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4

  ..續本文上一頁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識心王。

  八識心王,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識

   原來我人通常執著於實我實法----把宇宙間的一切視爲實體。說到心時,也隱然有一整體的東西存在。唯識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爲八,以破遺我人的執著。於此先來探討前五識。

  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五識,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其作用是:

  一. 眼識: 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二. 耳識: 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叁. 鼻識: 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四. 舌識: 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五. 身識: 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前五識,是感覺器官,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所以又有以下五種名稱:

  一. 依根之識: 此識依其根而生起。

  二. 根發之識: 此識由其根而發生。

  叁. 屬根之識: 此識是屬於其根之識。

  四. 助根之識: 此識助其根而起分別。

  五. 如根之識: 此識如其根而命名。

  五識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但這五種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質,它的作用是扶助內根,爲內根所依托處,這在佛經上稱爲扶根塵、扶助內根的塵法。扶根塵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又稱之曰 [淨色根] ,亦名勝義根。佛經上說: 勝義根質淨而細,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近代科學發達,使我們知道所謂淨色根,事實上就是人體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淨色根有發識取境的作用,功能殊勝,故名勝義根。

  眼、耳、鼻、舌、身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五境又稱五塵,麈者虛浮之法,生滅變異,隨著因緣而改變; 塵也是染汙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汙我人的心識,所以稱塵。五識所取之五境,分別說明如下:

  一. 眼識: 眼識緣色境,此色是顔色之色,非有質礙性(物質) 之色。此色有叁類:

  1.顯色: 有十叁種,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霧、空。

  2.形色: 有十,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

  3.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臥。

  4.法處色: 有五,極回色、極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計所執色。

  二. 耳識: 耳識緣聲境,此境有叁:

  1.執受大種因聲: 人之語言、動作 (如鼓掌) 所發之聲音。

  2.非執受大種因聲: 自然界所發之聲音,如風聲、水聲等。

  3.俱大種因聲: 人與物質界共發之聲音,如吹笛、奏蕭,伐木、鑿石等。

  叁. 鼻識: 鼻識緣香境,此有六種,叁實叁假,叁實者,順益者名好香、如沈檀; 違損者合惡香、如糞穢; 無順違者名平等香,如土石。叁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

  四. 味境: 舌識緣味境,此有六種,有甘、酸、鹹、辛、苦、淡。

  五. 身識: 身識緣觸境,即是我人的觸覺,略說如冷、暖、滑、澀,輕、重、痛、癢,細說有二十六種,不細述。

  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範圍以外。如眼只能緣色,不能越色而緣聲; 耳識只能緣聲,不能越聲緣香,其他各識亦然。並且,五識緣境,只是感覺, [唯是現量,不帶名言] ,所以無分別的功能。分別色、聲、香、味、觸五境的內容,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此將在下一節敘述。

  二 第六識

  第六識名意識,這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斷、記憶、決定,以至於喜怒哀樂的情緒用,全是第六識的功能。

  前五識各有其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識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緣的是色法; 第六識緣法境,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比較,它有下列幾種特點:

  一. 意識緣慮法境,它能了解分別一切外境。

  二. 意識能了別一切色法 (物質現象) 的自相與共相。即此物單獨的形相,及與他物比較的差別相。

  叁. 意識不僅了別現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別過去、未來之事之理。

  四. 意識不僅是刹那了別,還能相繼不斷的了別。

  五. 意識 [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業果。

  意識有 [五俱意識] 與 [獨頭意識] 的分別,五俱意識是:

  一. 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眼俱意識。

  二. 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耳俱意識。

  叁. 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鼻俱意識。

  四. 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舌俱意識。

  五. 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身俱意識。

  五俱意識,並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叁俱、或五俱,視緣而定。

  前六識緣外境,有四種原因。 <瑜伽師地論> 稱: [六識緣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 這四因是:

  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識對外境,生起愛著,就對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記憶,如對外境 [似曾相識] ,生起記憶,就對此境生起注意。

  叁. 境界力: 心識所緣的境界,極爲特殊,就對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數習力: 就是習慣性,如穿越馬路,習慣上要注意有沒有車輛。

  再者,五俱意識緣外境時,要經過五段程序,才能充分發生其了別作用。這五段程序,又稱爲 [五心] 。五心是:

  一. 率爾心: 這是前五識根境相對生識,刹那間的了別。

  二. 尋求心: 這是五俱意識於前五識刹那了別之後,生起尋求之念,以了別外境。

  叁. 決定心: 五俱意識尋到了目標,決定去了別。

  四. 染淨心: 五俱意識了別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惡染淨之心。

  五. 等流心: 這是因五俱意識的善惡染淨,相續流轉,而成就善惡之業。

  獨頭意識,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的意識。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獨頭意識又分爲四種:

  一. 夢中獨頭意識: 這是在睡覺的時候,緣夢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夢境在叁量中是非量,所以我們不必爲夢境所困惑。

  二. 定中獨頭意識: 這是在禅定時,緣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定中意識,唯是現量。

  叁. 散位獨頭意識: 這是既不在夢中,也不在定中,也不與前五識同緣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亂心起,在意念遊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亂想個不停。這在佛教中叫做 [打妄想] 。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 狂亂獨頭意識: 人在顛狂----神經錯亂的時候,常常自言自語,甚至於比手劃腳,以加強語勢。我們看他語無倫次,事實上他有他意識所緣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非量。

  叁 七八識

  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全以第六識爲主,第七、八識是屬於潛意識的範圍。但第七識是意識之根,第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無疑義的,第六識的活動,一定受到第七、八識的影響。於此我們來探討第七、八識的行相業用。

  第七識名末那識,末那二字,是梵語的音譯,義譯曰意,但恐與第六識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識唯一的作用,就是 [恒審思量] ,思量些什麽呢,它誤認爲第八識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 [自我] 。它恒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因此,它是一個自我中心,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中心。

  說到思量二字,八個識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識時常間斷,也沒有審慮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審] 的思量。第六識有審慮的作用,但也有時間斷 (如五位無心) ,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是 [恒轉] (恒轉如瀑流) ,但它並不審慮,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識,它恒時審慮思量,執著自我,維護自我,這就是我人何以時時以自我爲中心,起惑造業,損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後說到第八識,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這也是梵語的音譯,此在天竺義爲 [無沒]在我國譯爲藏識。稱爲無沒者,是說此識含藏萬法種子,不令失壞; 亦因它曆經生死流轉,永不壞滅。譯爲藏識者,藏是儲藏意思,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種意義。能藏,是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 (種子,見第二講第二節。) 生起宇宙萬法。這時,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在種子起現行 (發生作用) 的時候,受到前七識雜染法的薰習,現行種子受薰成爲新種子,仍藏於第八識中。這時新種子稱爲能藏,第八識稱爲所藏。至於執藏二字,又稱 [我愛執藏] ,這是因爲第七識誤認第八識爲自我,對於自我妄生貪愛,執著不舍,這稱爲 [我愛執] 。這時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

  第八識有許多異名,錄出幾個,顧名思義,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 種子識: 此識含藏萬法種子,能生起萬法,故稱種子識。

  二. 本識: 此識是萬法的根本,故稱本識。

  叁. 宅識: 是藏識的別義,謂此識是種子的房宅。

  四. 第一識: 八識順序,由本向末數,此稱第一識。

  五. 現識: 言萬法由本識現起,故稱現識。

  六. 異熟識: 此識是前生業力的異熟果報體,故名異熟識。

  七. 轉識: 轉有漏的第八識爲無漏的大圓鏡智,故稱轉識。

  八. 神識: 佛法中本無 [神我] 之說,而此識含藏萬法種子,功能殊勝,故稱神識。

  九. 阿陀那識: 阿陀那…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