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畫無勝于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經教上這些教導,都說明了我們正報身、依報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由造業受果而自作自受,因果曆然。所以如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等經律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相信因果道理,以因果曆然爲自己的指導思想,則自己在任何環境,都能端身正意,不作損人利己之事,令自己的身語意,也就是語言、思想、行爲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則一切違緣事緣業障等妨礙自己修行正道的阻力就會減少,以至于完全消除。《阿毗昙雜心論》說:“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對業果決定一切的道理深信不疑,最要緊的就是要與自己身口意叁業具體地結合起來,隨時所作所爲不違背因果規律,自然能得受用,使參禅正道無礙前進。對于因果道理有堅定信念之後,久而久之,自然達到達磨大師教導的“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的境界。此即禅門所謂的因果觀也。
既知世俗谛的因果法則爲業行因緣而決定,由此而推之假有如幻如化,所有一切都無實體主宰。此理由聖人無漏智慧親證所知而說,是聖人所證真實義,所以名勝義谛、聖谛、第一義谛等。“我”,是常一主宰的意思。對于自身,執有常一主宰的作用,就是人我執。對于一切,也就是萬事萬物,執有常一主宰的體性,就是法我執。換句話說,對自己執有此我,謂之自我,于他有情執有我體,謂之他我。但觀察思維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織而成,是假和合而有,無常一主宰的我體。法亦如是,總爲因緣和合生起顯現,亦無常一主宰的我體。既無人我,亦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乃至種種不變的自性執,都徹底瓦解冰消了。此是聖人無漏智親證親知,故佛說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實菩薩。人法都無我性,所以它成叁法印的一印。一、諸行無常印,行是遷流的意義,謂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而無常,是爲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字局限于有爲法,法則通于無爲法,言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是諸法無我印。叁、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生死之苦而爲無爲寂靜,是涅槃寂靜印。印是楷定、決定、不變的意思,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中印證一切法的叁原則。如果某經所說法義合乎叁法印,就是佛法;如果所說不合乎叁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說,是僞教假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及其它經論都闡明此義。
了解無我以後,就可以獨立自在自主,積極地培植福德智慧二資糧,確知一切所作,都是在自己第八識中種下種子,清淨種子越多,轉染成淨的力量就越大。如果執著有我,我是常一固定的,那就不可轉變,作什麼也沒用,乃至妄執爲善亦死,爲惡亦死,死了死了,一切都了,那還有什麼道需要修,有什麼善要作。弄得不好,就墮于常見斷見中去,猶其墮于斷滅見中,那真太可悲了,不堪設想!故佛說:甯起常見如須彌山,不可起斷見如芥子許!
(二)思念無常及諸苦
學佛的人,認爲宇宙人生是無常的痛苦的。因爲是無常的痛苦的,所以要修道解脫痛苦,一積極的修行辦道,以求不因懈怠而墮落。這就要有無常的覺悟,就是要時刻思念無常。世間一切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謂之無常。《涅槃經》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類。”《大智度論》說:“一切有爲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六祖壇經》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有爲諸法,依因緣之和合而生起,故說之爲生;依因緣之離散而消滅,故說之爲滅。故知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如是觀察,能自警真實參究,棄舍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似的無休止的流轉。
在思維無常方面,特別要思維叁種死殁無常:1、思維決定要死,想死無常決定要來,沒有辦法躲避退卻,因爲自己從長期觀察中得知,任受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經》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經中還說:“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世間。”這就是說:住于任何環境中死殁都是逃不脫的。如是從多種道理思維死殁無常必來,就能對世間的財色名利等消沈厭倦而精進辦道。2、思維死無定期,今天以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但在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在今日死與不死,俱無決定,誰也保證不了。修行辦道人,應具有今日或明日必死的觀念,這樣就不會專爲自身謀求長壽久住的所需,而積極地作善修福培慧,利樂一切有情。若于日日中能起死無定期的觀念,則修行辦道就會更積極,用功更親切。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以促進自己的道業。3、思維死時什麼都帶不去,這世間一切名利財物,地位權勢,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帶走一絲一毫,除開自己所作的善惡業之外,其余的一切,既挽救不了自己的死,也一點帶不走。俗話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死時雖有極親愛的人,諸如俱生骨肉父母兒女親戚好友,以極大憐愛而相圍繞呼嚎,亦須棄舍而死去,現世法中一切圓滿之事皆必棄舍而去。思維死時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大大可以警惕自己的道心,而積極修行辦道。所謂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叁受(苦、樂、舍)寂然者,思維無常就可能做到,至少可以減輕貪著,確認唯法是依,唯法是靠,死時連自己的名字都沒了,何況其余諸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靜爲樂”。參禅辦道的人宜慎思之。
其次是思維諸苦。苦是逼迫的意思,我們領受的一切東西,都有逼惱身心的痛苦,不過輕重不同。如叁苦中的苦苦、壞苦容易感受,第叁行苦,就不容易感覺,而且往往以爲是樂而領受之。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苦,是比較容易感覺,都希望自己不發生這些痛苦,但誰也免不了。如《五王經》說佛爲五王說法,“人生在世,常有無量衆苦切身,今粗爲汝等略說八苦,何謂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悲惱苦,是爲八苦也。”在諸苦中,都是以我見爲根本,而生起貪瞋癡等煩惱,特別是從貪欲起,多欲希作諸業爲苦。由貪愛世間名利恭敬,色欲財寶,以致生死輪回,輪轉六趣。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獄中。地獄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餓鬼中。餓鬼中死,還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上。天上死,還生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亦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無色界中生。無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無色界亦如是。生死流轉,都以貪欲爲因,招感生死苦果。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裏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法華經·譬喻品》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又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臨濟禅師也說:“大德,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刹那間,不擇貴賤老少,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八大人覺經》又說:“少欲無爲,身心自在。”修習少欲之人,心則坦然,無所憂畏。少欲既能生諸功德,無欲則更受無盡利益。多求增長罪惡,常念知足,則能安貧守道,惟修行辦道是業,經常思念苦,則會漸漸減少對世間的種種貪求而離苦自樂。以此助道,扶持參禅正道,必能證悟解脫,永不受生死疲勞輪轉不休之苦,豈不快哉!
(叁)發求解脫心和菩提心
既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叁界如火宅,不可久安住,則當發起希求解脫之心,亦名出離心,即出離叁界之心。解脫者,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我們在叁界生死中流轉,受煩惱業力的纏縛,永不自在。今欲得自在,就必須解脫生死中的煩惱及業。其方便之法,必須見五取蘊苦所有過患,和觀察思維叁界過患發起極欲舍離之心,則于苦集之法,不起欲得的追求。如《四百論》說:“誰于此無厭,彼豈愛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叁界)。”故要解脫生死,必須于有漏生死法生起極大厭離心,不起煩惱,不造生死業,斷除能系縛的法,才能得到解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雲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吾無所得。”
人身是最難得的,是最寶貴的,是得解脫成佛道的最好最優越的條件。請注意,釋迦世尊是在人間成佛的,人身是尊貴難得之寶。但人身難得而易失,如《菩薩處胎經》卷六說:“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複難是。海水深廣大,叁百叁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于是。”《大乘莊嚴經論》也說:“離諸難亦難,生于人間難,既得離諸難,應當常精進。”世間叁有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其現起的萬物事象,名聞利養,都對我們有誘惑力。由于我執無明貪欲等的系縛,就支配我們去追求、逐取,順意事起貪愛,違意事起瞋恚,起惑造業,乃至悭吝己物,貪求人財,嫉妒其富,瞋恨其貴,起諸邪見,撥無因果,好勇鬥狠,欺老淩幼,由此父子不和,夫妻反目。不但造業受生流轉叁有,而且惡業多,善業少,失卻了難得的人身。墮叁惡趣中,更無順境,不知爲善,複得人身的機會就難上難了!所以在此既得難得的人身的基礎上,應當善自珍重,常勤精進,修行辦道。《念處經》說:“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俾便無諸法。”懈怠是令人墮落的墮下法。《菩薩本行經》說,“夫懈怠者,衆行之累。居家庭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希求解脫的人,必須斷除懈怠,無間斷地常行精進。《成唯識論》說,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慈恩大師《上生經疏》說:“精謂精純,…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