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P9

  ..續本文上一頁名衆生。然覺與不覺,乃體上之分;慈悲與不慈悲,乃用上之別。體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轉惡心爲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雲:“一念平直,衆生是佛”。

  諸同學!佛有叁身,當知吾人亦有叁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其不住時,空寂靈知之真心,遍滿虛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惡心生得惡報,此時之心,即是報身。一念思量,種種變化,思邪化地獄,思善化天堂,此時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度盡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即是無所住,隨緣即是生其心。

  第十四座 出世與入世

  諸同學!佛法真理,本不可說,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歸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當知真心爲出世,妄心爲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離開入世,亦無出世。故六祖雲離世無菩提。這種道理,要用心參究,才知道我佛慈悲應世之大事因緣。

  初學佛者,只談出世,不談入世。而昧于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邊際。何以故?世法即佛法,離妄無真,離真無妄。而且佛法真實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雲:“如如不動。”當知出世入世,乃是體用不二之理。出世爲體,入世爲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別,執著入世,則起惑造業;執著出世,則厭離生死。殊不知諸法如幻,生死亦了不可得。如來爲破此等執著,故恒順衆生,示現種種方便,引其入道。其實應無所應,住無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遍滿,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報身,本此真心,現示幻身,隨機應化,正表入世。學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無所住,生無所生,無住無生,即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一切一切,有事無心,當下自在,何有出入。不過此理微妙,初學不易領悟,所以要從無住生心上用功。故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是出世,生心是入世。無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離入世,不廢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應者,並非佛法不相應,因學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應。修持不相應,則功不成,而用不彰。蓋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難徹底,因此世道遂受影響。須知世道漸衰,並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則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從流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說事在人爲,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無二致。故儒家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則仁慈仁孝,出則仁愛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迩來人士,鑒于國勢不振,遂疑固有文化無濟實用。其實中國文化最高,道德尤勝。儒家之修齊治平,于入世之道已臻其極,而大乘佛法涵蓋一切,普濟群倫,並行不悖。不過近代以來,歐化東漸,學術雖新,但迷于唯物,忽于唯心,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而國人炫其功利,對于固有文化,多半不肯深入研究,以致人心江河日下,而世道愈以澆薄。若欲挽救世道,即當先救人心。欲救人心,亟應宏揚佛法。何以故?佛法無邊,不住無爲,不著有爲;不舍出世,不離入世;不偏唯心,不偏唯物。以一切法無我之真心,運用一切法;以一切慈悲之心量,應付一切人。如此則萬物得所,自然成化矣!茲有一偈,以揭其要:

  佛法與世法本來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心惡是夜叉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雲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佛法不離世法,只在善與不善之分耳。然法無自性,善與不善,全在一心。心正則法善,心邪則法不善。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不然,則一切法皆非善法,非善法,即是夜叉。

  歐美科學,偏于物質者,其善與不善亦然。就其資生工巧,有益人類言之,亦是菩提。就其新奇戰具,毒害群生言之,則無異于夜叉。然此等戰具,在發明者之本旨,是想與社會國家有利,然未想到世界人類之害,以致愈演愈烈,遂與發明本旨相乖。須知日造殺人之因,必結人殺之果,未來之慘,可想而知。推其原因,乃由偏執入世有爲之用,而忽于出世無爲之體。有用無體,偏于一邊,而失平衡。其所以執入世忽出世者,蓋以爲無爲落于空,不如有爲生萬有。其實空有不二。譬如一切生物,離空不生,離地不長。天生地長,正所以顯空有不二之用。是故偏執于有,雖功效蓬勃一時,而物極必反,終非長治久安之策。中國文化本來甚高,消長之理,遍于人心。于是唯心之士,惡唯物之害,乃偏重精神。殊不知偏重物質,固然執有,偏重精神,亦是執空。執有執空,均非中正之道。當知精神是體,物質是用。若有體無用,所談皆是無用之學;有用無體,所作皆是無體之事。無用之學,與無體之事,其弊相等。所以在此情形之下,除積極昌大固有之道德文化外,一面以精神運用物質,一面發展有益科學,以物質煥發精神,方合中正之義。

  世俗以爲學佛人不應談世法,談世法彷佛是開倒車。當知倒車就是順車。何以故?法法圓融,兼含互攝。入世固含出世,出世亦不離入世。入世出世,尚是假名;倒車順車,更是戲論。故經雲:無有定法可說。總之,佛法真理,不離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雲:“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貢獻,只備大家作一參考而已。

  第十五座 有爲無爲之不二

  諸同學!心即是佛,不貴口說;有無不二,更不可說。姑且方便說之。究竟何心是佛,有爲心耶?無爲心耶?何名有爲心?即生滅心。何名無爲心?即真如心。若雲有爲心是佛,則有爲心是生滅妄心,乃凡夫心,何名爲佛?若雲無爲心是佛,則無爲心是真如妙心,如同虛空,本來無相,了不可得,無相無得,何者是佛?當知有爲無爲等心,本來不二。不二之心,便是自心,是名爲佛。所以者何?一切萬法,皆真如一心所現。吾人妄心,本是真心。故常住真心,是生滅妄心之體;生滅妄心,是常住真心之用,故名不二。法身是體,報身是用。法身報身,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歸一心。不過吾人真心法身是無爲,妄心報身是有爲。無爲是體,有爲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故名不二。

  佛法真如門,不生不滅是無爲;生滅門,有生有滅是有爲。然說有說無,說生說滅,說不生不滅,都是方便對治之說。當知有生有滅,即落于有;不生不滅,又落于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薛簡問六祖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日:“將滅止生,以生顯滅,爲外道說。我說不生不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不同外道。”此理微奧,殊不易知,姑取明鏡爲喻。

  鏡體本明,以喻真如。明能顯色,以喻生滅。鏡照物時,明體不動,照紅現紅,照綠現綠。當照紅時,雖現紅色,鏡不染紅。當照綠時,雖現綠色,鏡不染綠。現紅現綠,即是生滅。雖然生滅,鏡體未動。未動之體,即是真如。色離鏡時,鏡不留色,即是前念不生。後色臨鏡,鏡複顯色,即是後念不滅。如前念不生,當體空寂,我執一破,則無住真心現前,即是無非無我。如後念不滅,斯真空不空,從體起用,則由無住而生其心,即是無我利他。鏡之能照能現,即是生滅不滅之利他;鏡之不染不留,即是不生不滅之無非。真如與鏡,一理不二。物來則應,事去不留。光明自在,應用如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但鏡蒙塵垢,光明不現,物在當前,不能顯照。若經磨擦,塵垢淨時,光明頓複。亦如衆生,業障真如本心,遂至真妄顛倒。若發心真修,則業障消除,真心複顯。真如與鏡,理本不二;磨擦修持,事亦相同。是故究竟智,稱爲大圓鏡智。

  又以天地爲喻:天體本空,即是無爲,與真如法身同。地生萬物,即是有爲,與妄心報身同。然地無天之日月照耀,雨露滋潤,種種妙用,何能生長萬物?天無地之高原曠野,山川丘陵,種種綜錯,又何能顯化育之功?于此可知天地互相爲用。吾人無爲法身、有爲報身,亦複如是,故爲不二。

  凡成佛者,即此妄心,轉爲無量真心,即是法身,非將報身變成法身。然由報身始可修成,故又非舍報身,而後能成法身。蓋法身無爲,報身有爲,離開有爲,不顯無爲;一切有爲,皆本無爲。吾人假我,不離真我;衆生妄心,不離真心。真我假我,本來一我;妄心真心,即是一心。故名不二。

  小乘佛法,偏于空寂,因其著于無爲,而失于有爲。著一失一,即名爲二。大乘佛法,自利利他,故名不二。心地法門,以“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兩句爲體用。雲何體用?心地無非是體,利他無我是用。若不立心地無非之體,決不能起利他無我之用。若只知心地無非之體,而不起利他無我之用,則有體無用,落于無爲。偏執起用利他,不立心地無非之體,則有用無體,而又著于有爲。皆非不二。必須體立用宏,不落有無,方名不二。複次,又如明暗。無明何以見暗?無暗又何以顯明?惟明與暗,互相爲用,利他無我,亦複如是。

  佛說諸法空相,又說真空不空。既說諸有是有,又說諸有非有。說有是幻,說幻亦真;說空是真,說空亦幻。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又說修一切善法,即得正等正覺。方說有爲,又說無爲;方說出世,又說入世。既已說法四十九年,又雲未曾道出只字;既說無量法門,又雲不可說,無實無虛,即非即是。佛法道理難知,即在于此。然佛法真理,真實不虛,豈不可說?!如修行人,依法起修,以假修真,…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沩仰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