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精髓之現代诠釋

  佛法精髓之現代诠釋

  

  新加坡 2002年5月

  

  尊貴的 薩迦天津法王 主講

  

  首先我要向今日與會的大衆表達我最衷心的祝福,也要藉此機會向主辦西藏節的西藏基金會致上我的謝意,因有你們費心地安排,才使我今日有機會在此與大家會面,一齊分享佛陀的法教。

  

  在正式進入今天的教授之前,按慣例我們先作個簡短的祈請,這祈請文是贊頌釋迦牟尼佛的十二項行誼。若會持誦的人,請跟著一起唱頌,不會唱頌的人,就觀想佛陀的偉大事業,現在我們開始念誦,……。

  

  偉大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具足無上的智慧、慈悲與方便,他示現許多偉大的行誼以利益衆生,例如在身的事業上,他化現各種不可思議的奇迹;在智慧與意的事業上,他則化現可以加持衆生的禅定等。而他最偉大的佛行要算語的事業,他教導我們他所得到的成就,經由這些教導,平凡的我們才得以由痛苦中得到解脫,而且能獲得真正的甯靜與真實的喜樂。

  

  如同虛空般無邊無量的衆生,他們各有差異性,即使單就外貌言,他們的長相、膚色、高矮與外形等各有差別;至于內心的差異就更大了,每一衆生有不同的習性、品味與根器等。因此,若佛法只有一種教授,便難于滿足每個衆生的不同需求;就如同只用一種藥無法治愈所有的疾病一樣,必須使用各種不同的藥來治療各種不同的疾病。而且不單是使用的藥品有差異,療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對于某些疾病而言宜用對抗療法,而另一些疾病則宜用順勢療法;佛法的多樣性,其理由與此相同。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講過無數的教法;這些法教,可從不同的分類標准來加以區分,例如可依所論的主題、所用的語言、所說的時間等來加以區分。這當中最爲普遍的區分法則是依受教學生的根器作分類。如我以前所述,衆生可分成兩種主要根器:小乘和大乘,合稱二乘,這就是佛法中有兩種主要教授的原因。在大乘中又可分出兩種教法:因乘的一般大乘和果乘的金剛乘。故總括的說便有叁乘,即小乘、大乘和金剛乘。

  

  我們無論學習那一乘的教法,基本上都要嚴守戒律,<Vasubandu>大師所謂:「均應持守道德規範」,這意謂好的戒律是一切品格的根本,也是善行功德的基礎。當具足戒律後,接著應做的叁件事是:聞、思、修。像今天大家來此學習佛法,聽聞法教,便是修道的一部分,對于那些真正修道者而言,這個教授本身就是他們修道的一個重要部份。

  

  不論何時,當我們接受一個教授時,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産生正確的發心。任何修行與世間的活動,引領我們達到目的地的皆爲動機,若初發心有異結果便跟著不同。因此若發心錯誤,將導致嚴重而難于彌補的後果,如同吃錯藥一樣。譬如若有人爲私利而來聽聞法教,這便是錯誤的發心,他所導致的後果將弊多于利。至于對一位初學者而言,如果是出于好奇心而來,則不算是嚴重的過失,甚至我認爲由于好奇而想多了解一些真理,反而可以藉此引導上修道之路,故未嘗不好。若是因爲發起菩提心而來聽聞法教,那即使光坐在此處聆聽本身,就有無窮的功德,同時也是修道的重要一步。

  

  就學習佛法言,不同的發心將造就不同的修道與證果,對于已在修道上的行者而言,有叁種不同的發心,以下分別言之:

  

  第一種發心是深感人間現世充滿著痛苦,而且未來世若生爲人也仍然如此,尤其若是死後墮入叁惡道中,那痛苦將遠遠超過于此,因此就生起避開此等痛苦之心,希望將來能轉生到一個充滿幸福的人道,甚至投胎于更高更享樂的天道之中,以求避免世俗的苦痛。如果學習佛法的動機是這樣,那便是屬于下根者的發心。

  

  第二種發心是他不僅了解到下叁道之苦,而且也了解到即使生于上叁道,也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只要身處輪回中,便是無止境的受苦過程,它一次次地受生與死亡;譬如當我們上一世生命結束後,我們來到今世;今世結束後,我們又將到下一世,有如念珠的沒有結尾一樣;這種情形也很像輪子的不停輪轉,故被稱爲輪回。生命只要陷在輪回中,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因此,有人發願由輪回中解脫,以獲得永恒的安詳和喜樂,那就是涅槃。這種爲個人安樂而尋求涅槃的人,是屬于中根者的發心。

  

  第叁種是上根者的發心,須知衆生中小至昆蟲大到最具智慧的高等人類,都希望遠離痛苦而獲得安樂;因此,我們不僅要自己免于痛苦,也希望諸有情,包括我們的朋友與敵人、認識與不認識者、人類與其它動物等,皆能從痛苦中解脫,獲得真正永恒的安樂,這就屬于最上根者的發心。

  

  以上共有叁種發心,當你發的是下根的心,那你所聽聞的法教對你而言便是下根的法教,所證的果也只是下根的果;若你發的是上根的心,那你聽聞的法教,便是上根的法教,最後也會證得上根的果。所以學習佛法第一件事就是要生起正確的菩提心,有了正確的菩提心然後接受法教,此時聆聽法教將會是一件極大的功德,

  

  在佛法中因果業報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有此因必得此果,有此果必根于此因;一切的果報皆由因緣而來,我們接受教法便要有此因果觀念,若一開始有正確的發心、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爲,最後必得證圓滿的果位;這不僅是對弟子如此,對教授佛法的老師也一樣,他必須有正確的菩提心、愛心和慈悲心,爲利益那些渴望聽聞佛法者而弘法,絕不能是爲個人的名聞利養而傳授教法,否則亦同樣會得到不好的果報。

  

  師如醫生,法教如藥,而學生則如病人,聆聽佛法有如接受治療。當我們生病時,需要有好的醫生開正確的藥,作正確的治療,如果我們切實遵守醫囑,服用正確的藥,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同理,我們學習佛法也一樣,老師與法教這沒有問題,接著我們應以正確的態度,確實遵照老師的教法而實踐,最後才能使我們生命的病症獲得痊愈。而目前要作最重要的行爲就是:在聽聞佛法時生起正確的動機,然後用好的態度與具體的行爲,去實踐所聽聞的法教,這便是一種殊勝的開始。

  

  當你作了正確的發心之後,不論何時的聞思修,都會彙歸到圓滿你的發心上,當你禅修時,禅修的功德便會增長成就你所發的心,而迅速達到你所要的佛果。若在開始時,發心不正確,則修行無法開展,甚至每一件事都可能會出差錯,而使事情無法圓滿;所以初發心的正確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上簡要說明發心的重要。

  

  人生于世有許多需求,如爲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與遮敝所;當生病時須要醫生醫藥;還有其它身體的需求等等。除了身體的需要外,又有心理與心靈的需求;而其中最重要者當屬心靈的協助與靈性的修持,這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課題。世界上有各種靈修宗派與大師,他們都各有優點,也各有獨特解決生命問題與協助衆生的方法,這些宗派大師我們無法于此一一詳論。

  

  在此我們只想論述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這套法教最心要之處在于說明衆生皆本具真如佛性,我們心的質性本自清淨,從未受染汙,這是我們現今修持而得于未來成佛的最大保障,也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産。只是此時此刻我們尚未覺證于此,我們還看不見自己心的本性。甚至,反而深受無明障礙所蒙閉;我們執著于「自我」,而看不到心的本性;這猶如誤以彩繩爲蛇,除非我們查覺那只不過是彩繩而已,否則就會感覺恐懼和害怕,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原來信以爲真的蛇,只是彩繩而已,就好像原來我們執著的「自我」,原來只是假相;屆時我們就不會再被它迷惑,我們就會真實了悟到心的本性。

  

  因此,除非我們認知自心的本性即佛性,否則我們的自性就會一直受無明所障蔽。我們毫無理由的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我們常在生活中提到「我的身體」,事實上身體並不是「我」,如果「我」就是「我的身體」,那每個人各時期的身體都有不同變化,是不是「我」就有很多個,所以身體並非「我」;同理心亦非「我」。既然身體非「我」,心亦非「我」;顯然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身上,但是我們無始以來誤將身心合起來的存在物稱爲「我」,我們對它産生強烈執著,進而形成習性;于是對我們的朋友、親戚、家人、國家等産生強烈欲望與占有,而對其它較疏遠的衆生、反對者、不同理念者、信仰不同哲理者、不同文化背景者,産生疏離感,甚至感到厭惡。因爲有我故産生以上的喜愛和忿怒,它是所有錯誤、痛苦、與悲慘事物的源頭。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不知真理實相,缺乏智慧,不知心的真如本性,以致産生無明,由無明産生我執,這是一切染汙的總源頭。

  

  在修道路上的人,有兩種不同的性格與根器:一種是性好細節,他需經過多年的學習後,才會將所學應用于修道上。另一種人則一開始就直接把所學彙入修行。對後一類根器者,我們通常給予口訣教授;口訣乃曆代上師一代接一代流傳而來的心要法教。在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中,都有很多很深的口訣教授,它們在措辭和儀式上雖略有不同,但教法本質則大致相同。

  

  我們首先應了解,一般人常有「執著此生」的習性,他們認爲不論成敗,或發生何等事,今生都很重要。殊不知此生只是暫時的,鮮少人能活過百歲,更無人得以永生,死亡的到臨是必然的事,當死亡到臨時,我們都得將一切置之身後,屆時唯一能倚靠的唯有佛法罷了。爲了順應這種「執著此生」根深蒂固的想法,佛法標舉人身難得以爲對治。人類相較于其它類的生命,人身確實非常稀有難得,尤其是具足諸順緣而遠離諸逆緣的人生,更是珍貴難得。有人反駁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口,可見人身並非如此稀有。當知人類總數雖多,但若與其它生物相比,人類所占比率仍是少數。例如在一個家庭或一個城市,我們很容易可以數出共有多少…

《佛法精髓之現代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灌頂的重要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