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持上師瑜伽之必備條件

  修持上師瑜伽之必備條件

   衆所周知,上師瑜伽統攝大圓滿法修行之總綱,乃直趣解脫之捷徑道。故衆多信衆對此心生信心,熱切地投入修法。如是信心固然可喜,然而,誠如麥彭仁波切于《定解寶燈論》中曰:“殊勝正法獅子乳,唯慧妙器可盛納,余者縱勤亦不存,容此法器即此者。”如同雪山獅子乳唯有金器方可盛納,若以普通容器盛裝則容器破漏,乳汁不存。同樣,若欲修持如此殊勝法要,首當具備修持如是妙法之法器。否則,若不具品行賢善、清淨持戒與方便智慧等,縱如何修持,亦難深獲法義,直趣解脫。

   那麼,何謂修持上師瑜伽之法器呢?

  一.品行賢善

  誠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真正的善發自于內心。而品行賢善不僅意味著世間賢善之品格如孝順父母、內心調柔,與人和睦,更意味著希求解脫、精進修持正法的意樂。

  1.品行賢善者我執較輕,易與上師相應而生起信心

  品行賢善者心胸寬廣、慷慨大度、平易謙卑,少有粗大的分別心與固執己見的煩惱,易于放下自我的執著而與上師相應,並以清淨平等之心關懷他人。以如是法器修行上師瑜伽,易對上師叁寶生起摯誠、普遍之信心,並將修法功德轉爲調心之妙用;縱遇逆緣怨敵,亦反觀自過,鮮將過失歸咎于外境。

  上師瑜伽意爲以外相顯現之具德上師爲緣,通過殊勝方便通達甚深智慧,最終證悟密相上師——心之本體。而欲通達如是解脫之捷徑道,唯一方便乃清淨之信心。如是對于上師叁寶具足無僞堅固之信心即解脫之種子。如頌曰:“聰明精進非修行,唯有信心能成聖。”對于修行諸乘之巅的大圓滿法者,信心尤爲重要。信心即是大圓滿的見、修、行、果,信心圓滿即爲大圓滿。

  衆所周知,決定修行快慢的關鍵因素乃行道者之根機,而根機之利鈍取決于信心之強弱。上品信心即爲上品根機;中品信心即爲中品根機;下品信心即爲下品根機;無有信心,即稱無緣者。故于大圓滿法具足信心之上品根機者,修持密法可快速成就。如年載八十有余的麥彭貢波老人依止貝若紮那尊者,修持上師瑜伽7日成就,獲得虹光身。

  信心雖可支分八萬四千法,然就修行者而言,首重對上師之信心。上師乃吾等修行一切功德之源泉。從一句簡短的心咒、乃至禅定中每一個細微環節的辨析,無不仰賴具德上師的悉心指導與引領。故直貢巴仁波切雲:“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具德上師已徹證諸佛菩薩之密意,任運自成調化有情,刹那亦不曾忘失衆生。如是加持遍虛空盡法界,然我等能否領受其加持並真實納入心相續,完全依靠信心。故總攝諸法之竅訣,唯尊上師爲真佛,此乃攝聚竅訣之門。一位修行者縱然坐擁一切竅訣,然未能將竅訣納入心相續之最大障礙是什麼?就是藐視上師,未視上師爲真佛。

  視師爲佛在行爲上表現爲身口意叁歡喜承侍上師——身做頂禮、經行、侍奉等善行;言語調柔,順合師意,盛贊師恩;內心恭敬、信奉、祈禱上師,憶念上師之功德,思維上師之教誨,特別是精進修持上師所傳之一切正法乃最根本的承事上師事業。總之,誠如無垢光尊者雲:“一切隨順上師,即爲最大供養。”

  往昔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依止阿瑞仁波切時,阿瑞仁波切吩咐喇嘛仁波切在亞青寺的瑪尼堆中修建一座一億遍金剛薩埵心咒的轉經輪。在完成這件事之後,阿瑞仁波切又囑咐喇嘛仁波切在供奉轉經輪小屋的四周牆壁上畫一千尊金剛薩埵像。由于當時條件有限,沒有錢延請專業畫師,喇嘛仁波切就想方設法找到一塊木質的金剛薩埵相模版,印製了一千幅法相,精心地貼到塔內的牆上,並與幾位巧手的僧衆爲法相塗上顔色。當辦完這一切之後,喇嘛仁波切走出供奉轉經輪的小屋,就在繞轉瑪尼堆的途中,突然落入到一種言語無法企及的境界。第二天,喇嘛仁波切向阿瑞仁波切彙報:“您囑托的事我已辦好。”同時向阿瑞仁波切描述了自己昨天突然呈現的境界,阿瑞仁波切印證道:“這就是開悟!”接著又笑著補充道:“你看,成辦上師事業同樣能獲證修行的功德啊!”

  法王如意寶于《諸乘要訣》中雲:“不論何人,不論聰明抑或愚笨,只要對上師有信心,其相續中必然生起智慧覺受。在我以前攝受弟子的過程中,有些聰明的人沒有認識見解,然有些愚笨者則能認識見解,主要取決于對上師信心的強弱。”解脫與輪回只有一線之隔,若信心圓滿,當下即可認識本來面目而獲得解脫;若信心偏袒,縱使修行萬年,亦無法超越輪回苦海。

  作爲修行上師瑜伽者,首先應對本傳承之清淨法脈、具德上師之功德以及所修之法生起信心。若暫時未具信心,暫勿盲目投入實修,如是不僅難獲法義,未來亦有因此謗法之慮。故爲了不斷培養信心,初行者一方面應多聽聞上師教言,多閱讀曆代傳承祖師傳記培養信心;另一方面,認識到信心不具足乃業力沈重之表現。當內心産生疑惑甚至誹謗之惡念時,第一時間就要收回這種分別心,不能任其漂泊,這點非常重要!故應多行忏悔、應盡己所能行持諸多善行,方能消盡煩惱,增上信心。

  總之,吾等應逐步培養圓滿之信心,無論遇到順緣還是逆緣,我們的信心都要經得起考驗,永遠不會有退轉,以此爲成辦解脫之殊勝緣起,必能速證菩提果位。

  2. 發自內心的善良與真誠與佛法之本懷極爲相應

  品行賢善者若見他苦,如己受之,進而意欲遍尋自他離苦之法。而心之本體本具慈悲與智慧,初行者發自內心的善良、真誠與佛法之本懷極爲相應,易于趨入修法正途。如是法器修持上師瑜伽,更容易認識到“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爲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由是誓願將衆生置于安樂爲己任,以出離心爲契機,不斷增上菩提心,爲自他之究竟解脫而生起精進修法之猛厲意樂。

  因此,爲培養並增上善根,初行者應該每日不間斷念誦108遍觀音心咒,這點非常重要!

  3.品行賢善者堅毅沈穩,修法能夠精進持久

  品行賢善者意志堅定、踏實沈穩,修持上師瑜伽能夠持之以恒,縱遇悲苦險境,道心不易退轉。汝等須知,我等雖修學諸宗之極頂——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然凡夫無量劫來所造業力不可思議,故解脫並非一蹴而就之易事。因此,修行者當安定身心,不急不躁,經年累月腳踏實地依教實修,此乃解脫之根本。切忌眼高手低,淺嘗辄止,剛修行一年半載,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有什麼道驗,甚至以神通作爲見解增上的標准。如是日久必退失修法之念,複于懈怠中虛度光陰,此乃未解行道曆程之謬。

  然而,初行者若尚未具備精進的動力,則應該深入觀修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回過患)之要義,並納入心相續。若僅僅口頭名言四厭離,內心仍與庸俗同道,則于修行無有實義。

  細致觀待,往昔釋迦牟尼佛爲求一偈,甯舍身命,“剝皮爲紙,刺血爲墨,以髓爲水,析骨爲筆,書寫佛經。”曆代傳承祖師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師亦跋山涉水、披肝瀝膽、曆盡險阻、行持無量苦行方獲證如是捷徑解脫之殊勝法寶,並荷擔衆業,爲我等傾囊相授。如今,我等能值遇具德上師,聽聞如是甚深法要,應將修行作爲人生頭等大事,全部身心投入于修法之中,此乃解脫之先導。

  二.誓言清淨

  誠如《佛子行叁十七頌》曰:“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他利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示現圓寂前亦複次教誡:“亞青寺的弟子要團結精進,守護好戒律,終此一生努力修行!”因此,作爲修學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的弟子,不論獨居或從衆,必須嚴守戒律、清淨誓言,此乃解脫之命根。否則徒有修法之表象,難趣解脫之勝道,甚至可能墮入金剛地獄。

  修行大圓滿無上竅訣法之初,應該了知相關戒律並清淨執守,若有違犯,及時忏悔。密宗叁昧耶戒支分爲守持誓言和無守持誓言。守持誓言:指共道密乘所授之十四條根本戒、大圓滿無上竅訣法依上師叁門而支分的二十七條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條支分誓言等。倘若證悟般若波羅蜜之見解,名爲無守持誓言。然對于尚未成熟圓滿如是境界之弟子,應護戒如目,于敬信中時時行持,此乃護持解脫要道之真正铠甲。

  1.持戒乃成就之根本

  修持大圓滿者可分上中下叁種根機,然無論何種根機,皆未離清淨持戒。

  上根弟子座上證悟法性,且達到晝夜一如之境界,乃受持“無守持誓言”,無需經過中陰,即身成佛;

  若座上已證悟,然座下仍具細微散亂者,其于“外隱沒次第”五根斷絕時,于“第一本淨”刹那解脫成佛;

  若于大圓滿見解已得覺受境界,平時猶勵力護持見解,且持戒清淨及多行善事,亦可于“第二本淨”明增得叁光後,意識融入虛空時,經過數個“禅定夜”而現證菩提;

  若于大圓滿見解僅具了知者,如《叁句精要注疏》中雲:“若了知明空不二之見解,且守持清淨戒律並勵力行善者,于轉生中陰時,即得化身刹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質疑。並于西方極樂世界中修持五百年令智慧輾轉增上,獲得永恒安樂。”

  由此可見,只要持戒清淨,對于禅定具備一定見解,解脫指日可待。若未持戒,口頭空言之了知見解,即無實義,獲得善趣亦無把握,遑論解脫!如是可知,清淨持戒乃爲解脫至要。

  2.叁乘戒律要點

  上師瑜伽導修儀軌觀修之主尊——妙音龍多加參仁波切之衣飾爲“身著叁乘叁袈裟”,意爲大圓滿上師瑜伽導修乃圓滿叁乘戒律之妙法,故修學上師瑜伽導修者應清淨護持叁乘之律儀。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前,懇切叮囑阿難及衆弟子:“吾涅槃後,以戒爲師。”佛法能否長久興盛,根本在于別解脫戒。法王如意寶及妙音龍多加參仁波切分別住持五明佛學院與亞青寺,均以別解脫戒爲根本而攝持廣大僧團,由此而成爲現今整個佛教的無上莊嚴…

《修持上師瑜伽之必備條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