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26

  ..續本文上一頁當保任此無相之我,是爲中要;然以此我保我,則有想像光影,而思飲離之,猶不能忘,是爲上要。故臨濟直指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明明有人不能忘卻,所以自救不了。此叁要,已離卻外邊一切相,豈不玄乎!

  問曰:如何是意中玄叁要?曰:人將此意字看作心意識意字便錯。難道的的大意,西來意,如意珠叁意字,皆錯否?浮山遠謂意中玄意字,非意識之意,甚是。而洪覺範非之,殊可笑。難道悟此我竟無意可乎?若不是意中悲憫群生,如何說出這許多法來?蓋意中有玄,玄中有要。其初要,即句中之上要而離卻上要。彼句中上要,在想像光影中。而今因保任功夫綿密,遂知離卻想像光影,然猶有“離”在意中,此意中玄初要也。豈不玄乎?再工夫更覺綿密,而忘卻“離”字,遂入無爲正位。而身心輕安,受用無比。其始也,返照之意多。今也變返照而爲寂照,端拱無爲一無事道人而已,是爲中要。豈不玄乎?再久之,則無所謂功夫。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即無爲而渾化其無爲之迹,亦無所謂無爲,是爲上要。豈不玄乎?到此地位,已明兩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爲人天之師。蓋謂人間天上得安樂者,皆是有爲修善而得,然皆不能出生死,脫輪回。若入無爲,遂超苦海,自救已了,而可以救拔人天。故臨濟公直指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載流機”蓋謂斯理能解,而至于不可以言解,則妙矣。此意中玄叁要之妙也。既不可以言解而至于妙,則起念來問者,豈不錯乎?即善問者,如無著菩薩,亦無能措詞矣,況其下者乎!此所以見無解釋無爲之妙也。蓋無爲法門,其初已悟截流之機,入正位。則群流妄想皆斷,彼有言問答,直漚和。漚和雲者,乃水中之泡,一起一滅,謂之漚和。乃言一漚起,而又一漚起而和之,任你起百千萬億漚,聚而成決,怎能截此衆流也?蓋謂雖有百千問答,終歸有解。豈能如無解之妙解,一齊放下,無問無答,當下即截斷衆流,而端坐證無爲也。漚和又曰乃方便也。方便乃誘引之法,豈能當下薦得。意中玄,乃心中自解、自修、自證之妙。

  問曰:如何是體中玄叁要?曰:意中玄與句中玄雖近,然猶可思議分別。至于體中玄與意中玄更近,則難于思議分別。然既曰更近,既有近字,豈無言說。要知自句中之玄,修到意中之玄,可謂妙矣。又修到意中玄之上要,可謂妙極矣。原來妙到極處,則妙自不能久炫其妙,而返淡矣。此淡字乃妙到盡處返而爲淡。非今人不曾曆過意義中之玄要,而妄言談者。淡如水,水無味,同愚人一樣無識無知,穿衣吃飯而已,此爲體中玄初要。蓋吾人本體,本是如此,而今複至于此,並無增加,然而還是初要,豈不玄乎?斯理原非妙字能盡,惟淡字好。衆人一入淡,則飛走去。惟智者能安而樂之。淡雖無味,然無味中有一至味在焉。至味爲何?原來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萬,不是凡,不是佛,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爲,不是無爲,于行住坐臥動靜酬酢往來之中,而曆曆孤明,如朗月當頭,推他不去,攬他不來,總無絲毫接續斷滅影響之相,此是體中玄中要也。豈不玄乎?嗟呼,至此亦難言矣!世尊至此,見文殊迦葉白椎竟,便下座。古來諸禅師至此,便拂衣歸方丈。寒山子曰:教我如何說。惟曹山有一句明此我上要。僧問曹山曰:如朗月當頭時如何?山曰:猶是階下漢。僧曰:請師接上階。曰:月落時相見,湛愚老人若在當時,劈面與曹山一掌雲:月落時作麼相見?客曰:此時曹山便拂袖歸室。曰:曹山拂袖歸室,我便禮拜而退。此體中玄上要也。豈不玄乎?故濟公直指曰:“叁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此叁要,更不曾有人說破是何叁要,卻不是體中玄叁要。蓋體中玄叁要,還是返本還源至寂滅究竟,自家大事了畢者。此叁要,乃印開心地,發百千萬陀羅尼,自然能度生建化門之妙用。所謂朱點者,心也。雖到上要,大事了畢,而悲智雙運,自不能已。然化門應來人之機,有千變萬化之不同,自返自心,窄而不廣,不足以當衆機,而投其所問。惟叁要能印開此一點心地,包含大千世界,度盡群生。叁要爲何?乃吾人身、口、意最要最要者也。身則外現威儀,口則隨機對答,意則慈悲智慧雙運。以此爲印,乃能開發心地。所謂印者,即如一官必有一印。有此印則無遠不至,任我縱橫開發,誰敢礙我。蓋人能至體中玄上要則自能知此叁要之印,本來已具,我今用此印,而開我心地,廣大無邊。凡一切料揀、與奪、權實、照用、賓主,何必擬議,而, 自然曆曆分明,當機即用。即有志必欲爲佛爲祖者,皆來投誠歸依,而受我叁玄九要印開朱點之妙。彼未入此門者不必論,已入此門者都在此叁玄九要之內。我已曆過叁玄九要,彼學者能到某玄某要者,我即知之。或超入即得體中玄要者,斯爲上智。或超入即得意中玄要者,斯爲中智。或入而得句中玄要者,斯爲下智。而引之前進,則孰有能逃我洞鑒之外。蓋惟此叁要能印開心地,而能爲佛祖之師,則視彼得意中玄要者,豈不窄乎?再視彼得句中玄要者,豈不更窄乎?蓋叁玄九要法門,乃宗門至要,即《楞嚴經》所謂密因修證,體中玄上要即是大佛頂。惟是密因,故玄有叁,而要有九,乃此心返本還源之路,不是執定一法進修,乃悟此心。即心即法,即法即心,惟此一真我而矣。惟此真我,即是聽法的人而已矣。所以臨濟公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叁玄,一玄須有叁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難道一喝及雲蒼天蒼天幾句無理路言句,即算會麼?乃濟公與人據實商量此密因修證,不是一問答,一轉語,便算作能會。如能細細清楚,明白說破玄要,許他一喝。若遇來問者便喝,這一喝,值得什麼?或曰:聞老人所解叁玄叁要,與曆代古來禅師自汾陽以下大不相同。然一句一字,著實清楚,令人佩服。但不知當年臨濟公果是此意否?曰:若要我之所解,必與臨濟公之意相合,上下千古,歲月遙遠,誰爲證據。然讀其言,玩其意,非細細詳察,不知是會,而以無理路句一例會,恐辜負濟公婆心。蓋入此道者,即頓悟後,亦有漸入,豈能如龍女頓悟頓成。即趙州至四十年才打成一片。初祖謂二祖曰:心如牆壁自然入道。玩這入字,可見其有漸進也。古德雲:侍師多年,漸臻玄奧。又雲:谛當甚谛當,管保老兄未徹在。未至徹時,還有進步。經雲:賢聖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于《楞嚴》則直指出密因修證。又雲:理雖頓悟,事要漸修。文殊贊觀音自聞聞法門曰:豈惟觀世音,我亦從此入。又贊曰: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蓋叁玄九要,乃一路涅槃。至大佛頂,始爲究竟。乃要人詳察,據實商量,不可于他叁句之外,另生怪異奇特之想。只還他一句一字的本義,豈可籠統一句話,就算會得,豈不令人失笑,只要據實而論,能依此修行,管保成佛去,何必問濟公之意相合不相合也。

  臨濟公示寂時,謂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叁聖出曰: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公曰: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若湛愚老人在當時,便叉手向前曰:道這個。臨濟公自然瞑目而去。誰料叁聖便喝。公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臨濟公一生喝人,如何示寂時,賺此一喝。蓋臨濟公所主在這說法聽法能喝的人,不在喝上,若在喝上追尋,則失卻此人矣。所以叁聖後不特特提出此人以接濟宗之旨,公早已知之,真可痛惜。則後來惟以喝爲事者,不謂之瞎驢不可也。

  學者將叁玄九要,細細反覆詳審清楚,原來乃一現成返本還源之理,並非造作。後觀察十方叁世諸佛,並曆代祖師禅師,及大菩薩諸辟支緣覺聲聞境界,無不了然。彼一有言句,或有理路,或無理路,凡五宗同異差別,便知其落處。若夫二十五圓通,二十五輪轉,四十五聖位,並十地,至于等覺妙覺,十住十信十回向等修行之門,皆不能出我掌握之中。以至天魔外道,種種不能悉舉。如《楞嚴》五十陰魔所執之病,不必用心照察,自能悉知。能入此玄要之門,則成佛有期,而人都忽略看過,真可謂魯莽極矣。猶自稱濟宗兒孫,不亦愧乎?

  十五漫談參禅

  參禅,是學佛人修行辦道的正行正道。但參禅一事,口說是容易,只要一念清淨,時刻反省內照,乃至保持當念孫明曆曆,在行爲上,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如果掉舉妄動太盛,參一個話頭,就能有了悟之期,斬斷生死命根,而得自在解脫。可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就在叁界裏生生死死,無窮無盡地流轉,在用功的時候,就是有信心有決心,也難免有煩惱習氣,業障事緣等種種障礙現前,若無助道對治,雖說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可是事緣業障現前,有時也很難不隨其事緣業障境相所轉。有這些障緣,以至時光空過,歲月因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甚或一生虛度,真可痛惜!假使我們自己口頭上說參禅,心識身行也心真參,並且多數時間確在參究,還要求有所證悟,就用功辦道上來講,不管省悟有否,都是有功德的,但在見性成佛上說,還是一生空過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很多參禅者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不注重修助行助道來扶持正行正道。所以我想談一談參禅者在認識上和實踐上所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

  (一)相信業果無我

  諸佛依二谛說法,二谛就是真谛和俗谛。谛,就是真實不虛。據教典上講,俗谛明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假有,真谛明勝義谛一切皆空。

  俗谛上一切因緣之有都是由自所造業和共所造業因而生起現有,學佛人必須深信因果曆然,善因善業必招善果善報,惡因惡行必招惡果善惡,有原因必有結果。如《因果經》說:“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優婆塞戒經》說:“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叁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