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爲馬,斯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爲法。””可見妄執非心非佛的人,必然走上邪途,不但不能開悟正覺,而且永沈叁界。禅宗門下,諸祖許多言句,都是爲對治學人的妄執愚迷解粘去縛而設施的,把抽釘拔楔的語句,迷執爲是,豈不大錯特錯!還有別的祖師對此也有斥責,那就不再引證了。

  即心即佛既是參禅最好的入門方便,用什麼方法去參究,才能真正證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說:“即心即佛,唯證乃知。”不是嘴上說說就能真正了知的。成佛實際上是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之相。親證無相,刹那間是智境冥合,能所雙忘,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樣的境界,絕不是有分別心能通能證的。因此,我覺得古德所謂“無心是道”的說法,是正確的方便法門。如黃檗答僧問時就說:“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達磨傳心給二祖慧可時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徹底的無心。所謂無心者,非無真心,而是沒有一切雜念妄想,只有孤明曆曆的心。六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就是無一切念,一切處無心,對一切境界不動不起,無念時即真念,一切處無心,六根即無染,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即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建立?從無念立。如《維摩經》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所謂“無相爲體”,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在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衆生,若起分別,即見相取相,不見法界平等相。真如佛性,本來無相。所謂“無住爲本”,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維摩經》文殊師利問顛倒想孰爲本?維摩大士答曰:“無住爲本”。所以六祖說:“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六祖最初教導惠明時,就是用無心是道的方便。他教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遂于言下得悟。說明無心是道,是令學人大徹大悟的最好方便。六祖自己,也是從體認無心是道而悟入的。五祖給他說《金剛經》至“應所住而生其心”,他便言下契悟。衆生的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境性是空,執世法是實,便在境上生心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顛倒。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即是智慧,無諸惱煩,譬如太空,無有挂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傳心法要》說:“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爲阿耨菩提。”從達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佛心印以來,參禅入門之道,可以說都是用的“無心是道”的方便。

  但是同安察祖《十玄談》第九卻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這實際上也是對學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的手法。怕學人在用功上迷執死法而給與否定,使其百尺竿頭再仕一步。在參禅上講,真正的宗師,決不以實法與人,隨時給學人撥轉迷頭,令其處處無礙,事事圓通。禅的真實相,是本來無物,說似一物即不中,“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禅字,滿面慚愧。”從這點出發,一切言語,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豈能停滯在無心是道上面?當知以爲“無心”還是一種執著。爲了打破“無心是道”,使學人在參學上活潑潑地見性成佛去,所以說“無心猶隔一重關。”

  明白了祖師否定無心是道的意趣,還是扶著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參實究。黃檗說:“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遠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淨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對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無相的一真法界,怎麼會現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著子。這個方法要求學人,對已經生起的心,不讓它繼續生活;對未生起的心,不讓它生起。不續前,不引後,中間自孤。黃檗說:“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佰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現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于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愛憎心,現在心自絕。于叁世事不生心,則心忘境自空。

  南嶽懷讓禅師禮拜六祖,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懷讓答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問:“還可修證不?”答:“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馬祖示衆也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爲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舍,無斷常,無凡無聖。”虛靈本心無物可比,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此虛靈的本心,不可染汙,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對孤明曆曆的心加以保任護持,令不染汙即是。

  禅宗常用“牧牛”做比喻,以顯示無心是道的方法。如馬祖問慧藏禅師作什麼?慧藏答:“牧牛。”馬祖問他怎樣牧?回答說:“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來。”馬祖說:“子真牧牛。”參禅要保持無心,必須時刻反省內心,照顧當前一念,如牧牛一般,不讓它犯人苗稼,做到一回入草去,立即把鼻拉回。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做到對境心不起,亦無散動,透過一切色聲,無有滯障,名爲道人。如一團火相似,觸物便燒。古人說,直截徑要處,一刀兩斷,直下便休。

  無心者,即是內照反省,一念觸境生心,就是生死,離境無生滅,就是解脫。一念無心,凡夫等佛,煩惱即菩提。六祖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此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參禅貴實踐,即真參實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但銷溶凡情聖解,都無人衣執,心如虛空,離有無諸去,到此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若不會此,縱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是邪行。今但學無心,實修實悟,死卻心猿,殺卻意馬,一念不生,顛倒心絕,妄息心空,真知自現,枯木生花,大事了畢。如《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始知不從他得,慶快平生。

  再說一點對于心的認識問題。心有兩種,一種是真心,以靈知寂照爲心,不空無住爲體,實相爲相。一種是妄心,以六塵緣影爲心,無住爲體,攀緣思慮爲相。參禅用功,要保任孤明曆曆,不續前念,不引後念,逼使中間孤明,那就要時時對治妄心,使真心得以顯現。真心以實相爲相,必須是無念無相之心才能冥合親證。明乎此,“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是參禅最初的方便之門,還有什麼可懷疑呢?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起信論》也說:“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一達到這種絕對境界時,便處處無礙,事事通達,大用現前,一切光明。這便是不存規則的自在無礙境界。

  最後,借永嘉禅師的一個頌文,幫助參禅者時刻檢驗用心之正確與否。偈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黃龍死心禅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黃檗斷際禅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禅,重在真參實悟,上來閑扯葛藤,以死法給人,自感慚愧,應該痛杖叁十棒!

  九參禅宜觀心

  參禅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尋思、擬議處用功;所謂實悟,必須悟在無所得處。所以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似一物即不中,豈有死執一法能參禅!然而沩山靈佑禅師又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舍一滋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如此說來,參禅也可隨取一法作方便,追慮審問參究,作破參的敲門磚。所謂敲門磚者,到擊破門時,磚亦棄舍,破門而出,刹那之間,能所雙忘,內外脫然,與虛空渾然一體,真正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能如此,則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煩惱,得大自在,諸苦頓斷,佛果可期。這一種實證之境,只在當人一念觀心之極,無念無相,歸無所得,無所得亦不可得,這才成就了真參實悟的功夫。

  要真參實悟,首先要堅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體,個個圓成,不假他求,從來自備。故叁祖僧璨大師《信心銘》說:“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這種正信,須要當人解會深信。怎麼解會呢?我覺得“淨念觀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門。

  佛陀在《法華經·方便品》裏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又說:“止止不須說,吾法妙難思。”佛是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的。所謂大事因緣者,就是開示衆生悟入佛陀親證實相的知見,除此無別事。故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又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