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之曰弘忍。其後乃命曰:“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于我,我今付汝,並前祖信物衣缽,汝皆將之。勉其傳授,無使斷絕,聽吾偈曰:
花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高宗永徽辛亥歲(651)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世壽七十二,塔于本山。代宗谥大醫禅師,塔曰慈雲。
五祖弘忍大師,蕲州黃梅人,姓周氏。傳其前生爲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嘗請于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去遲汝。”路經水邊,見一女子洗衣,向其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汝答應了,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女周氏季子也。歸辄懷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裏中,夕止于衆館之下。不久,生一子,以爲不祥,因抛濁港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撫養成童。隨母乞食,裏人呼爲無姓兒,性大聰明,有所聞見,無難易者,一皆曉了。風骨絕異,有聖人相。有智者見之歎曰:“此兒具大人相,所不及如來者,缺七種相耳。”七歲時遇道信大師,出家受戒,嗣法後,化于破頭山,教化大盛。是時天下慕其風者,不遠千裏而趨之,學者稱爲東山法門。
《景德傳燈錄》卷叁說:
“鹹亨中(670-673)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谒。師問曰:“汝自何來?”曰:“嶺南。”師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佛。”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爲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師知是異人,乃呵曰:“著槽廠去。”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于杵臼之間,晝夜不息。經八月,師知付授時至,遂告衆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爲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衆所宗仰,鹹共推稱雲:“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衆譽,不複思惟,乃于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誦念。能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將付法傳衣也。”能曰:“其偈雲何?”同學爲誦。能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呵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能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于秀偈之側,寫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師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衆聞師語,遂不之顧。逮夜,乃潛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諸佛出世爲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叁乘、頓漸等旨,以爲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輾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吾,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汝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能居士跪受衣法,啓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于汝身,不複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授衣之人,命如懸絲也。”能曰:“當隱何所?”師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能禮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恽莫知。忍大師自此不複上堂。凡叁日。大衆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複問:“衣法誰得耶?”師曰:“能者得。”于是衆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懸知彼得,即共奔逐。忍大師既付衣法,複經四載,至上元二年(675),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于黃梅之東山。代宗皇帝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
六祖慧能大師,俗姓盧氏,其祖先範陽人,父名行瑫,武德年中,谪宦新州,乃生慧能,遂爲新州籍人。叁歲喪父,其母守志,不複適人。獨養尊者,以終其身。然其家貧,母子生活艱難,尊者遂打柴以養母。一日負柴至市中,聞有人讀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因問誦經人曰:“此何經耶?君得之于何人?”曰:“此名《金剛經》,得于黃梅忍大師。大師嘗謂人曰:“若持此經,得速見性。”尊者聞語歡喜,欣然發意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友,爲母積備資糧,辭母告其往黃梅爲法尋師之意。既抵黃梅,參禮五祖。弘忍大師一見,默識其法器。乃使之人碓房中去踏米。經八個月,祖知其機已熟,乃召集座下衆僧,教令各試呈得法偈語。當慧能呈偈後五祖潛入碓房問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已久,猶欠篩在。”這就是說雖已徹悟,單立無依,靈明不昧,尚未得師之印可。五祖去後,慧能于叁更入五祖室。五祖複徵其初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慧能言下大徹,遂啓五祖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遂傳衣法,慧能受衣法後,南還廣州,落發于法性寺,得具戒後,至韶陽曹溪,四衆雲歸,方以其法普傳。
《五燈會元》卷一說:“一日,六祖謂衆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叁昧。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先天元年(712)告諸四衆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等信根純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皆悉生。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說偈已,複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祖說法利生,經四十載,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仍令倍工。國恩寺乃祖家舊址,爲塔之意乃欲報其父母之德。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楫。”時大衆哀慕,乞師且住。祖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曰:“師從此去早晚卻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日。”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指月錄》卷四說:
“八月叁日複示衆曰: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複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說偈己,端坐至叁更,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叁郡官僚暨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叁日,遷神龛並衣缽曹溪。次年七月入塔。春秋七十有六。蓋年二十四而傳衣,叁十九祝發,說法利生叁十七載。
唐憲宗皇帝谥大鑒禅師,塔曰元和靈照。
四中華五祖旁出尊宿簡介
禅宗正傳旁傳的關系,猶如中國封建時代一家之嫡庶關系,雖然嫡庶有別,但其血脈系統則是一。得其傳法,直下相承,則爲正傳,顯其尊貴。旁傳者雖得其同一之法,則稱爲支派,表示其有別于正傳,不如正傳尊貴。在印度第二祖阿難尊者,就旁傳一人,即末田底迦。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亦旁傳法嗣一人,就是達磨達。如是直到中國五祖以前旁傳的共有二百零五人。
這裏介紹的是禅宗五祖的旁傳情況,選擇其可述者,略加介紹,使初參學者,知道禅宗有正傳旁傳的差別而已,非有鄙視旁傳之意,學者當知之。
初祖達磨大師,旁出法嗣叁人。
釋迦世尊以化期將盡,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傳法給摩诃迦葉,在說付法偈後,複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與他。因此曆代諸祖傳法,亦必授衣,成爲禅宗大法授受的正傳。至菩提達磨大師到中國傳法授衣爲第二十八傳。
菩提達磨大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欲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輾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爲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見《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從道副等叁人的答話和慧可的表態來看,其他叁人落于言诠,慧可超脫…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