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行年六十有八,不獨心習未除,身習又複纏綿。余自十七八歲起即患脫肛,每次必下墮,至今五十年,以年月日計之,當在一萬八千次以上,其累可知。今年癸巳初六日辰,忽又大發,肛門痔腫如梨,經中醫痔科專家潘淘非君醫治,不用刀割,用藥逐漸拔根,僅叁七日完全治愈。聞諸割治者每因不淨而重發,此則無後憂矣。因知積習非痛下決心不得除,而得醫又在時節因緣也。臥病一月,起無病容,以心中常作樂觀,不以爲病也。夙業中或應得牢獄災,則此病可喻如一月有期徒刑,爲期至短,了脫許多債,甯非快事。又床席間種種穢莫,以及酸痛失眠不得自由等等,概要不去理它,並不望其速愈。蓋一生難得的是閑字,今在病中、少卻多少人事往還,與免去說法造口業,此又一快事也。願普世間一切病人,以此法克服一切痛苦,莫辜負了此一病,因此悟道,所謂轉煩惱爲菩提者,即此意耳。
牛皮膠
硬牛皮膠,以水化之,浸一日夜,不見軟化,不免躁急,甚至以爲不靈,不知時節因緣,到時自化。只要不斷水。我人情道,亦猶是也。牛皮膠,乃我之習氣,使終日在風幹處,日增其堅,雖億萬年不妨也。水者,見性也,見性後,習氣始有化除之望。但不可旦夕見功也,更不可以一時見功而疑及根本。見異思遷,別謀道路也。故平時切不可斤斤于習氣上自生疑怖,我只斧底抽薪,先從心地法門下手,見性後,時時照顧到本來,不可松動,不可性急,自有融化之日。牛皮膠者,無情物也,此無情說法也,其誰聞乎?
理發員朱某
余十數歲時,家鄉有老理發員朱某,爲我家理發,曆至四代,其人無老態,久而不變,以榮辱得失不系于懷。我見之,經叁十余年,幾如一日也。因思人世升沈,原無定義,心愈高,貪愈熾,名愈重,苦愈深。若居于高處,傾跌必重。彼終歲在下,心不貪熾,從不虞有傾跌,即有,亦不適由地毯上跌至地板上耳,無傷也。我當學其恬退,然渠日日工作不辍也。
花
明日二月二,爲百花生日,萬紫千紅,各有其性,而人好之者,亦可見其性也。雅俗各有不同,好芝蘭者必不喜茉莉玫瑰,以薰莸之各異也。曲高者,和自寡耳。我人學佛,亦必從高處著眼,先人爲主,取法乎上,方不易受惑。
橫出叁界
修淨土者,有橫出直出之喻,如蟲在竹竿內求出。出者,透徹以見性也。橫出有直了之意,只此一關,穿透即是,故與禅宗同,以皆從八識修也,直證大圓鏡智。大圓鏡中,有何物乎,上上智,便可頓超直入,不曆階段,亦無漸次,故以爲喻。淨土一心念佛,佛者,大圓鏡也,暫假有根,歸人無相,以一句彌陀,掃淨萬念,何等簡捷精當,豈但橫出,並無有關,亦無出入,心不在內在外,亦不在中間,即此便是,所謂圓妙明心,本來如是,亦不立圓妙之量,不出自出矣。故念佛最後一句,便是念佛是誰,但不經數十年之昏天黑地念佛過來,卻不易得一旦開朗之喜。縱此生不得一點開朗,然而善根種矣,善緣結矣,入于品位中矣。惟習氣未動,往生者,尚須到彼再修,再見性,再除習氣,此所謂帶業往生者也。故彼之所謂橫出者,亦僅到西方緣熟,可以往生之時,興禅宗頓超見牲,果地不同,而下手處禅宗全仗自力,比較困難,淨土仗有佛力,比較有方法爲易。至于直出雲者,層層有節,處處有關,是取以喻教下者,是言名相之學,究之無窮,理勝于事,遂遙遠無期雲爾。年老人終不宜勸其人于名相也、非法有高下也,蓋一切法,皆不可得,皆是空相,故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何爭乎?
住
石住礙路,水住成腐,氣住則滯,血住爲毒,心有所住而成見,見住而爲執,此立我之根,遂成百病,一切業,由此叢生。彼此相因,而人事顛倒無窮矣。故以無住爲貴,天下無過不去之事,所過不去者,皆各住所住而不通耳。
逝
孔子觀水而歎,曰:逝者如斯乎!刹那間,皆去而不複返也。古人惜寸陰,惜其逝也。我人試觀時計,刹那不停留,去而不返,即我之壽命,時刻見短促而不覺也。病中讀《琵琶行》,至秋月春風等閑度,掩卷歎息,念我一逝六十八年矣。嗟乎,逝者如斯乎。
發白非性白
西天第叁祖商那和尊者,問其侍者優波球多曰:汝年幾耶?答曰:十七。尊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師發已白,爲發白耶。尊者曰:我但發白,非心白耳。球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尊者知是法器。後叁載,乃授法爲第四祖。
煩惱是寶
人無煩惱,即不自知其爲煩惱而求其脫離也,遂永處沈淪,不知所拔。如人因在地上跌倒,還因地而爬起,離了地而求起,終無辦法,解鈴還是系鈴人,煩惱實是至寶。
雜談苦惱
苦惱二字當有別解,言苦從惱生,無惱即無苦,而惱自有心起,以未明心本來空,故認一切爲實,有此即妄也,惑也,業苦隨之矣。
修道人最忌有爭,爭名爭利,生死之長堅固者也。高于我者,莫與爭名;下于我者,莫與爭利,等于我者,莫與爭能。爭則意氣生,是非起,世法尚不許,況出世法乎?
參須實參,悟須真悟,不可徒托空言,以敵不得生死。故所言實者須親見實相,真者須到真實不虛地。且事到其間自有個真實考驗處,否則成爲未得,謂得之大妄,自欺之愚,亦已甚矣。
名心未死,莫爲人師,如星火未熄,隨時可燃也。然而除法見爲最難,維摩經法供養品有句雲:不複起見是爲最上法之供養。此世尊四十九年說無量法之總持也。
學到老
世界之大,宇宙之廣,我所見聞者,尚不及恒沙一粒,豈可自大?越老越感覺學問之不夠,力量之不足。今行年垂七十矣,雖有利衆之心願,苦無濟世之善法。年老精力就衰,不能起而行者,或可坐言筆錄,事不論巨細,苟有所得,即願公諸同好。茲將老來見聞,逐段記錄,亦不敢善小勿爲之意也。
插瓶花一事可爲細矣,但不久即謝。聞諸花匠雲:花瓶內水只可寸許,切勿多放,花上勿著水、亦不可靠著他物,以免吸收水分,每兩日換一水。我試之極妙,經多日不萎。牡丹芍藥插瓶前持剪處于火上燒焦再人水則易開發。有雲水中放炭一塊尤妙。
院內四周牆角,欲其經久不倒,須每年牆腳草清除一次,以除根爲妙。植樹離牆宜遠宜深。
手足或被水火燙傷,急用堿水化敷之,水不可太多,立可止痛。
人身百病,內喘外癬爲最難治。喘病尤苦,近得一方,用北瓜六斤去子,饴糖四斤,老姜半斤取汁,叁藥同煮成膏,于立冬日起,每日服一湯匙,開水沖服,輕者一冬一料,重者叁冬見效。
黑木耳功力較白木耳數倍,凡病後每日食二錢,要炖爛,服一斤得奇效。有鄭老居士服十多年,今八十六矣仍健在。但青年有滑精病者不可多吃。
凡惱怒不可製止時,急想自己腳心下,使火下降,即無中風之虞,以血不沖入腦也。
見性法
看一切物,是用眼,但何以眼不見眼。要見自己的眼,只有閉目沈思。而這個見是什麼?假名爲想爲思,此即是心。
但何以有心,心如影像。但又何以能鑒照呢?這影像是所照得的果,因在何處呢?這能照的因,又是什麼呢?
能力是兩事,能是本能的體,力是所發的用,那影像是心力,那本能又是什麼呢?
外相固然可見,那心中的影像內相亦可以意見,獨有無影像的本能實相,不可以眼見,不可以耳聞。以心見亦且不似,但離了心又不得見,又要離了見,見才可以見,這是靈妙的見,然又本來如是,並不希奇。凡事定有因緣
凡事定有因緣,法之盛衰,不往形表,應機應時若或使之矣。總之世事盡屬緣會,以緣會故無常,以無常故幻,以幻故不必取以爲實,佛法又何嘗不是幻妄,惟幻盡而真空斯顯,若有未盡,毫厘之間,千山萬水,但終是眼下毛頭許一切具足可貴可怪,不可方物,衆生昧之,二乘守之,菩薩證之,佛則了之,了知本來如是也。此事不用功固不見,用功亦不見。未明前,大皆都求得個有所見的,不知就此立了能見,能所既立,轉輾不見矣。但又非著力不可,更不是守空即是。先打除妄念,亦不是打除,只是頓息諸緣,直下無住,識得其本來如是。此本來者,不用妄念多寡,而有所增損變壞,似有關礙,實無關礙,既無關礙,則妄念者(即無明)又何莫非真性中之所顯,知而用之,即爲妙用,不知而隨之,遂爲業識茫茫未有了期。爾等試自問何如?一、還怕無明否?二、還隨無明否?叁、無明與真如爲一抑爲二?四、于一切時,一切處,不因動靜而常見其在左右否?果能如是,大可放下。“不放心”叁個字最誤事,對人對己對待對境,全是毛病,以有對也,百病俱起矣。試于不放心處,將其心其事且任之,看是如何,結果也不過如此,畢竟求所得礙者,了不可得,如此暑熱,至百度以上,與六十度清涼之境,又有何別,以此度夏,豈不舒適。
學佛要有聰明
學佛要有聰明,始能得巧勁,往往死用功,越用功越遠,倒不如不用功的人忽而得機,見到便見到,且問見到個什麼?在不曾見到以前,往往死要去求他,不知越求越不見。譬如世上本沒有這個人,你卻要想像這個人的相貌年歲,如何可得。此本無面目的面目,要信得過,非有極大智慧,極大魄力,決不敢承當。諸位打了許多坐,這個沒面目的自己,見到沒有?你以爲你現今的身體是你的身麼?你的思想知識就算是你的心麼?除了這兩種,卻拿什麼來當你自己呢?古人說要見到了這個真面目,才是你世世生生安身立命之處,否則捕風捉影,總不能拿風影來當你自己的呀!這個東西,就在你眼前,要去求他,卻是騎牛覓牛,這個東西,既在眼前,你自己看就是了,問佛問我,問諸經本文字,和一切理論,究有何用?師兄弟每次見面集會,切不可空過了,辜負了自己的好光陰。大家且商量商量看,人家是非長短,莫去管他。譬如高樓上看馬路上形形色色,不是不見不聞,見了也管不來,管了也一無用處,此心正如此空空地,不是有心,不是無心,正這個時,是什麼?在在處處用心,用這個無…
《印心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