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

  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恒,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茲擬念佛方法論原則與念佛的具體行持,略施討論。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淨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吾人宜應時時加以研討。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叁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于誠敬,念佛的功夫淺深取決于專精。換言之,淨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淨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爲侶的妙明真心。儒家亦將"誠"提升到形而上層面予以诠釋。認爲誠是天地人叁才交感互化的通道,誠是人的性德(明德),內具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反之,不誠無物。淨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衆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爲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叁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淨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爲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淨業行人應恒常提撕,拳拳服膺。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于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國上古《陰符經》亦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叁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是:盲人以耳代眼,所以聽覺最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視覺最銳利。杜絕一切利欲的引誘,身心專精于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複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叁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只今一概莫做,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衆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爲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贊歎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爲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叁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于惡色惡味起嗔惱心,于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牍,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所當爲,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爲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淨業行人應恒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爲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爲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爲六賊,賊衆則難一網就擒。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製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製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範,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衆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名爲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叁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叁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忏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爲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爲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爲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爲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爲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爲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叁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松養識,不可沈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複始,均勻不斷。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不斷,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個光景,名爲一心不亂。或于每坐念佛末後一用,或妄想洶湧時用,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沈,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啓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叁聲遍十方,四叁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叁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動于舌,舌動而後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曆曆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爲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叁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于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曆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製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

《念佛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