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開示集要(吳潤江 華藏上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胎,這與分段生死不同。所以大修行人要二死永斷,變易生死要撇掉,分段生死亦要撇掉,然後才到涅槃的境界。如果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未到涅槃的境界。現在說正報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舍利佛,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段還是講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的境界。凡聖同居土如何能往生呢?凡夫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亂,將見思疑惑暫時降伏,命終將妄念停一陣間,就可往生。現舉例以一個故事來說明:從前北方有一個軍人叫孫傳芳,在民國十叁、四年間,在北方戰爭將林師長的侍從兵捉住,把他斬掉。後來孫傳芳失敗了,信了佛,在天津一間庵堂叫草廠庵處念經。這個侍從兵的女兒叫做施劍堯,她聽到孫傳芳在庵內念經,就跑來報仇。她日日去草廠庵念經,念至與草廠庵中人相當熟後,知悉孫傳芳每天在什麼時候念佛。有一天她帶了一支槍,敲穿孫傳芳的房間,口中不停地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從孫傳芳後面一槍打過去,當場把孫傳芳打死了。雖然孫傳芳是打死了,但那正是很好的機會,因爲他剛剛好念佛念至一心不亂,一打死他的時候,他的妄念暫息,而變成往生。他命終可以往生,那是「伏見思惑」,明白嗎?在命終的時候只要念佛念到一段時間,暫時停掉妄想,其間只要有一分鍾或幾秒鍾一心不亂,就可以成功了。當你停了妄想幾秒鍾,就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第二個妄念來了,就已經不能出得去。像這樣命終只要將妄念斷了幾分鍾,就可以帶業往生的,這叫做「伏見思惑」,這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

  到了方便有余土尚不只這樣,首先要念佛念至一心不亂,還要將見思惑斷了。「見思惑」我以前講過,「見惑」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思惑」是貪、嗔、癡、慢、妒。斷見思惑是要將它永斷,連貪心都沒有起才叫做「斷」,這才能往生方有便有余土。這個「伏」字是暫時停一停的意思,那是念佛時妄念停一停;不念佛時,它又起了。「伏見思惑」是念佛時可以將胡思妄想停一停,不念時妄念又來了。而「斷見思惑」呢?那是念佛的時候妄念當然斷,不念時亦斷,這種程度高許多。這是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的兩個境界。

  至于第叁個淨土是實報莊嚴土,是要分破無明,將無明打破一部份,就可以安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不能往生的,只有禅定安住,無往生可能,要定中安住此地,不是往生境界,這差不多是八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第四個淨土是常寂光土,那是要豁破無明,豁然貫通,將無明窠臼全部打破,pat 的一聲,好似破竹一樣,無明窠臼全部破了,然後才能安住常寂光土而不用往生。現在所講淨土是取最上的,打破無明,即刻見性成佛,這個淨土就在這裏,而不須經過十萬億土,明白嗎?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這「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這裏要講解一下。往生生者有什麼好處呢?帶業往生者都不會退轉,但在不退轉之中,要經過十地、四十二個回向,直到一生補處才能成功,這是這個淨土的殊勝。它的殊勝是有不退轉的長處,但它的成就是一級一級漸漸來,那是不能快的。往生淨土,由初地升到二地,要經百千萬億劫然後才成;而由二地升至叁地又要不知道經過多少劫才成,那是要慢慢地,好像螞蟻爬一樣,雖然是慢,但是不會退。

  若是人身成就就不同,若依正軌道來走,成就得很快;若心一歪,又墮落得快,所以有利有害。人生成就如果依正直接方法,可以在一刹那間,或甚至幾十年間就可以達到佛的地方;但若一退轉時,天堂、地獄墮得好快。這是成就得快,而墮落也快。若人心不歪,依正軌道來修行,則人修行比天道便宜,甚至比極樂世界十地菩薩,乃至比一生補處菩薩還快。好像彌勒菩薩現在切利天裏做到一生補處菩薩,那是十一地菩薩,而我現在可以追過他。這是人身可以追得過,但是菩薩身是永不能追到,明白嗎?再繼續講: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甚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

  即是數不出這麼多。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很重要,這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行六度萬行。即是如果六度萬行的功夫不夠,都不能生彼國,明白嗎?小乘的福德因緣,即是實行六度萬行。下面這幾句是重要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最緊要的是人命終時,心不顛倒;若一顛倒,就不能成功,明白嗎?我以前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大衆記得嗎?有些新來而未聽過,現在重述一次:以前有一大德,修阿彌陀,念得好成功,他能預知時至。他臨命終前預先吩咐一班弟子,說他什麼時候圓寂,圓寂後他的大殿上的鍾一定會鈴鈴聲響。若命終時,依著寺間,大雄寶殿的鍾即刻響,那樣就表示他已經往生;若是大雄寶殿鍾不響,那就表示他不能往生。大德果然依時圓寂,但是鍾沒有響,一班弟子不知道什麼意思,爲什麼大德能預知時至,而鍾卻不響?經過一段時間,他的師弟來到。他想師兄修得這麼好,爲什麼臨命終時鍾沒有響而不能往生?這其中一定有個原因。于是他就在師兄圓寂座位的右手邊入定。入定好久,都不知道原因。後來他舉頭向對空一望,心中便有所悟:他見對面有一棵桃樹,花開得好燦爛,壽桃結得又大又香,他想:不得了,師兄上當啦!原來他師兄在臨命終時,心中想吃一個桃子,就被桃子奪了心,即刻變了一條蟲,而不能往生。于是他領導一班人去樹上找蟲子,果然在最大的一個桃子上發現一條蟲。他就領導一班人圍住這棵樹,一齊念阿彌陀佛,並將蟲捏死,即刻那個鍾就鈴鈴聲響了。

  所以念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最緊要什麼都要放棄。若做父親的一想兒女,則第二世人就要做別人父親而不能往生;做丈夫的若在命終時想妻子,則第二世又要做別人的丈夫,又不能跳出輪回的圈子;若做妻子的想丈夫,則第二世人又要做別人的妻子,因此又不能往生。所以臨命終時,心一顛倒,心想外境,心爲境所奪,即隨外境而去,這樣就不能往生。因此普通念佛的人念口簧的話,絕對不會有定力,所以念佛要修心。

  在中國傳承,老實說在印度沒有淨土宗,釋迦牟尼佛住世只有兩宗,一個是禅宗,一個是小乘。小乘後來開出俱舍與成實兩宗。什麼叫「俱舍」?那就是法有我空,我是空的,法是有的,這是俱舍的境界。成實宗是法我俱空,這是成實的境界。小乘分兩宗。當時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小乘只有一宗,還有禅宗一宗,沒有第叁宗,整個印度都未曾有淨土宗,只是念佛的人往生亦很多,但沒有開宗。至中國晉朝陶淵明時,慧遠法師看到這本經,發現「執持名號」,幾日就可成功,于是他就發起提倡,但是沒有師承,都是人雲亦雲這樣念,所以最高的程度只能帶業往生,只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高者可能達到方便有余土,而達到報土者亦有,但也只有慧遠大師一人可以達到報土,因爲他對「涅槃經」、「法華經」都很熟,其余都是化土的境界。

  今日所講的「心不顛倒」即是「菩提心要」,明白嗎?「心不顛倒」這四個字是最重要的。這本經最重要的哪一段呢?即是「聞說阿彌陀佛,念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簡要言之,「念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這是全經的精華。這段是「金剛心要」,先前所講是「菩提心要」。「菩提心要」是內覺之中之直覺,明白嗎?現在「金剛心要」是內覺之中之內覺。一個是內覺中直覺,一個是內覺中內覺。內覺是「金剛心要」,斷一切相,一切妄念。如何斷一切相呢?是離一切外相,外離相,內離妄,即「金剛心要」。「念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金剛心要」。斷了這個妄想,這是內覺。這裏第一是講「菩提心要」,第二是講「金剛心要」,大衆要記住。

  全經的精華是「念持名號」,爲什麼要改成「念持」呢?其與「執持」有不同的解法。「執持」是著相;「念持」是「口念心持」,即是口念佛而心要想佛。所以念佛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持名念佛」,第二種是「觀像念佛」,第叁種是「觀想念佛」,第四是「實相念佛」,四種念佛法。現在中國實在只有一種持名念佛。觀像、觀想是密宗的境界,實相念佛是禅宗與密宗合並的境界,四個境界各不相同,以實相念佛爲最高。

  現在「金剛心要」說完了,開始說「菩提心要」:

  「舍利弗,如我今昔,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目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段是說東方世界諸佛都稱贊這個淨土不可思議,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勸十方佛稱贊阿彌陀不可思議;也勸大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明心見性成佛。現在講南方世界諸佛贊這個淨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段南方世界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勸衆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舍利弗,西方…

《淨土法門開示集要(吳潤江 華藏上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勸兼念觀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