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3

  ..續本文上一頁中的大腦。這也只對了一半,因爲離開大腦固然沒有識,但大腦並不是識。這好比有了燈管 (電燈泡) 電才會發光,但燈管並不是電。燈管只是物質性的工具,通上電流才會發光。以此類推,大腦也只是物質性的工具,如果沒有識,它同樣沒有了解、分別的認識作用。

  識究竟是什麽

   事實上,識只是一種 [功能] ,功用和能力。簡單的說,識就是一種

  [能量] 。我們由下列叁種界說,以說明之:

  一. 識不是一種有質礙性的物質,而是一種功能。識有四個名稱,曰心、意、識、了,唯識家解釋這四種名稱,謂: [積集義是心,思量義是意,了別義是識。] 如擡頭見時鍾,這是明了; 繼而分別時間,是名分別。而此四種名稱,指的都是一種無質礙性的功能。並且八種識均有這四種功能。都可通稱爲心、意、識、了,不過以功能殊勝來說,則第八識積集諸法種子,生起諸法,名之爲心; 第七識恒審思量,執著自我,名之爲意; 前六識了別各別粗顯之境,名之爲識。以上數者,只是一種能變的法性,而法性是離開名稱言說的境界,唯識之教,是 [即用顯體] 。說到其體,名爲 [如如] : 說到其用,名爲 [能變] 。 [能] 則勢力生起,運轉不居; [變] 則生滅如幻,非實有性。唯識立論,謂離識之外,無有外境。而所謂識,亦不過爲一能變的 [功能] 而已。

  二. 識的功能,非局限於肉身,而交遍於法界 (全宇宙) 。大腦是有質礙性的物質,而識是無質礙性的功能。大腦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作用只限於我人的身體;而我人的識,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以至於意之所思 (所謂法境)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皆在我人心識之中。識量同於虛空而無極,因此識的功用交遍法界 (此系就種子而言,至於識的現行,則隨量之大小而有局限。)

  叁. 識爲種子起現行,而種子起現行必待衆緣。識本來是一種功能,此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識而稱種子; 種子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所以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潛在功能發生的作用。而種子起現行,必待緣具。此緣有四種,曰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此於後文再釋。

  叁 唯識中道

  公元七世紀間,印度的戒賢論師,依 <解深密經.無自相品> ,將如來一代時教,判爲 [叁時教相] 。這叁時教相是:

  一. 第一時有教: 如來爲使一切起惑造業的衆生,入於佛道,而說業感因緣諸法,即四聖谛十二因緣法門,令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

  二. 第二時空教: 如來爲使一切雖斷我執未斷法執的小乘者,宣說諸法皆空之理,爲令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叁. 第叁時中道教: 如來更爲欲斷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執著,而說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此中道教圓融俱足,是如來究竟了義的大乘教。

  以上叁時教內,前二時爲如來的方便教法,是不了義教; 第叁時爲如來的真實教法,是了義教。而法相唯識宗的教義,便是宣說叁自性、叁無性的唯識中道,故法相唯識宗又稱爲中道宗。

  中道是什麽

   經雲: [中以不二爲義,道以能通爲名。] 中道是離開二邊對立----離開常、斷二見、有、無兩邊,而臻於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識中道,是建立在叁自性和叁無性的理論基礎上。唯識家以爲,世間萬法----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叁自性,也都有叁無性。叁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而叁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原來唯識學立論,以爲宇宙萬法,皆是能變的心識、所變起之境,這即是 [萬法唯識] 。而心識所變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質,可分做叁類:

  一. 妄有性: 這類事物本來沒有本體,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卻普遍的執著計較,計較的對象,不外是名稱言說或義理,名稱言說不是實有,只有 [妄有]。

  二. 假有性: 這類事物,是因緣和合----衆多因素條件所生起的,如以磚瓦木石築成房屋,以泥土工具做成瓶缽,它沒有本身的實體、自性,不過是 [組合] 的存在(仗因托緣的生起存在) ,這也不是實有 ,只是 [假有] 罷了。

  叁. 實有性: 這是諸法的實體、自性,它不是虛妄的、暫時的存在,而是絕待的、超越的存在,事實上這是諸法絕待的理體,也即是 [實性] ----真實的存在。

  以上叁類,在佛學術語上稱爲 [叁自性] ----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如 <解深密經> 上說 :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 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相......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經文中的 [相] 字,在此處就是性的意思。所以,換一個方式說,叁自性就是:

  一. 遍計所執性: 這是我人對一切事物,普遍的執著計較。執著於五蘊和合的假我爲實我,執著於條件組合的假有爲實法。或執於相,或執於名,或執於義理,時時計較,處處計較,這一切執著計較,就是我人煩惱生起的原因。

  二. 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 [他] ,指的衆緣----衆多的因素條件。世間萬有,沒有孤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條件的組合。既是組合,就會隨著組合條件的改變而變化。所以它沒有 [自性] ----即是沒有固定不變之性。

  叁. 圓成實性: 圓者圓滿,成是成就,實是真實,合而言之,就是圓滿成就的真實體性。這真實體性不是事相,而是 [理性] ----超越相對的絕待真理。也就是二空

  ----在我空和法空之後,所體證的理體。這理體也就是真如。

  叁自性,是以依他起性爲中心。仗因托緣生起的事物,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永恒的實體。我人若在這因緣和合的事物上執著計較,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普遍的計較執著,執我執法、執常執斷。如果徹悟諸法緣生,常一切時,在依他起諸法上、無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這就是圓成實性。 <唯識叁十頌> 上說 :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前性,指的是於依他起法上,遠離普遍執著計較的遍計所執性。

  因此,圓成實性,是 [二空] ----我空、法空之後,所顯的圓滿成就的諸法實性,也就是依他起諸法的 [法性] 。

  一切諸法,各具叁自性,同時也各具叁無性,那就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無性,就是無自性。試想,宇宙萬有,無非全是一時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我人在這一切假名、幻相上執著計較,假名幻相何嘗有其自性

   其次說生無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隨著因緣的聚散而生滅,它何嘗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最後是勝義無性,所謂勝義,就是真如。 <唯識叁十頌> 曰: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唯識實性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超言絕慮的絕待之法,顯二空之妙理,所以說勝義無性----勝義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絕待的勝義了。

  附記: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叁自性: 叁自性爲唯識宗一切法義的根本,南海寄歸內法傳曰: 相宗以叁性爲宗。

  │遍計所執性----於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別執著名相,妄認爲實我實法。

  叁自性--│依他起性----萬法皆以因緣和合生生起,只是組合,而無自性。

  │圓成實性----於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時遠之離執著,即圓成實性。

  │相無性----此相爲妄情所現,假名安立,故無自性。

  叁無性--│生無性----仗因托緣而起的事物,只是組合,而非實有,故無自性。

  │勝義無性----勝義是二空所顯真如,真如若有自性,就不是絕待的勝義了.

  二. 叁性中道: 中道是遠離空有二邊,無增無減的意思。世間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叁性,謂之 [叁性各具中道] ,也各具叁性對望中道。

  │情有----非空

  │遍計所執性│

  │ │理無----非有

  │

  │ │假有----非空

  叁性各具中道-- │ 依他起性 │

  │ │實無----非有

  │

  │ │真實----非空

  │ 圓成實性 │

  │無相----非有

  │ 遍計所執性----體相都無------非有│

  │

  叁性對望中道-- │ 依他起性------如幻假有│ 中道

  │ │----非空│

  第叁講 八識心王

  一 前五識

  古來大德和現代時賢,講八識規矩頌的,多是一開始就由頌文講起。按照頌文的順序往下面講。本頌四十八句頌文,已在第一講中錄出,我們看得出來,頌文中充滿了佛學名詞,並且頌文中的名詞,前後都有連帶關系。我們若一開始就講頌文,勢必把有連帶關系的名詞加以割裂,講起來有困難,聽的人也可能聽不出頭緒來。我們現在換一個方式,先講解頌文中的名詞,到名詞全部了解,再講解頌文,才能聽出頭緒,融會貫通。現在我們依照八識心王,五位心所,識體四分,九緣生識等順序講下去,最後再講頌文。

  學習唯識學,有一本入門的論著必須要讀,那就是世親菩薩造的 <百法明門論> 。這本論著,在 [一本十支] 之學中,稱作 [略陳名數支] 。顧名思義,就是粗略的解釋百法名數。百法是什麽

   原來世間事物,林林總總,不可勝計,此泛稱之爲 [宇宙萬法] 。萬法不能一一爲之說明,乃用分類歸納的方法,把萬法歸類。因此,世親菩薩將萬法約之爲百種,複□之以五位,稱之爲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

  一. 心王法: 八種,稱爲八識心王。

  二. 心所有法: 五十一種,稱爲五十一位相應心所。

  叁. 色法: 十一種。

  四. 心不相應行法: 二十四種。

  五. 無爲法: 六種。

  於此,今日就講五…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