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本源白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天真佛,就是本來現成的天真佛,因爲這樣,所以他是絕學無爲閑道人。

  「五蘊浮雲空去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又叫五蓋,又叫五陰。爲甚麽叫五蘊?因它是蘊結而成的;爲甚麽叫五蓋?因爲它蓋覆自性,現不出光明;爲甚麽叫五陰?因它屬於陰,隱沒伏藏著。色,指一切有形有色;受,以領納爲義;想,以分別思考爲義;行,指念念不停,念念遷流,以不停爲義;識,以了別爲義。這五蘊—色、受、想、行、識,每一蘊都蓋覆我們本有的自性,我們自性的光明被蓋住了,便把本有的智慧遮住了。這五種東西非常厲害,所以在八苦中有「五陰熾盛苦」,好像火一般,能將人燒死,可以把自性燒死。但它的體性,卻是空虛幻化的,所以說五蘊浮雲空去來,有如浮雲似的,空中去。空中來,沒有實體。

  譬如青、黃、赤、白、黑這五色,只有顔色而沒有實體的形相,它要藉其他的物質而顯出顔色,色的本身並沒有甚麽東西。更明顯的說,色的本身就是一種微塵變化,徵塵經由很多很多聚集在一起,你才能見到它的形相,有個色;若單單一粒微塵,就很不容易看得見。這五顔色聚集在一起,即是你看見的青、黃、赤、白、黑;但分開時,單單一個顔色,你也看不太清楚。單單黃色一色,如一粒微塵那麽大,不太清楚;單單紅、白、黑色也一樣,不容易分別清楚,如果聚集在一起,它就顯現出來;五蘊也是一樣,由一點點聚集而成。受,有了色法,就有了領受;有了領受,就變成想陰;想,就像野馬似的跑得很快,妄想鑽天入地;行,就有行動的遷流;識,然後又有了分別。這五蘊的法都是沒有實體,沒有真實的東西在裏面。所以五蘊就像空中的浮雲、雲霧一般,忽聚忽散,聚而成形,散而無物,聚則有,散則無,在虛空裏很自由地來去,你真要捉它,卻捉不著。

  「叁毒水泡虛出沒」:叁毒就是貪瞋癡,這叁毒把我們的法身慧命毒得昏迷不醒,幾乎都毒死了。

  貪,貪而無厭,人的貪心不易降伏,尤其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自己想一想,你不貪財,就會貪色;不貪財色,就要貪名;財色名不貪了,吃又放不下,貪吃好東西;吃也無所謂了,但不睡眠就受不了。貪睡的人睡著了,你給他甚麽,他都不要,給他一百萬,叫他醒一醒,他不相信,爲甚麽呢?大概是做夢吧!不會是真的,所以又睡了,無論有甚麽事情,也搖不動睡覺叁昧的定力。信佛的人不要多睡,今天佛的法駕來光臨道場,快來拜佛。他說不行,我還沒睡足。叫他去做早課,睜不開眼睛怎麽做?這是舍不了睡,這就是貪。

  瞋,貪著五欲,貪不來就發脾氣,被旁人給搶去就發脾氣。

  癡,人一生瞋恨心,就無所不爲,甚麽都做得出來,一些愚癡的事情就發生了。所以稱爲貪瞋癡叁毒。

  叁毒把我們的法身慧命都毒得不能覺悟,可是他們雖這麽厲害,卻好像水裏的泡沫一樣,自生自滅,你若不隨它去轉,它也沒有辦法。就像水泡在水裏,現出來的只是假形,沒有實質,連屍首都沒有,沒有一個實體,就像一股雲霧一樣障著你,所以說叁毒像水泡般虛幻出沒—虛幻而生,虛幻而滅。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證實相。無人法」:證得實相理體時,人也空,法也空,人法雙亡,法執也破,人執也沒有了。人的執著沒有,就沒有人我是非;法的執著沒有,就不會說:「我懂甚麽法,你不懂。」這種貢高我慢,輕看旁人的思想都沒有了,所以說無人法。

  「刹那滅卻阿鼻業」:業讀牙,和法字諧音。刹那,就是很短的時間,一刹那中,就把無間地獄的業滅了。阿鼻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無間地獄—沒有空間的地獄,一人也滿,多人也滿;在地獄,時間也沒有間斷,時時受苦。有五種無間地獄,在《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可以查看。換言之,就在很快很快的時間內,連呼吸都不需要,就可以滅除無間地獄的罪業。我說得這麽容易,恐怕有人不相信,以爲我打妄語騙大家。不是的,所以永嘉大師發誓說:

  「若將妄語诳衆生」:若我打妄語欺騙一切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我願意自己遭受果報,入拔舌地獄,像微塵恒河沙數那麽多的大劫,在那裏受罪。我是說真話、實語、不打妄語騙衆生,所以各位不要不相信,這是永嘉大師知道衆生多疑不信,所以叮咛茹苦,苦口婆心,憂心切切來告訴我們,他發這個誓願以堅固我們的信心。

  各位想想,古來祖師對你、我、他一切衆生,是多麽關心,多麽盼望我們早日反迷歸覺,這種殷殷期待的苦心,切莫辜負,不要再在外面旅行而不知回家。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旅遊,不是自己的家鄉,應該趕快回到自己本來的故鄉,與諸佛菩薩爲伴侶,所有十方諸佛菩薩及一切曆代祖師,都在等著我們,就像父母盼望子女歸來一樣。

  永嘉大師叫我們不要懷疑,我們偏偏就要顯顯自己的本事,生出一種懷疑!怎麽說證實相,無人法,就能滅去塵沙劫的罪業,消除阿鼻地獄的罪呢?未免太容易了,沒有道理,我不相信。

  我現在跟你們多說幾句,證得實相理體,就好像一個人沐浴過,把身上的汙泥都洗乾淨了。這種汙泥就好比阿鼻業,你把它洗乾淨,自然就沒有了,也就如神秀大師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說你要洗,才能乾淨,但這仍是還沒有到家。

  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他已經不需要菩提樹了;「明鏡亦非臺」,也不需要明鏡來照了。「本來無一物」,到一合不生全體現的時候;「何處惹塵埃」,甚麽地方又有塵埃呢?塵埃也就是阿鼻業,阿鼻業都空了,但你要往修行那條路上走,才能證得,不是聽聽說說就好了,一定要念茲在茲,天天躬行實踐修行,或參禅,或學教,或學律,或修種種法門;若是不修行,永遠都不會證得的,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所以我希望在座各位,不要叁心二意,自棄前程,自己不去修行,生出中道自畫,裹足不前的思想,永遠到不了寶山。

  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頓覺了」:頓,一般人講是「立刻」的意思,由文看來,應該當「即刻」講。立刻、即刻有甚麽分別呢?立刻是無前無後,前也不連,後也不接,立刻就覺悟了,和過去沒有甚麽關連,和未來也沒有甚麽關連,就是現在。即刻,即就是這佃時候。「這個時候」語氣和「立」就不同,這個「即」和前邊有一點關連,和後邊也有一點關連,不是和前邊不接氣,和後邊也不接氣。即刻,就是在這個時候;立刻,就有一點斷絕的意思,即刻則沒有斷。

  一般人講頓教,都是說很快就開悟了,這就是立刻的意思,要是詳細來推測字意,頓就是走到這個地方,甚麽時候走,從前面一步步走來的,不是一步也沒走就開悟了。所謂「差之絲毫,謬之千裏」,一般人的講法就是立刻開悟,好像以前也沒修行,以後也不用修行,這就夠了。頓就是從前修行過,到這個地方開悟了,以後還要往前去修行。理是頓悟,事是還要漸修。爲甚麽這樣說?因爲我們要知道,一切一切都要合理,世上沒有不合理的事。譬如我們見到一棵樹很大,它是甚麽時候生出來的呢?在幾百年前生出來的,不是今天才生出來的,今天就能那麽大,那麽高。樹是這個樣子,我們人也是這樣,長大成人就是弱冠,可以戴帽子(古時,男子二十歲,可戴帽子),那弱冠是甚麽時候開始呢?是從一歲時,出生後慢慢長大,長大後就叫弱冠,不是一個人一出生就二十歲。由此推測,頓悟也是從「漸」那兒修來,才有頓悟的成就,不是沒有修,即刻就頓悟了。假如他今生沒有修就頓悟,那是因爲他在前生,往昔修過,今生機緣成熟,就豁然開悟,所以我說頓悟是由漸修而來。頓悟了還要漸修而去,所以不能說與前後都沒有關連。

  頓覺了,覺就是覺悟、明白,也就是開悟了,開悟也就是理論明白。把道理明白了,你還要去修行,你若是不修行,那是一點用也沒有。就好像我們明白造電腦的理論,會造電腦,有軟片,知道怎樣可以把電腦裝進去,把甚麽資料也裝進去,然後就可用了。可是我們若只明白道理而不去造電腦,還是沒有用的;要明白道理,然後去造個有形相的電腦,那電腦才會現出來。最初電腦尚未發明時,相信很多人早就想到發明電腦,可是想是想,但是無所措手,誰也不知道怎樣發明,就是在那兒想。這是說明白道理,可是不去做,不去實行,還是不能有事實的表現。同樣的道理,你開悟了,還要去真真實實地修行,更要努力,所以古人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未明就是還沒有開悟的時候。「大事已明,更喪考妣」,大事已明白了,更要好像父母死亡的樣子,去謹慎從事。所以開悟也是這樣,我們明白道理,還要去做,還要實實在在地用功修行,這才有辦法,這樣電腦或者神腦才會現出來。

  「如來禅」:如來是佛的另外一個名稱,是佛的十號之一,其他九個是甚麽呢?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加上如來則爲佛的十號。本來每尊佛有八萬四千個名字,但名詞太多,人記不住,所以以後就改成一萬,以後又改成一千,再後改成一百。以後人還是記不住,單單一位佛就有一百多個名字,把電腦都弄糊塗了,所以改成十號,保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位佛都一樣有這十號,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所以說「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也同具十個名號。如是如如之理,是說理的;來是說事,這是理事無礙的表示。如,乘如實之道;來,來成正覺。所以佛本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因爲佛的法身是遍滿一切處,不來不去的。

  禅是梵語—禅那,翻成中文爲靜慮,靜—清靜,慮—思惟。把你的思慮逐漸減少了,沒有動得那麽多,…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本煥老法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