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現種種妄境。真者真實,指真心和真如。爲什麼說妄既是心呢?這又有一個比喻。例如水與冰。水表真如,冰表虛妄。冰是從水凍結而成的,表示妄也是依真而起。水可任意倒入種種形狀的器皿,都相適應,毫無妨礙。一旦成冰就不行了,就處處有礙。冰與水有什麼分別呢?冰只是多了一點寒氣,凝凍成冰了,消除了寒氣,冰仍是水,可見妄既是真,本來無二。
「全修即性」者,修指修行,性指自性;又修指修德,性指性德。本來是佛,這是性佛,乃自性本具之德,亦即《觀經》的「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面,所以《觀經》又說「是心是佛」。《觀經》這八個字,應一氣讀,不易分割。既然「作佛」,便是修。但「作佛」之心,本來是佛,既是性,所以說性修不二。再者修德屬于始覺智。凡夫不是覺,修行人發菩提心自覺覺他,這是始覺。始覺若合本覺,便趨向究竟覺,性德是本覺理,修德是始覺智,這裏又有一個比喻。理如鏡,智如鏡上所生之光。鏡光生於鏡體,智光正是生於理體。但以本心之鏡。久被無明垢染遮掩,故應修持,使鏡重光。但鏡光既是鏡,並非他物。故始覺智即本覺理,所以說「全修即性」。
第四句是「全他即自」。自指自性,他指佛與衆生,包括一切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一切世界的正報與依報都是他,前已說明也都是我自心所現。所以說全他即自。《華嚴》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自他不二。
以上這四句表理事無礙法界。大乘經典都有同樣開示。例如《金剛經》說:「所以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般+木)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終日度衆生是事,終日無度是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故理事無礙。暑期中五臺山通願法師開示佛學院一學僧說:「無衆生」,也正是這個道理。從事相看,衆生如波,有生滅。若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是水,並沒有波,所以說沒有衆生。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顯事事無礙法界,其理更深。當年華嚴會上大阿羅漢亦不能明白。事事無礙。指事相與與事相,稱性融通,亦皆彼此無礙。一事與多事也彼此無礙。一多相既,大小互容,重重無盡。多中含一,一中含多,這就叫一多無礙。這都十方難懂。例如說全體包括局部,這毫無疑問,但說局部包含全體,大家便不能理解了。因爲這是凡夫的情見所不能接收的,所以還要作個比喻,再以波同水爲例:波是事,水代表理,多波攝每一個波。這是常情,現在加上一句,每一個波攝多個波,這就費解。其道理就在一個波的本體是水。此水包攝一切波,於是這一波就含有多波了。這就是一多無礙的淺說。《要解》又以燈光爲喻說:「比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就像現在我們佛殿之內,懸挂了許多盞電燈,佛前還供者明燈,所以這些發光之物,所發的光都遍照全室,這也就像佛的心,衆生的心,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滿全法界。彼此沒有妨礙,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並且室內千燈之光,每一燈光遍入於一切燈光,每一燈光含攝一切燈光。一遍於多,多遍於一。多中攝一,一中攝多,互相遍滿,重重攝入。相融無礙,不可思議。這就是《華嚴》十玄門中一多無礙的淺說。至於一中有多,也既是局部包含全體,還可以最新的科學成就來證明。用激光技術來證明。用激光技術來拍成的立體照像也稱全息照像,拍照出的影像是立體的。如給我黃念祖拍照,所顯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樣的立體像,我們將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黃念祖在這裏。這個底片,如被打碎。只需取出其中一個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體,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黃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點,可見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體中的一切信息,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學證明。
以上所說的內容這樣難信,我們信它有什麼好處嗎?這就因爲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蓮宗十祖截流大師《勸發真信文》說:「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這就是說沒有真信,縱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極樂,下世可生善處享樂。大師接著說:「當受樂,即造業,即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旃陀羅指以屠殺爲業之惡人,闡提乃斷善根無信之人。大師此說發人深省。苟無正信,縱然修善,則來生享福,在享福時必定造業,即造惡業,必受惡報,所以說,用正眼看來,沒有真信而修善念佛之人,比闡提與旃陀羅的受報,只是在時間上稍緩一步而已。可見真信萬分重要。
那什麼是真信呢?大師說:
1、信我與彌陀,覺性無二,我雖昏迷,覺性未失,一念會光,便同本得。2、信性雖無二,位乃天淵,佛是究竟佛,我則隨業流轉。3、信我是彌陀心內衆生,佛是我心內之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這就是說我 與彌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於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 攝,無毫厘間隔。所以我們念佛,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
截流大師的真信,與《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並且是理事圓融,現有許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門,認爲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以上這兩種人中,後者的病更重。蓮池大師說:「迷理執事,不虛入品之功。」這就是說,有人雖不信理,但能信極樂是實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於是懇切發願,老實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會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執理而不信事,自身於理雖生淺信,但自心並未開悟。於是就廢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願求生淨土,蓮池大師批評這類人說:
「執理發事,反受落空之禍。」此處爲什麼用一個「禍」字?這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豁達空,發因果,莽莽蕩蕩招災禍。」執理不信的人,談玄說妙,自認高明,埋頭研究,不去修持,一無所得,甚至發無因果,故反而不如僅能信事的人。
對於《要解》所說六信,能生實信,必生殊勝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再能信他,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於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經中的兩個「有」字,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樣於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進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勝,決定往生並品位甚高。信願持名,不但是臨終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進,於現在就有不可思議感應。晉代有一窮苦的人,生活困難,起厭離心,乃專誠念佛七日,感阿彌陀佛現身說法,當下悟無生法忍,號覺明菩薩。《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婦人,聞經見佛,也獲無生法忍。可見這個方便法門,普被叁根,上至文殊,普賢也不屈才,下到五逆十惡,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這是稀有之事。由例如有醫生能醫不治之症,當然是良醫。五逆十惡就相當病入膏盲的病人,而持名法門仍可救度,可見阿彌陀是大醫王;可見淨土法門能度下根,甚至惡逆,正是他的殊勝希有之處,焉爲因它能度下愚而輕視之? 或有人說,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你們還在念佛是不是在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學越昌明,佛教也越昌明,前幾天《北京科技報》刊登一段報道,題目是「西方科學家的東方哲學熱」,介紹西方科學家們正在熱烈研究東方的《老子》,婆羅門教與佛教。前幾年科學畫報發表一篇短文,題目是「科學思想的無價之寶」,內中介紹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學等等科學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許多人把佛教思想看爲寶物。又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根據F.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編譯,原著是英文。〔其中說到:「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具有驚人的平行之處。」指兩者極爲相似。可見我們不是迷信,一點也不落後。我們應當堅定信心,積極貢獻力量,發出佛教的光輝,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飛躍,並爲衆生謀求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
(四)發願
信願持名爲宗,底下談願。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對於婆娑世界我們毫無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叫作願。願很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願力爲堅。金剛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寶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剛仍不算最堅,唯有願力是最堅的。《普賢行願品》說:人們臨終時,一切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只是這個願王不相舍離。可見願的重要。願是盔甲,當我們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敵人做一決戰的時候,什麼是我們互身的盔甲?就是願。藕益大師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至於品位高低,那在於念佛的深淺。可見往生關鍵是正信切願。有了正信,有了切願,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要解》複說:「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信願要是堅固了,你臨終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寶王叁味論》說,臨終一念也可以往生。反過來說,若無信願什麼樣呢?《要解》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似的,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們若不先去解決「信願」這個往生的關鍵,不在這關鍵問題下功夫,只是肯念,於是在缺一不可的信願行叁資糧中,你缺了二個。如同叁條腿的香爐,只剩下一條腿,能有一條腿的香爐嗎?所以說念的「風吹不入,雨大不濕」,如銅牆鐵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理。可見花時間來研究「信願」是十方必要的。因爲這是往生的關鍵。
願的內容很直接,即厭離婆娑,欣求極樂。藕益大師說:「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舍離。」婆娑的贓穢,正是我…
《淨土資糧(黃念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