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真谛(梁乃崇教授)

  淨土真谛

  梁乃崇教授講述

  時 間:民國八十叁年(一九九四)八月十六日晚上八時叁十分

  地 點:馬來西亞吉打州雙溪大年吉中佛教會

  講述者:良智上師(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今天有機會到這裏來向各位講"淨土真谛",是我的榮幸!我們就從淨土宗的修證開始介紹。

  淨土宗是東晉時慧遠法師所創,距離現在已經相當久遠了;他主要根據的叁部經典是佛陀所傳的: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叁、《無量壽佛經》。大家通常讀過《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對各位來說,應該是很熟悉的。現在我們從經中一些重要的句子,來了解淨土宗的內容。

  《阿彌陀經》說:我們如果能夠念佛、執持名號,並且做到"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知道《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主動講的,不像其他經典都是別人先啓請,他才開講的,也就是說他不等別人請問,就自己講了這部《阿彌陀經》。《大藏經》中像這樣的經典只有這麼一部,其他的經典都是要別人啓請以後佛才會講,所以這部經是相當特殊的。

  但是《阿彌陀經》裏面有一段經文翻譯得不是很好,也不是非常清楚,是哪一段呢?就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哪裏翻得不太好呢?就是"執持名號"這句翻得不夠好,使讀經的人誤以爲只要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得滾瓜爛熟,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執持名號"要翻成什麼才好呢?就是要把它翻成"口念名號,心憶持佛性"才好;也就是說我們口裏念著佛號,但是心要憶持阿彌陀佛的佛性。然而這裏用"執持"兩字,沒有把這個意思翻譯出來。簡單來說,應該把這句話改成"念持名號"--也就是說我們的嘴在念佛,但是心裏要去憶持和體會佛的特性,不能只是念念佛名而已,因爲只念這幾個字或這個聲音是沒有用的。我們心裏面一定要去憶持、體會阿彌陀佛的佛性,如此維持一天、二天、叁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都能專一不亂的狀態,也就是我們的心有七天都能憶持、體會阿彌陀佛的佛性,臨命終時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這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就是"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很深的。這裏的"一"代表"一個",也就是"一個整體",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我們的心要保持一個整體而不散亂。什麼叫做"心要保持一個整體"?也就是說什麼叫做"一心"?"一心"的意思就是"一個整體的心"。我們的心通常會想非常多個別而不相幹的事情,也就是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想那個,同時會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而且每一個想法都是獨立、互不關連的,這樣心就分成好幾塊,也就不是"一心"了。因爲"一心"就是單一的,也就是這些心都連成一個整體,這也表示我們的心不是局部的。比如說我們想事情時,會只站在某個立場而不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好比女生站在婦女的立場,男生則站在男生的立場來想事情,而不能體會站在人的立場想事情的狀況;如果某人的心只是局部地站在某個部份的立場去想事情,這樣的心都不是"一心"。因爲"一心"是整體的、通通照顧到、通通一起考慮的,這樣才是一個整體,所以這個"一心"有"整體"的意思。此外,"一心"還有"專一"的意思,也就是心是非常專一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專一、同時又是一個整體的狀況下維持七天,那麼臨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看《阿彌陀經》裏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造成的?又是誰把這個極樂世界建造起來的?無量劫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發願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他用願力造成的。我們通常都會認爲要造一棟房子、一幢高樓大廈或一座城市,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是這位法藏比丘造的不是一座城市或一棟房子,而是一個世界!大家可能會想他是憑什麼能力造的?其實就是憑他的"願力"。這個極樂世界是由願力造成的,這些話在《阿彌陀經》裏面都說了,而且說得很清楚,的確是他造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現在的修行人如果能夠發很大的願,應該也有可能造出一個極樂世界。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只有法藏比丘所造的這一個呢?不是的,法界中有數不清的極樂世界,都是不同的修行人發願造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有可能是某位修行人發心所造的,因爲當他的願力夠強、夠大時,是會造成這樣一個世界的。不過法藏比丘所造的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和其他修行者所造的西方極樂世界有點不同,就是其他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叁種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唯有法藏比丘造的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多了一個淨土,叫做"凡聖同居土",也就是說只有法藏比丘造的西方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其他的都沒有,這是他唯一特殊的地方。

  現在我就來說明一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凡聖同居土"是凡夫或聖人都可以去的淨土;那麼凡人怎麼去那樣的淨土呢?是帶業往生去的。"方便有余土"又是怎麼去的呢?是淨業往生,也就是罪業一定要清幹淨了才能往生的,所以修行人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必須把自己的罪業清幹淨,否則就不能到"方便有余土"。但是"凡聖同居土"就不一樣了,罪業雖沒有清幹淨,還是可以帶著罪業到那裏,所以這位法藏比丘是非常了不起的。至于"實報莊嚴土"是怎麼去的呢?"實報莊嚴土"是不能往生的,因爲往生到不了那裏,要靠禅定安住才能到,所以到"實報莊嚴土"就不能講往生了。境界最高的淨土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的住處,只有佛才能夠去那裏,所以也不是往生的。因此可以往生的只有兩種淨土,一種"凡聖同居土"是帶業往生的;另一種是"方便有余土"是淨業往生的。我們修行要修到什麼水准才能夠淨業往生啊?"方便有余土"是一地菩薩到七地菩薩往生的地方。"實報莊嚴土"是禅定安住的,那麼要什麼水准才能去呢?"實報莊嚴土"是八地以上到十地或者十一地的菩薩所住的地方,他們禅定安住在那裏。"常寂光土"則是十二地、十叁地菩薩安住之所,這裏是入"解脫門"、彙歸"毗盧性海",所以連禅定安住都不是了。因此如果我們要講往生,只有兩種淨土可以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當然我們會想:"要把自己的業消幹淨,談何容易?"如果覺得很困難,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就是法藏比丘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因爲這是帶業往生的;也就是《阿彌陀經》裏面所說的,如果你念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能保持七天都"一心不亂",就一定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了解這些事情以後,就曉得怎麼做可以往生到什麼地方去;怎麼做則可以禅定安住,不會往生;或是做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彙歸"毗盧性海",證入"常寂光土"--這是有不同秩序的。

  剛才已經提到這四種淨土,也講過"執持名號"翻譯得不太好,最好改成"念持名號";現在我們再來說明一下念佛的法門有哪些?我們要怎樣念佛,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念佛法門"大致可以劃分爲五種念佛的方式:

  第一種是"稱名念佛",就是念佛的名號,不過是以"生滅心"在念佛,不是以"一心",這樣念佛只能和佛結個緣,要往生是很困難的。

  第二種是"觀相念佛",觀想西方叁聖的相,也就是觀想觀世音菩薩灑甘露給你;大勢至菩薩放光來消滅你的罪業;又觀想阿彌陀佛丟出一個蓮花座給你,讓你可以往生--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是在聲音和形相上練習,但是這種練習效果都不是很大的。

  第叁種是"觀想念佛"法門,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法來修,這也是觀想,其重點和功能還是在習定,效果又比第二種好一點,但是還是不夠好。

  第四種是"持名念佛",就是口持佛號,心憶持佛性;也就是口中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但心中憶持阿彌陀佛的自性--這也就是我剛開始講的"念持名號":"口念名號,心憶持佛性"。這種念佛法才能夠達到效果,爲什麼呢?大家如果讀過《金剛經》,就知道經文中有段名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我們觀想阿彌陀佛的形相是不是以色見他呢?念他的名號是不是以音聲求他呢?照《金剛經》所說的,這是不正確的方法,沒有辦法現出如來,也就是佛不會這樣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如何念佛呢?就是嘴裏念彌陀的聖號--這是在念聲音--但是我們的重點不在這個聲音,而是心中要憶持"阿彌陀佛"的自性,這樣就不是以音聲求佛、以色見佛了,而是在憶持他的自性,如此一來"阿彌陀佛"才會現出來。爲什麼"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現出來呢?因爲真正的"阿彌陀佛"是沒有形相的,如果以叁十二相來觀如來,觀到的是轉輪聖王,而不是真正的"如來",這也是《金剛經》裏面所提到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去念佛,才能夠和"阿彌陀佛"的佛性相應,這樣他才能來度你、救你,並將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五種念佛的方法是"實相念佛",怎麼念呢?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所講的:"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釋迦牟尼佛問大勢至菩薩:"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他最擅長的就是"念佛";那麼他如何念佛念得好呢?我們來看一看淨土宗"念佛法門"裏面最重要的一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是什麼意思?在淨土宗裏面都會強調:大勢至菩薩都要念佛,可見"念佛法門"多好、多重…

《淨土真谛(梁乃崇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