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號,所以這個佛號就具有了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
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請再聽幾個比喻。例如人們修房子,房上有了師傅,你作他的助手,師傅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榔頭把榔頭拿上去。師傅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來所要的物品。說灰就招來會,說瓦刀就招來瓦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
再有道綽大師《安樂集》中舉兩個例子。他說人要是被狗咬傷了,有個治法。把虎骨弄熱,然後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時,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熱,然後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裏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也能治好。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嗎?底下還有道綽大師親自實踐過的例子。扭傷了腳可以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綽大師本人腳傷就是這樣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熱,按在傷處揉,嘴裏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這就說明了名字能起實際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
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來擾亂,可是魔所變的美女到佛前面就變的醜陋不堪。又用種種武器向佛進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蓮花。魔就驚奇了,問佛有什麼功德,能有這樣威力。佛說你要問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問地神。於是地神就出來證明說,這個婆娑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佛當年爲了救度衆生,舍棄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見佛的功德難思。這個德咱們還能夠理解,至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德,就更不可思議了。徹底打破無明,這個德怎麼能思議得到呢?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成爲成佛的種子,何況執持名號到達一心不亂,爲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縱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亦即如來的果海。那還不成佛啊!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證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叁不退,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又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要解》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觀像如《般舟叁味經》裏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裏所說,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都是淨土的行。還有五悔,是(1)忏悔,(2)勸請,(3)隨喜,(4)回向,(5)發願。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淨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是正行,至於禮拜,供養等等都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衆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要解》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攝收種種根機的衆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至於「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得開步走,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可見「下手最易」。由於持名法門是這樣殊勝,所以「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對衆生開示,這是特點。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雲何應往,雲何降服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那是有人提問。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會問到這裏。於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羅漢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這個法門,須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剛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議的智慧。爲什麼能怎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起都難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難信之法,就說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說釋尊拈出花那樁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釋尊說法,同拈花案的拈出並無二致。於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贊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叁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贊《要解》說,縱釋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說來,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法華玄贊》說:「施爲可則曰方,善逗趣宜曰便。」就是說,可以作爲標准的行動叫做方,善于啓發衆生的根器的,叫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衆生,道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的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爲什麼說是第一呢?由於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路就要走,這就叫盲修瞎練與「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於是這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說證悟了。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推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欠缺,但你不是會念佛嗎?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散稱都成爲佛種,所以這個下手最容易,你念佛一句都有不可思議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密部《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的智果。「菩提爲因」,菩提是覺悟。前以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爲因,就是以覺悟爲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生叁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衆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空說。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藕益大師贊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從《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叁味。所以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如果「字若憶母,如母憶時」於是「母子曆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在分離了。這個比喻就說持名的方便,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衆生的心是生滅心,念念生滅,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於其他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得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心而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從衆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衆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就與佛相去不遠了。這裏所說「必定見佛」已極殊勝,下面還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更微妙。就是說不須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至於這個心怎樣開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想象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並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開明。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這個心要開明了,既是禅宗的大悟。可見禅淨本來無二。這以下又打個比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在香廠裏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從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裏,衣服拿出來穿時,就是香的,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而所得的妙果,是無比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續。就是入叁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裏所說的「叁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
《淨土資糧(黃念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