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

  心地法門

  慧明法師開示

  總目錄:

  緣 起

  第一座 信願行

  第二座 戒定慧

  第叁座 四皈依

  第四座 心地法門

  第五座 禅密兼修之心宗

  第六座 心宗醫心病

  第七座 本法假修與真修

  第八座 本法心念與關節

  第九座 煩惱菩提

  第十座 叁世因果

  第十一座 事與理

  第十二座 大乘小乘與淨土

  第十叁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四座 出世與入世

  第十五座 有爲無爲之不二

  附錄一:心地法門之透關

  附錄二:心地法門之佛魔一心

  附錄叁:記慧明法師

  緣 起

  吾師弘法江漢,越四年矣!同人隨侍丈席,得師一言半偈,如甲坼在原,被春風而不自知其長養。曩者,裒其旨要,輯爲語錄。閑違謦欬,資以啓發。顧以言簡意遠,難抉幽微,兢兢以不得正知見爲懼。乙亥秋,師歸自南京,展禮之馀,群思饒益,環請開示。師日:“佛法本無定法可說,禅密兼修,只重悟證,不尚言說。于離言法中,必欲以言顯說,則言說亦成筌蹄。能會斯旨,不妨方便敷演,用策事修。若執筌蹄,失宗義矣!”同人唯唯。迨圓音廣播,語語具含多味,法法攝歸一心,心地法門之大旨,鹹備于是。而方便導引,意則由淺及深,語則深入淺出,不即經教,不離經教。于是執教者自慚隔霧觀花,始分根蒂;初機者自幸荒陬失路,頓識歸途。罷講之馀,同聲贊歎。遠地同人,阻于勝會。佥以瀑懸絕岩,隔壑聞聲,月在中天,萬川現影,不有記錄,何以傳薪?不付棗梨,何從分膳?紛紛函述,所諸胥同。師鑒其誠,遂許可焉。乃彙輯成篇,刊而布之,顔曰“開示錄”。俾與會者,入耳成因;未與會者,亦得因言會意。惟耀智阙于修,而淺于學,不能仰見吾師指外之月,遂難繪箜篌指上之音。筆述既竟,慚悚實多,謹志端倪,以明緣起。

  丙子春弟子陳耀智敬述

  第一座 信願行

  諸同學!禅宗法門,以心即是佛爲究竟,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密法道理,更不可說。今以大家再叁啓請,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對本法已有認識,姑且隨緣,方便說之。不過使大家知道學佛的過程,以作修持之策進。望大家淨心谛聽,勿起分別,一起分別,便生知見。

  “心即是佛”一語,是禅宗的根本,無論講到何處,都離他不開。因一切唯心故。信願行叁字,有循序漸進的意義,學人往往隨便看過,未加審思。須知此叁字中,每一個字,都有他的過程與差別。在座諸同學,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發心的,我且把信願行叁字的過程與差別,略略解釋如下。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個“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間更要經曆許多過程。如果不明了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生其他差別。信字過程,簡單說,有下列幾種:

  一、不信。衆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爲多劫以來的業力障蔽,故上來對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後漸經親友勸導,或因環境關系,一時爲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二、疑信。何謂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贊歎,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爲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爲疑信。然則此疑,究竟從何處生出來的?當知還是從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蓋信爲真心所動,疑乃業力所生。衆生業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此仍佛魔交戰關頭,何等危險!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叁、淺信。初學人,經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心不真,其信也淺。或爲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或環境變遷,便置信心于九霄雲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四、深信。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還算不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牆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還是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禅,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修行人根本業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淨無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息息相關,無纖毫痕迹,亦無絲毫分別。故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過程看來,分析似乎嫌多。其實非將此等差別,分析清楚,不能發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緊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談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從語言上下手。信字從人從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爲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實之信,與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幹?須知佛法不離世法,言從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輕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工夫。佛要比丘自陳過失,即徵信故。儒家亦說“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從言語上建立信字的基礎。即以商場論,有數百年的者商店,他們的貨物比別家都貴,而生意鼎盛,曆久不衰。別家的貨比較便直,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爲一則是真一言堂,貨真價實;一則喊價齊天,還價齊地,有欺妄故。即此一點,已可證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見信字的好處。世法上說:“民無情不立”。佛法上說:“信爲功德母”。足見“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諸同學,時時審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開河,輕諾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複次“願”字。凡作一事,必先有願,無願絕對不成,所以名日願力。因要有一種願望,才能發生一種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進。故信心已具,即當立願。但願有小願、空願、真願、大願之分:

  雲何爲小願?初學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願力小。小願略說叁種:一者,求現世榮樂。即求名利福壽,乃至妻財子祿等。二者,求來世福報。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叁者,爲求自了,著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貴快樂,總在輪回之中,難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凡此皆是小願。而妄求涅槃者,只圖自了,不知如來應世,爲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頑空,亦是小願。

  雲何爲空願?空願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即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識之障蔽仍深。偶爾激于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願,心口仍不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或但逞口說,借博虛名。如此立願,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願之大罪。

  雲何爲具願?即真實不虛之願。無論願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願心一發,存心動念,不敢隨便,任憑景況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譬如發願對同參互相親愛,便隱惡揚善,遇事恒順。發願不動嗔恨,便事事和藹,煩惱不生,漸漸做到冤親平等。但其願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

  雲何爲大願?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了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至誠不二之心,立利他無我、宏法利生、衆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願。至于爲法捐軀,傾財盡命,猶屬其次。此所謂宏誓大願。

  大家當知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不但學佛要立願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種政策主張,或一種技術創造,亦必先具真確的見解。具了真確的見解,還須具有堅定的願望,艱險不避,百折不回,然後才可達到目的。若胸無定見,固不能成功,而願力不堅,必至精神渙散,還是失敗。這種事例很多,不必細舉。學佛人在自利方面,爲明心見性;在利他方面,爲濟世度生。濟世度生,固是難事,而明心見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實的大願不可。吾人發願,與發誓同,故名誓願。凡違背者,必受嚴重譴報。

  複次“行”字。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願來的。真實心願已發,即當照願實行。若有願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說王膳,不得一飽。所以無論願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願,終不移改。但行字範圍甚廣,簡單說,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依佛說:以布施度悭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癡。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義。然則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後先。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爲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結果衆生未盡,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薩,著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執難破,結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是彼岸。

  總之信願行叁字,皆由心愛,大家現學心地法門,更當時時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則曰:“此須心行”。再則日:“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曰:“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願,依…

《心地法門(慧明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沩仰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