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煥老法師開示▪P5

  ..續本文上一頁除妄想,宗門下叫做“搬石頭壓草”,雖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但是把石頭搬開,草照樣存在,並沒有消失。所以,對待妄想,宗門下用功要“斬草除根”。搬石頭壓不行,要斬草除根才行。那麼,究竟怎樣去除根呢?大家想一想,我們打妄想的是這顆心,我們用功的還是這顆心,並沒有兩顆心。爲什麼一顆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只不過是一個習慣問題。在座的有二十幾歲的,有叁十幾歲的,有四十幾歲的,還有年紀更大的。你們想一想,你們有哪一天不打妄想?即使不主動去打妄想,它也會自動打妄想的。對于打妄想,我們太熟悉了,太習慣了。各位想一想,除了習慣性地打妄想之外,我們有幾個人認認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很少。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種習慣,那麼,只要我們養成一種用功的習慣,妄想自然就會少了。如果我們都有意識地去照顧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並形成了一種習慣,那麼,我們的妄想就會越來越少,乃至沒有了。可見,這還是一個習慣問題。

  大家問一問自己,你一天用功幾次?你是不是實實在在在那裏用功?恐怕沒有認真用功,既沒有用功,又如何抵擋得住妄想習氣呢?這個,在宗門下,叫做“一人與萬人敵”。你一個人怎麼敵得住一萬個呢?當然敵不了。敵不了又怎麼辦?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作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時間久了,你就能敵住妄想。我常常打這樣一個譬喻:假設功夫和妄想加起來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兩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長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兩分,乃至沒有了嗎?沒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爲什麼呢?因爲只有一個心嘛。用功夫也是這個心,打妄想還是這個心,現在這個心只讓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會打妄想了。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時俱存,區別在于,開始的時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大細,等到你用功夫的念象打妄想的念一樣地細的時候,那就有戲唱了。所以,妄想起來,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你有心去除它,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對這一點,大家在用功的時候,要好好地領會,好好地去參究。

  總的一句話,用功要認真,要細心,不能馬馬虎虎的。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脫死的人,他會全身心地去照顧自己的功夫,照顧自己的心念,他在用功時,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轉。如果他的眼睛在翻翻的,那說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顧話頭。古人講,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最好是“念起即覺”,因爲“覺之即無”。念頭起來了,馬上就覺,這就叫“用功夫”。如果說念頭起來了,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你自己還不知道,那麼這種用功恐怕就是騙自己的,因爲騙人是騙不了的。好了,大家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五天

  今天晚上,我想講一個字。講一個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說法十九年,叁藏十二部,說到底就是爲了一個“行”字。“行”是最最重要的。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間的行,也有出世間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壞的行,我們從凡夫到聖人也是行,我們從聖人到成佛,還是行。離開了行,什麼事都做不成。從無量劫到今天,我們已經離開了家很遠很遠,很久很久,現在我們想回家,還是靠行。不行則不能到家。佛陀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爲了讓我們去行,佛陀所講的一切經,都是我們去行所依的路。所謂“經者,徑也”。我們要回家,必須有路,有了路還必須去行。佛法就是我們回家的路,現在我們只要持之以恒地沿這條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想一想看,這個行重不重要?要不要緊?今天,我們大家在這裏,不辭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爲了什麼呢?就是爲了一個“行”字!因爲我們要回家,要了生脫死,所以我們要行。我們做任何事情,想達到任何目標,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行。利益衆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聲聞、辟支、緣覺這些聖人,受了記還要行。

  行了做什麼?就是去利益衆生,教化衆生,莊嚴國土。我們要想獲得像佛一樣的圓滿福慧,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別的法子,只有去腳踏實地地行,認認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我們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說我們今天是爲了無上解脫,爲了了生脫死,就是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樁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獲得成功。象我們回家,了生脫死這樣的出世間的大事情,更是離不開嚴格的行。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癡人說夢。成佛作祖不是想來的,是行來的。既是出了家,就應當好好發心,從今天開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時時刻刻都要行。幾時有行,幾時成功。幾時不行,幾時就不能成功。早行早回家,遲行遲回家,不行就永遠回不了家。行貴在堅持,貴在不間斷。不能說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時行了彼時就不行,在禅堂裏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裏行了,到家裏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時時刻刻和在在處處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著行,走著也行,醒著行,夢中也行,那才是好的。總之,幾時沒有到家,幾時都要行;幾時沒有成佛,幾時都要行;即使將來成佛了,爲了教化衆生,還得行。行是主要的。幾時行,幾時就能到家。這好比回家的一條路,這一條路是我們要行的,不管是坐飛機來行,還是坐火車、汽車來行,還是一步步地走路來行,總之得行。

  當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個目標,有個路線,要依正知正見來行。沒有正知正見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時會越行離家越遠的。古人講“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個人用功,得有一雙“擇法眼”,要有所選擇,不能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今天這樣行,明天那樣行,邪知邪見重,象這樣子用功,是沒有什麼結果的。所以,我們用功之前,先要樹立起正知正見,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沒有正知見,那你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說不定行到地獄中去了還不自知哩。因此,我們大家在用功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地選擇,選擇好正道之後,就要好好地腳踏實地地去行。至于說什麼時候到家,那就不用問了。

  路走完了,自然就會到家的。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這個“想到家”,便成了妄想,是錯誤的。爲什麼?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還是妄想。要知道,了生脫死、成佛作祖,這些都不是想來的,到了時候,功夫一到,它就會自自然然來的。所以,我們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對我們用功的人來講,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緣。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時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認真用功,到了時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會成功。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閑岔,能成佛嗎?想是想不到的。你的功夫沒有用到,路沒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嗎?不可能的。能不能開悟,能不能到家,這個不關你的年齡大小,功夫到了,十歲、二十歲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九十還不能到家。六祖年紀輕輕就開悟了,爲什麼?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門,門就開了,就進去了。我們現在到家了嗎?沒有,我們很多人現在還沒有動步,離家還遠得很。

  佛法是平等的,不論你年紀大小,動步早就早回家。當年高明寺來果和尚有個侍者,只有十幾歲,還是個孩子。他跟來果和尚講,他要走了,走了之後,希望來果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裝起來,過叁年之後再給他開缸,然後給他的身體貼金。來果和尚說,你一個小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功夫,還要貼金坐龛子!小孩走了以後,來果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後也就沒有把他放在心上。過了幾年,小孩天天托夢給老和尚,說他在缸裏閉得不得了,趕快開缸。老和尚才想起這件事來,就去給他開缸,一開缸發現小孩還在那兒坐得好好的,于是老和尚就按小孩當年的要求給他貼金。貼金時,發現小孩頭有點歪,老和尚就用棍子把他的頭正起來,用繩子綁住。晚上,小孩子又托夢給老和尚講,你把棍子撐著我的頭,我疼得受不了。後來,老和尚又把棍于撤掉,小孩的頭也不歪了。小孩貼金以後,那個哄動啊,一天有幾萬人來朝拜。鬧了幾天,老和尚發脾氣了,對小孩說,你再這樣鬧,把你扔到河裏去!到了第二天,居然沒有一個人來朝拜了!你們看這小和尚多有本事。他已經到家了嘛。不能看他的年紀大小,要看他用功用得好不好。我們修行人,盡管用功去,幾時到家就別去管它了。跟走路一樣,一旦路走完了,也就到家了。

  在這裏,我再講一個人。虛雲老和尚過去手下有一個很勤勞的人,他沒有什麼文化,一天到晚盡做些苦事,別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往心上放。他跟老和尚告假叁年,外出參學,回來之後,他還是老樣子,別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兒,他都去做。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小茅房子裏面,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過去一看,什麼也沒有。他到死時,年齡不大,才叁、四十歲。他走時,穿衣搭袍,拿著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個草墊上,就這樣自己把自己燒掉了。燒完之後,他坐在那個地方,還象好人一樣,引磐還在手上拿著,這件事哄動很遠。當時唐繼堯在當地當督軍,他要親自看一看。唐繼堯看的時候,用手稍稍動他一下,整個身體都垮掉了,成了灰。後來、唐繼堯就把那個引磐拿到博物館去陳列起來了。大家想一想,一個人要成功,不一定要有很多學問,關鍵是自己要自覺地去用功。沒有文化照樣走得好,照樣能回家。

  我就講這兩個故事,一個小孩,一個很勤勞的人,他們的功夫都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我們自己要不要好好地用功夫?我希望,我們大家,不管是有文化也好,沒有文化也好,老的也好,少的也好,都要好好地用功,我們將來…

《本煥老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