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二者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爲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昱,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四、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居千聖寺不久,祖以化緣既畢,端居而逝。其時必後魏幼主钊與孝莊帝廢立之際。是歲乃當梁武帝大通二年(528)。以其年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

  傳說其後叁年,魏宋雲自西域返回時,與達磨相遇于蔥嶺,見其手攜只履,翩翩獨行。雲即問曰;“大師何往?”祖曰:“西天去。”即謂雲曰:“汝主已崩。”雲聽聞茫然相別什麼雲回覆命,明帝果已去世。雲尋以其事奏聞于後主孝莊帝,帝令發其圹視之,唯一草履尚在。朝廷爲之驚歎,诏取所遺之履,存于少林寺供奉。至唐開元十五年(727)丁卯,爲信道者竊往五臺山僧寺供養,後亦亡之,今不知所在。

  叁禅宗的傳法授衣

  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覺。雖然從曆史記載上看傳燈似乎成爲問題,然禅的傳燈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來。如《景德傳燈錄》卷一說,世尊一日在靈山會上告弟子摩诃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言: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教。”

  經過這大法授受,大迦葉尊者于是成了禅宗第一祖。自此曆代祖師傳法付衣,成爲大法傳授、燈燈相續的真傳。直到菩提達磨繼承這一傳授,成爲第二十八祖。梁普通年間,菩提達磨尊者來到中國,傳授給慧可,于是達磨成了開創中國禅宗的初祖。達磨亦付慧可僧伽黎衣和寶缽,以爲法信。所謂“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並說:“吾滅後二百年,衣缽止不傳,法亦大盛。”乃說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衆生開示悟人。”

  二祖慧可大師,武牢人,姓姬氏。母始懷妊時,有異光發其家,及出生而名之曰光。少小超群好學,世間之書無不博覽,尤其善談老莊。後覽禅書遂盡棄前學。年叁十遠遊求師,至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禅師出家,尋得戒于永穆寺。遍學大小乘教義,未幾而經論皆通。叁十二歲複返香山,終日宴坐,又經八載,于寂默中忽見一神入告曰:“將欲受果,何滯此耶?大道非遙,汝其南矣。”第二天,忽覺頭痛,至不可忍。其師欲爲治之,忽聞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是常痛。”往見其師述說其事,靜視之,見頂骨如五峰秀出,以有神異,更名神光。其師寶靜與之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可遂至少林寺,立雪斷臂求法印,果得其傳授,達磨爲其易名慧可。

  北齊天保二年(551),有一居士,年四十許,不稱姓名,趨前禮拜而問可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忏罪。”可曰:“將罪來,與汝忏。”居士良久雲:“覓罪了不可得。”可曰:“我與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禅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宗法無二也。”可深器之,即爲剃發雲:“此法寶也,宜名僧璨。”其年叁月十八日,于先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巾瓶二載,可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並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

  付衣法已曰:“我有宿累在邺,將往償之,善去善行。”于是即于邺都隨宜說法,一音演暢,四衆歸依。如是積叁十四載,後邑宰翟仲侃惑僧辨和邪說,加師以非法,祖怡然委順,因是而化,世壽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十叁年(593)癸醜叁月十六日。葬于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裏。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叁祖僧璨大師,不知何許人。以白衣谒見二祖慧可,不稱姓名,因答有語,乃祖之出家。授法付衣後,可誡之曰:“後必有難,汝當遠引避之。”璨從其言,遂隱于舒州皖公山。當後周武帝毀滅佛法,璨往來于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余載,時人無能知者。

  隋開皇年間,有沙彌道信者,年始十四歲,一旦來禮座下,請問之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師日:“誰縛汝?”曰:“無人縛。”璨曰:“何更求解脫乎?”信于言下大悟,願以弟子禮事之。服勞九載,後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昔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並其衣缽,汝皆將去。聽吾偈曰:

  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並曰:“汝善傳之,無使其絕。”

  祖傳法以後,孑然往適羅浮山,悠遊二載,卻回舊址。逾月士民奔趨大設壇供,祖爲四衆廣宣心要訖,于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時當隋朝大業丙寅年(606)十月十五日。唐玄宗谥鑒智禅師,塔曰覺寂。

  僧璨著有《信心銘》,茲錄全文如下: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甯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動。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膑,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無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甯有偏覺。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系念乖真,昏沈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四祖道信大師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蕲州廣濟縣。師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隋開皇十二年(592),以沙彌參見僧璨尊者,既問答悟道,遂禮拜師之。又九年,乃得其付法授衣。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六十年。

  唐武德七年(624),祖返蕲之破頭山,(即今之雙峰山),大弘所得之法,四方學士,雲集法筵。太宗聞其風尚,嘗叁诏皆辭不起。又诏並謂使臣曰:“今複不從吾命,即取首來。”诏至,“果逆上意”。祖即引頸待刃。使者還,以此奏之。太宗嘉其堅貞,慰谕甚盛。此時,祖已居山二十年。

  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可七歲許,骨相奇秀,異乎常童。祖因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非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爲法器,即顧侍者道:“此兒非凡之器,後當大興佛事。”遂請允其父母舍爲弟子。祖爲剃度…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