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惜衆生都忽略了這個問題,不爲這生老病死的問題來解決,得過且過,恍恍惚惚的過一輩子,浪費人生,虛度光陰,自己不得由知,豈不是很可悲嗎?
居士啊!身體既然是無常法,生滅法,緣生緣滅法,虛幻法,那麽你爲什麽要那麽強烈的認真它,執著它呢?你一旦認真執著它的當下,你就是被無常法,生滅法,緣生緣滅法騙去了,你就是被世間的真相障蔽了,我可以很坦誠的告訴你,任憑你有多大的權威,任憑你有多大的能耐,也無法使得你父親死而複活,你哭也好、傷心也好,孝順得百分之百也好,求佛菩薩加被也好,求龍天護法也好,天天誦經也好,四聖六凡都請了,都求了,十方世界也都求過了,你也無法使你父親從死去中再活過來,甚至你的骷髅也都磕破了,連同你的生命都喪失了,也無法換回你父親的生命再複活過來,爲什麽呢?因爲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才不會有死,既然生了又何必怕死呢!也不會因爲你的怕死不想死就不會死,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也要死,同樣都是要死,只不過死得會輪回與死得不再輪回的差別而已。假使你很孝順一直哭、猛哭、哭個不停,會因爲你的傷心哭泣,因而感動得你的父親死後又複活,這叫做真理顛倒,因爲這不是世間的真相,不是真理。你又天天的求菩薩,天天誦經,四聖六凡都請過了,都求過了,十方世界都請過了,你父親如果又活過來的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這不是世間上的真相。人必定有生、老、病、死,人是生滅法,無常法,人是緣生緣滅法,人一旦到了該死的時候,必定是要死的,不是用祈求禱告的方式,就能令死者複活過來。
居士啊!學佛的人能當下肯定身體是緣生緣滅,是生老病死的,是無常法,是緣起性空的,乃至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是緣起性空,了不可得。衆生的生死流轉,是因爲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因此無法解脫。聖者的涅槃解脫,是因爲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執常執我,而由般若智慧現證空性,不隔毫端,當下解脫。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這就是涅槃。在諸法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之義。身心緣起性空,如幻如化,當下破了我執,我執一旦破,當下現證空性,生死一起了辦,從此以後不受生死業力的糾纏,一切痛苦傷心煩惱事,也因此匿迹無蹤了,生死輪回也就徹底解除,生死大事一旦了辦,傷心何在呢?輪回何在呢?居士說:『弟子聽了這席的佛法有所醒悟,內心獲得法喜充滿,內心清涼無比,如飲甘露,法義艱深,實爲過去所未曾聞,今日茅塞頓開,從今日起誓願護持叁寶,發菩提心,爲成就佛道而努力!』然後頂禮而退。
諸位同參!如來廣說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對治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衆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病,佛就說無量無邊的佛法,無量無邊的一切法,完全是對治衆生無量無邊的心病,衆生假使沒有一切煩惱,佛何用說一切佛法!衆生對人生觀與宇宙觀沒有正知正見,乃至認識不清,因此佛就廣說人生觀與宇宙觀,讓衆生有個正知正見,有個正確的認識;衆生的內心充滿了貪瞋癡的心病,佛就說戒定慧來對治衆生貪瞋癡的心病;衆生有了悭貪的心,佛就說布施來對治衆生悭貪的心病;衆生起了毀壞的心,佛就說持戒來對治衆生毀壞的心病;衆生有了瞋恚心,佛就說忍辱來對治衆生瞋恚的心病;衆生有了懈怠的心,佛就說精進來對治衆生懈怠的心病;衆生有了散亂的心,佛就說禅定來對治衆生散亂的心病;衆生有了愚癡的心,佛就說智慧來對治衆生愚癡的心病;衆生心裏起了貢高我慢心,佛就說禮拜的法門來對治衆生貢高我慢的心病;衆生心裏起了嫉妒的心,佛就說隨喜功德的法門對治衆生嫉妒的心病;衆生喜歡誹謗別人,佛就說贊歎的美德來對治衆生誹謗的心病;衆生因爲不明前因後果,因此昧因果造了殺盜淫妄,致使墮入叁惡道,佛就廣說造惡因得惡報,造善因得善報,來對治衆生的心病;所謂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同形影不相離。作善的人必定受善的果報;作惡的人必定要受惡的果報,這就是佛所說的因果律,也是世間上的真相,是人生與宇宙的自然法則,這不是任何人的權威所能改變,也不是上帝的神權所能動搖,也不是佛菩薩的神通力所能更改因果律的法則,因果律的法則是人生與宇宙的真理,因果律的法則不會被時間與空間所動搖,能夠貫串時空永恒不變,因而無所障礙,這才能名符其實,堂堂正正如來所說因果律的真理。
諸位同參!做惡的人要以善來對治,這一切都是對治法,對治法的當下也就是因果法,因果法是平等法,法法平等,無有變易,爲善的人有善報,爲惡的人有惡報。比喻說:當一個人把石頭丟入池塘中,石頭即時沈入水底,此人在池塘岸上祈求佛菩薩加被,向上帝神祗很虔誠的禱告,希望石頭能夠再浮上水面,諸位可以想一想,會因爲你這麽虔誠的祈求與禱告的原因,這塊石頭就能夠浮現水面嗎?我們的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爲石頭的質量重於水的質量,這樣的祈求禱告是愚昧無知的,是盲目感情的信仰,與事情的真相不相應,因爲石頭重於水的質量,是屬於沈下水底的因果,不是浮現水面的因果。要使石頭浮現在水面上,如是累生累劫的祈求與禱告,無有是處。同參們!同樣的理由,當一個人做惡多端,爲非作歹,殺盜淫妄,內心充滿邪惡的心裏,絲毫善事從來都沒有做過,爲善的滋味也沒有品嘗過是如何的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惡的念頭,此人一生坎坷浪迹天涯,潦倒不得志,狼狽一生,身心受盡創傷,四面楚歌,如是此人命終必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這話如何說呢?因爲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爲惡得惡報,心地不光明,心濁黑暗往下沈,如同石頭往水底沈沒一般。
諸位同參!當一個人把石油潑於水面的時候,石油自然浮現在水面上,此人站在池塘的岸邊,花費了很大的精神與力量,而祈求與禱告,想要讓石油沈沒於水底下。諸位可以想想看,石油會因爲此人那麽虔誠的祈求與禱告,就能夠沈沒於水底嗎?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實,因爲石油的質量輕於水的質量,因而自然能浮於水面上,不因人類的苦苦祈求與禱告,石油就能夠往下沈的,因爲石油畢竟質量輕,因而往上浮現,這是毫無爭端的;同樣的理由,做善的人必得善報,心地光明,聖潔無染,因而往上浮,如同石油往上浮昇一般。
諸位同參!如來所說的一切佛法,都是對治衆生的心病,乃至無量的譬喻與形容描述,無非是要令衆生契入如來知見,得入如來知見,因而圓滿無上菩提。衆生根機不同,千差萬別,對於學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趨向,因此佛就善巧觀機逗教,應衆生的根機,施予適當的法藥給與對治,因爲佛有圓滿的大智慧,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對治衆生的心病,衆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夠應衆生方便,演說一切法,對治衆生所想的,所須要的一切,有些衆生欲得來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繼續不斷的當人,那麽佛就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開遮持犯普施給與衆生,令衆生堅持五戒的內容,來世保持人身的機會;有些衆生羨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樂,欲得生天,那麽佛就爲衆生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令衆生堅持十善業,因此上昇叁界天;有些衆生善根成熟,體會出人生的真相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六道輪回常有生、老、病、死的憂患,因此心懷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脫死,厭離生死,欣慕涅槃之樂,那麽佛就爲衆生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谛的聲聞解脫之道,令衆生悟證四聖谛,因而轉凡入聖,離苦得樂,成爲聲聞乘的聖者;有些衆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於善根的流露,觀看世間一切的景象,無非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所存在的一切現象界都是生滅法,所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具有因緣生滅觀的宿世善根,那麽佛就爲衆生演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緣覺解脫之道,令衆生證悟十二因緣法,證悟十二因緣法,而得成緣覺乘的聖者;有些衆生具備有大乘根機,爲了要成就佛道,發大菩提心,禀持著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衆生無有盡期,那麽佛就爲衆生演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萬行,令衆生精進廣修六度萬行,因而圓修六度萬行,而得成菩薩乘的聖者;有些衆生修行的成果已經究竟圓滿,證悟一切法寂滅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體用不二中道法,這時候衆生性與佛性平等無異,究竟同一鼻孔出氣,佛就爲衆生演說一乘法,化叁乘歸一乘,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最後機緣成熱,爲弟子授記將來成佛。所謂佛佛道同,更無異法。
諸位同參!菩薩無量劫以來廣修無量法門,因而成就無量法門;度化無量衆生,因而成就無量衆生。廣修無量法門,能夠成就大智慧無所障礙。大智度論雲:『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這就是顯示出聲聞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薩的智慧,其大猶如太虛空,菩薩的智慧是由無量劫,廣學法門而得來的,能夠通達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所障礙,乃至通達叁界一切因果法無所障礙,大般若經雲:『菩薩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說菩薩要廣學無量法門,遍學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後才能圓滿無量法門,成就無量智慧。菩薩度化無量衆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當下與法空性相應,因此才能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救度衆生。因此我們要明白,廣學無量法門能圓滿大智慧,度化無量衆生能圓滿大慈悲心,大智慧與大慈悲心圓滿無所障礙,不隔毫端,當下即成無上佛道。
諸位同參們!我們廣學無量法門能夠離開心地嗎?度化無量衆生能夠遠離心地嗎?修行者欲得證悟無上菩提,能夠離開心地嗎?如來廣說一切對治法能夠離開心地嗎?如來演說叁藏十二部經典能離開心地嗎?如來所圓滿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心能離開心地嗎?諸位要明白,離開心地要廣學無量法門,無有是處;遠離心地而能夠度化無量衆生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欲得證悟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而如來能夠廣說一切對治法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如來能夠演說叁藏十二部經典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如來能圓滿大智慧與大慈悲心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即是萬法,萬法即是心,心與法不異,無二無別。
同參們!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來一代的聖教,千經萬論唯獨說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爲十方諸佛所共贊共宣,此真如佛性爲諸大菩薩所護持,此真如佛性爲曆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證,此真如佛性也同樣爲後輩學佛者所共修共證的對象,也是終究的理想與歸宿。凡夫由生死流轉的過程,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證,因而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踏入涅槃還滅門的最後宗旨,就是要證悟此真如佛性而已!因此可見,四聖六凡都具備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別,四聖覺悟此真如佛性而說是四聖;六凡迷於真如佛性而說是六凡。四聖覺悟了真如佛性,也曾增加多了一點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減少了一點佛性。因此我們要明白,真如佛性在聖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是佛性。聖人與凡夫只是迷與悟而有差別。切記!各自努力!
諸位同參!真如佛性在任何處所,任何時中,難免四周圍的環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門,五欲六塵的境界,真如佛性當下不染於萬境,了了知,了了見,了知外境,見自本性,無心無不心,無爲無不爲,動靜如如,真如佛性當下自在無礙,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迹,能夠分別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隨順衆緣無障無礙,心地蕩然任運自在,維摩诘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自性流露,隨時隨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二,當下冥契中道解脫法,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能夠如是起修,因而不見有修相,於真如佛性隨順五欲六塵,而自性能夠無染無雜,所謂觸目無生,逢緣無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萬法皆如如,正覺常住,法身自然顯露,親證真如佛性,此時此刻真如佛性,無修無證,無佛無生,無迷無悟,盡虛空,遍法界,任憑真如佛性縱橫自在,叁界六道任憑真如佛性遨遊;若說修說證,說佛說生,說迷說悟,終成戲論。
諸位同參!親自證悟到真如佛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宣,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心行處滅,因言顯道,道顯遣言,道即是空義,空義即是道,得到實際的空義。空義也就是寂滅性,此時不須再起觀照,因解起行,行起解絕,解行不二。當下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無雜,貪瞋癡無量煩惱寸絲不挂,清淨本性絕思絕慮,語默動靜一如,理事皆一如,見聞覺知無不光明妙用,一切時中皆與諸法空性相應,獲無所得,境界與本智當下寂靜,裏外一如,真如佛性一路涅槃門,乾乾淨淨,圓圓明明,絕學無爲,得入如來實智。
諸位同參們!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絕對不是用心所能臆測,也絕對不是用口舌所能議論的,在阿含經裏曾經有弟子問佛陀說:證入涅槃以後的境界如何?當時的佛陀默然無答,這並不是佛陀不慈悲,也不是佛陀故意不答,而是涅槃的境界不可思議,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能表達的,僅僅以無量譬喻來襯托涅槃的境界,采用烘雲托月善巧比喻,其宗旨就是要讓衆生開悟涅槃的境界。曆代高僧大德證悟到涅槃的境界,若有弟子請問涅槃的境界如何?高僧大德們亦然無法言宣,只好把嘴巴挂在牆壁上,當下默契而已,無聲勝有聲,有聲反而成壅塞,何必多此一舉呢?多此一舉皆成戲論!
諸位同參們!心地法門從頭至尾,正說反說,豎說橫說,略說廣說,所有言宣,所有表徵,所有一切譬喻,無非是要讓我們能夠契悟真如佛性,證入自性涅槃,究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證悟如來地。希望諸位個個發大菩提心,爲證悟真如佛性而努力辦道,有朝有日能聽聞諸位親證自性,得大涅槃,得大自在,遠離生死輪回之苦,內心法喜充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等佳訊。諸位假使聽了佛法而不修行,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不親自證悟涅槃的境界,縱管整個腦海裏裝滿了叁藏十二部經典,能說能講,辯才無礙,乃至天女散花,而自己實際上卻沒有開悟本性,那頂多也成爲佛學博士,佛學博士與生死又有何幹呢?如來一代的聖教,亦成爲戲論,自性涅槃成爲壅塞,無上的佛法也成爲毒藥,終了還是免不了生死輪回之苦,爲智者所憐愍,所同情,珍重!珍重!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