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從外在的理由,即當時的佛教界客觀上的趨勢來說,達磨大師爲了針砭時弊,而特地提出“見性成佛”。

  圭峰宗密禅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裏也說:“達磨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爲解,事相爲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離文字,說解脫也。”達磨針對佛教學者這種疏忽內省的弊病,令知月不在指,而必須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沖破凡聖關,直至解脫自在,所以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景德傳燈錄》卷叁載明初祖達磨大師付二祖衣法之後說:“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教誡他人不要隨順衆流,負擔起弘傳正法眼藏的重任,要令諸衆生開示悟入心地要門。

  從內在的理論來說,學佛的人,首先應該注重實踐,經教語言,不過是對學佛人應當如何作爲的教授教誡,作爲思想修養的指導,對照自己的修行辦道和體驗是否正確,用以鞭策自己。解脫自在,並不在經教文字上,它不過是指示修道的方法而。所以《華嚴經》說:“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還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是釋迦世尊,對衆生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由于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的概歎。大慈大悲的佛陀,對衆生是深懷愛念如一子想!

  釋迦世尊在《法華經》裏說:“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故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知見”,即徹了實相真如的真見。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種智。此真知見,生佛平等具有,本來清淨,惟有情自己爲無明煩惱障礙而迷失不能證得。如來大慈大悲,就是爲了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一大因緣出現世間。所以達磨大師來到中國,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見性成佛的“見性”,是見什麼性?根據在哪裏呢?所謂見性,即徹見自心之佛性。如達磨的《血脈論》說:“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他在《悟性論》裏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六祖也在《壇經》裏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黃檗《傳心法要》說:“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磨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竹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日本永平道元禅師法語也說:“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相,衆生之心性也。”這些語句,都說明了見性就是徹見佛性。一個參禅辦道人,如果能徹見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獨立,成爲解脫自在的無位真人。

  關于談“見性”的道理,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都有所指示,但明確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又說得最多者,則爲《大般涅槃經》。如該經卷二七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同卷還說:“佛性者,即是竹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卷二十八說:“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性也。”同卷還說:“善男子!衆生佛性諸佛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一切衆生不見佛性,是故常爲煩惱系縛,流轉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不能系,解脫生死,得大涅槃。”卷十說:“一切衆生同一佛性,無有差別。以其先聞如來密藏,後成佛時,自然得知。”卷二十說:“複願諸衆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妙妙德等。”這些經文說明一切衆生皆具有佛性,爲什麼不能得見呢?就是爲煩惱所縛,如果得見佛性,就能破除煩惱而證得解脫涅槃,所以說佛性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種子。還說明了,既然一切衆生都有佛性,聲聞緣覺已斷煩惱何以也不見佛性呢?佛說這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唯是諸佛的境界,所以聲聞緣覺等不見不知,等于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

  佛性如何見呢?首先說一說初祖達磨大師爲二祖所說法偈:“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導而行,果然達到空寂靈知,湛然圓寂,不生不滅,朗照明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境一如,成爲繼承禅宗的二祖。

  讀一讀六祖慧能大師對惠明禅師的開示,也可以領會一些見性的意趣。六祖對惠明說:“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六祖雲:“不即善,不即惡,正憑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諸緣,不生一念”,與達磨大師所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是一致的。諸緣就是色聲香味等一切世間所有的所緣相,都是自己虛妄心識的攀緣,必須屏息。內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處無心無念,即心便是靈智。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叁界。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來面目。

  六祖四代法孫藥山惟俨禅師在習禅時曾問石頭希遷:“叁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頭曰:“憑麼也不得,不憑麼也不得,憑麼不憑麼總不得。子作麼生?”見罔措。石頭曰:“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師禀命參禮馬祖,仍申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師于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你見什麼道理便禮拜?”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侍奉叁年,重反石頭。這是以解粘去縛、抽釘拔楔、不立文字語言、不與死法模擬,實即不即不即惡,離卻一切粘著的教導手法,所以能使問者見性得悟。

  《修心訣》說:“問:“作何方便,一念回機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爲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靈知亦複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又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叁界,歸家頓絕疑。”又說:“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雲:“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雲:“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雲:“汝即是。”僧雲:“如何保任?”師雲:“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參禅辦道的人在見色聞聲時,但如此;穿衣吃飯時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時,但如此;對人接談時,但如此。乃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但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時候,明日任運騰騰。隨順衆緣,無障無礙。于善于惡,不斷不修。質直無僞,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但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深厚,在遇緣對境時,難免不被波動。若有念起,就體消停。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

  諸修道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顧,無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切須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萬劫難複,請須慎之。佛祖機要,唯此一事實。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內心既虛,外緣亦寂,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見,內虛靜恬,任運騰騰,騰騰任運,于一切法皆無取舍。然後無行不圓,于辦道途中,得無間用力,見性成佛去吧。

  還應該特別注意,所謂“見性成佛”者,只是沖破了凡聖關,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古德說頓悟漸修之義,切不可忽視。未悟的參禅之士,更不可稍輕福智二資糧的培植。有個僧人向南陽慧忠國師:“若爲得成佛去?”師曰:“佛與衆生一時放卻,當處處解脫。”曰:“作麼生得相應去?”曰:“惡不思量,自見佛性。”曰:“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離了福德智慧的莊嚴,誰也成不了佛!

  十二公案的啓示

  佛教各宗派,均有所依據的經驗。依經論而有教相,依教相而顯示其觀點,判攝佛陀一生所說的經教。禅宗則不同,它沒有所依的經論,完全是以自己的參究體驗爲其傳道的依據。所謂公案者,就是對禅宗祖師的言行範例所作的歸納或總結,禅師們“拈弄”、“評唱”的因緣或“上堂”、“小參”所垂示的話頭,後人都稱之爲“公案”。禅的教法,就是用公案來推動、來弘傳的。

  “公案”,就是公府的案牍,即法律命令,至爲嚴肅而不可違犯,可以爲定法,可以斷是。從上佛祖的垂示,是宗門的正令,用以判斷學人的迷悟。故宗門祖師大德,比擬佛祖的應化機緣,拈提的越格言語動作,名之爲公案。圓悟禅師在《碧岩錄》九十八則評唱中說:“古人事不獲已,對機垂示,後人喚作公案。”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話》卷上裏說:“或問…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