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之修行--安那般那(觀出入息)淺談
林保亨
修行人要了解自身的實相,才能遠離一切苦,一旦我們開始觀察自己的本來面目時,萬念紛飛的行徑就得停止。
爲了要造到這點,我們必須采取bhavana的方式:從字面上來說,bhavana指的是“心的開展";若用一般的說法,就是指“禅修",亦可說是止觀法門,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養集中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甯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格,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
“止",梵語奢摩他Samatha;“觀",梵語毗缽舍那Vipasyana。即是禅定、智慧二學,是修學一切佛法的根本。簡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觀察的對象,而不分散,也被稱爲“甯谧的開展",而且由此而達到身心“輕安"之境。《寶雲經》釋“奢摩他"爲“心一境性"──心專注於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說:“依定住心說名爲止"。“觀"則是在“止"的基礎上以智慧思維抉擇真理,修習止觀正足以破除衆生的煩惱障(我執)及所知障(法執)。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
《習定管窺》曾說:“所謂`觀',便是依修`止'所得身心輕安的境界爲基礎,以智慧深入觀察定中生起(所思維對象)的影像。"又雲:“若修`止'未成,身心未能生起調暢自在、遠離煩惱的感覺,縱然以觀慧思維抉擇事理,亦不名修`觀',只能稱爲`毗缽舍那相應作意',即是相似於觀的思維活動而已。修行人必須修止成功,獲得輕安後,以觀慧思維抉擇,才是真實妙觀。"由此可見,禅修之道始於修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導當中,也有提到各種修定的方式。佛陀在開悟之前,也曾跟隨瑜伽行者,學習過八種心靈高度專注的境界。終其一生,佛陀始終沒有間斷地繼續修定。佛教的大小乘經典、戒律,都描述釋迦牟尼的禅定功夫獨步千秋,雄視百代,能隨意出入於任何一種禅定境界。他說法時常常入定,並表現出種種神通、變化。所以在《圓覺經》說:“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天臺宗祖師慧思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首即強調:“佛教所說五眼、六通、叁明、八解脫、十力、四無畏等`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依禅定生。'"
天臺宗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中說:“若行人深達禅門意趣,則自然解了一切佛法,不俟余尋。若欲具足一切諸法藏,唯禅爲最,如得珠玉,衆寶皆獲,是故發意修禅。"又雲:“欲知法門,當知一切功德智慧,並在禅中。"
故此,我們可以說一切佛教思想,都是禅定考察之結果,由禅定思維,佛教思想,始能體驗化,若無禅定,便無活潑潑之佛教,佛教爲自覺中心之宗教,而自覺之智,非定無以開發智慧。
佛教宣揚說:修禅定可達到“止"能使人得到身心“輕安"──輕快安恬,現前享受一般人未曾嘗受過的幸福安樂,稱爲“現法樂住"。雖然毫無疑問地,處在這種境界中會令人非常愉快,但是當境界消失時,人又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問題仍是沒有解決。這些方法能讓人在心靈的表層,發展出一種平靜愉快的感覺,但是仍未觸及心底深處的習氣。從中所得到的輕安,只是表面上刻意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清淨的心底深處自動生起的。因此,當佛陀教導“定"時,他強調一個修行者開展定力的目的,不是爲了去體驗禅悅,而是爲了要訓練“心"成爲一個工具,用以體驗自身的實相,並熄滅導致痛苦的貪、瞠、癡。這才可說是“正定"。
所以,印順法師在《學佛叁要·慧學概說》中說:“因深定中,可以引發一種極寂靜、極微妙的特殊體驗,使身心充滿了自在、輕安、清快、妙樂之感。在這美妙的受用中,易於陶醉滿足,反而障礙智慧的趣證。所以經論常說: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與慧相應,無法證悟。"若菩薩戒第十一違犯雲:“味邪命法持不舍。"又第廿五違犯有雲:“見味靜慮爲功德。"我們對於此等垂戒,應當深思。
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觀》或《童蒙止觀》)中說:“當知此之二法(止觀),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所以若就佛法整個的修習過程來說,則“止"、“觀"都應修習,不能偏 。宗喀巴大師以夜間燃燭觀壁畫爲喻,說明止觀必須雙修的道理,若只修“止"而不修“觀",則如所燃之燈燭不明;不能清楚地照見畫像,若只修“觀"而不修“止",則如所燃燈燭雖然明亮,但卻時常被風吹動,亦不能看清畫像,只有“止"、“觀"雙修,方能如在燈燭明亮、無風擾動情況下,徹底看清楚壁畫。
佛教中之修行方法非常多,可謂法門無量,各種宗派也有其特別之修持方法。在小乘佛教方面,有世間禅、出世間禅二類,有六妙門、四禅八定、四無心觀、通明禅、十六特勝觀、五門禅(數息觀、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念佛觀)、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叁論中之無得正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天臺宗之漸次止觀、圓頓止觀、不定止觀、四種叁昧(常、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叁昧)、華嚴宗之法界觀、禅宗之壁觀、參話頭、默照禅、本來面目、只管打坐等工夫,淨宗之念佛禅,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念佛之方法,而唐宋以來,佛門更流行一種禅淨合修的參究念佛之法。而密宗之修法也非常豐富,有事部、行部、瑜伽部(藏密稱以上叁種密法爲下叁部密,這類瑜伽皆以修“叁密相應"的誦咒爲主要禅功,以“淨菩提心觀"爲修禅之基,又分所修之禅爲有相、無相二種瑜伽。)而無上瑜伽則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有那洛六法、寶瓶氣、金剛誦、拳法等)大圓滿(徹卻、脫噶),大手印和道果等。
而張澄基教授則將禅定之修法歸納爲較重要的六種,第一依專注修禅定(以心專緣一處而修禅定。這專緣的一處,可以是外境的某一點,也可以是身內的某一點。)第二依觀想修禅定,(普通人從未有用意識連續不斷的“觀想",或用意識繪畫一物,這種繼續不斷觀想作用,如能持續,則極易趨入禅定。)第叁依調息而入定,第四依念誦修禅定(一心專持一佛號,或一明咒,亦能入定。)第五依運動修禅定(這是最高深、最難,也是最易之法門,乃是定慧不二、動靜不二之定。)而南懷瑾教授則認爲“大小乘經典裏所論及各種修持法門,均不離十念法,所謂十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阿那般那(出入息念)、念身、念休息、念死。'"
佛陀曾針對每一個從他學法的人,設計了各種讓心專注的方法,就是“觀出入息"(梵語anapanasati)亦稱安般守意,安般的安是梵語ana,即入息的意思,般是梵語apana,即出息的意思,守意是梵語sati,即守意。
安般(anapana)者,通譯爲息,十念之一也。入佛法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安般守意。而於我國六朝禅法則以安般爲最要,而特別由安般的演進,成爲各家各派中無數甚深禅定之修法。所以《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雲:“佛法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穩道。"
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達到正覺不久後,對弟子所說的一席話:“弟子們,我在最近叁個月間,全神貫注於出息,因而得到了諸多心得。我實際地實行入息、出息、長短息等等各種呼吸方式,才曉得有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而我已經有了粗略的思維,弟子們,我希望經過更長的時間,再得到更細微的思維。"
由此段經文可知,釋尊在叁個月之間實行安般守意的呼吸法,而後得到許多心得的經過情形,並且由實行出息、入息、長短息等呼吸方式,得到更多的呼吸法,慢慢地思索,獲得更多的心得,連過去所不曾感受到的細微之處,也逐一地體驗到了。
而且根據記載,釋迦真正領悟到“安般守意"的契機,是在他叁十五歲的時候,而後在世間的四十五年之間,“安般守意"便如影隨形的與他同在。所以智者大師在《六妙門法》中雲:“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爲物軌,示迹若斯,叁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又在《釋禅》中雲:“如經說阿那般那,是叁世諸佛入道初門。西國禅師,相傳不絕,多以此法爲學道之初。"
念安那般那,通俗名詞稱爲練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煉氣法、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四部,都是修安般法門發展出來的。而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後來天臺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伽術裏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練氣都與它有關系。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麽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系。
所以南懷先生在《禅觀研究叁講》中說:“天臺宗講究止觀法,即是從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師傳與達賴、班禅以後所講的止觀法門,與天臺宗幾乎是同一路線,也是從安那般那出入息修法入門。"又雲:“十念法中又以念阿那般那爲各種修定法門(包括佛教中顯宗、密宗、以及其它各宗與外道)通途之學。"又雲:“安那般那是煉出入息,包括顯、密許多方法,而原則只有一個。若加以度婆羅門、瑜伽術、中國道家,至少有幾百種方法。方法雖多,…
《止觀之修行 安那般那(觀出入息)淺談(林保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