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聽到這話,似乎自然地會把心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能放下,身心脫落,一任自在,變成灑灑落落的閑道人。可是仍有患著參禅病、公案病的人,東奔西跑,要求解決西來意。對這種人,就要像紫胡打劉鐵磨那樣,給他叁十棒,醒醒他們的迷夢!

  紫胡打劉鐵磨的公案,《景德傳燈錄》卷十說:衢州子胡岩利蹤禅師,是南泉的法嗣。“有一尼到參,師曰:“汝莫是劉鐵磨否?”尼曰:“不敢”。師曰:“左轉右轉?”尼雲:“和尚莫顛倒。”師便打。”

  圓悟禅師對雪窦頌評曰:“雪窦直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拶出放教爾見。聊聞舉著,便會始得,也不妨是他屋裏兒孫,方能憑麼道。若能直下便憑麼會去,不妨奇特。“一個兩個千萬個,脫卻籠頭卸角馱”。灑灑落落,不被生死所染,不被凡聖情解所縛。上無攀仰,下絕己躬,一如他香林、雪窦相似。何止只是千萬個,直得盡大地人,悉皆如此;前佛後佛,也悉皆如此。苟或于言句中作解會,便似紫胡打劉鐵磨相似。其實才舉,和聲便打。紫胡參南泉,與趙州岑大蟲同參,時劉鐵磨在沩山下卓庵,諸方不奈何他。一日紫胡得得去訪雲:“莫便是劉鐵磨否?”磨曰:““不敢”。胡曰:“左轉右轉?”磨雲:“和尚莫顛倒。”胡和聲便打。香林答這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卻雲:“久坐成勞。”惹憑麼會得。左轉右轉隨後來也。且道:雪窦如此頌出,意作麼生?無事好,試請舉看。”

  在“久坐成勞”這個答話裏,得知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脫落之境;同時也得知達磨的“廓然無聖”,是否定一切,而且就在把否定也否定了的絕對否定的當處,無礙自在的境地乃即現前。

  禅的真理,一切都是自己所有,故此處更沒有什麼可求,求則愈遠;唯照顧自己,也決沒有向他可求。要之,只是透徹那不可得的。這個境界,是具有無限廣大和無量深邃的世界,不著一絲雲翳歸于純粹意識之境。這就是意識的超越,回歸于無意識的本源境涯。這個境涯裏根本無有可師,只是自己回歸于自己,顯現象自己。此外別無他道。理解了這種境界,才能體會公案的意趣。否則就會落于雪窦禅師所說的“龍牙山裏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十叁頓悟漸修

  高麗國普照禅師修心訣

  叁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故雲: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不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雲:普觀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雲:竹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比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性?更爲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于十二時,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昃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故臨濟雲: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曆曆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則佛性現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谛信。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當爲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雲: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雲: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雲:汝即是。僧雲:如何保任?師雲: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其僧言下有省。上來所舉,古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問:汝言見性,若真見性,即是聖人,應現神通變化,與人有殊。何故今時,修心之輩,無有一人,發現神通變化耶?

  答:汝不得輕發狂言,不分邪正,是爲迷倒之人。今時學道之人,口談真理,心生退屈,返墮無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學道而不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欤!夫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雖曰頓悟漸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于今生,聞即發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後修之機也。則知此頓、漸兩門,是千聖軌轍也。從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言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如經雲:理即頓悟,乘吾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圭峰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現也。況事上神通,于達人分上,猶爲妖怪之事,亦是聖末邊事,雖或現之,不可要用。今時迷癡輩,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後,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筅後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也,豈非錯。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爲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慢,欺賢诳聖,良可悲哉!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千聖軌轍也。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爲宣說,令絕余疑。

  答: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爲身,妄想爲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也。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雲頓悟也。漸修者,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長養聖胎,久久成聖,故雲漸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問:作何方便,一念回機,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爲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靈知,亦複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問:上上之人,聞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設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卻將迷待悟之心,聽我言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叁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爲師,悲智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日消萬兩黃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問:據吾分上,何者是空寂露知之心耶?

  答:汝今問我者,是汝空寂靈知之心,何不返照,猶爲外覓。我今據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須淨心聽我言說。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或聞,或笑或語,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爲運轉,且道畢竟是誰,能憑麼運轉施爲耶?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爛,即眼不得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論,身不動搖,手不執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況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像,亦如水月,豈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雲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雀噪之聲麼?曰:聞。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曰: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憑麼時,莫是虛空麼?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曰:作麼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既無相貌,還有大小麼?既無大小,還有邊際麼?無邊際,故無內外。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聖。無凡聖,則無染淨。無染淨,則無是非。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總無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而此清淨空寂之心,是叁世界諸佛勝淨明心,亦是衆生本源覺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回。故雲,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動也;悟法界而複一心者,來也、靜也。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所以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故雲在聖智而不耀,隱凡…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