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4

  ..续本文上一页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识

   原来我人通常执著於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遗我人的执著。於此先来探讨前五识。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

  一. 眼识: 依於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 耳识: 依於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 鼻识: 依於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 舌识: 依於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 身识: 依於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是感觉器官,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所以又有以下五种名称:

  一. 依根之识: 此识依其根而生起。

  二. 根发之识: 此识由其根而发生。

  三. 属根之识: 此识是属於其根之识。

  四. 助根之识: 此识助其根而起分别。

  五. 如根之识: 此识如其根而命名。

  五识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扶助内根,为内根所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 [净色根] ,亦名胜义根。佛经上说: 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故名胜义根。

  眼、耳、鼻、舌、身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又称五尘,麈者虚浮之法,生灭变异,随著因缘而改变; 尘也是染污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所以称尘。五识所取之五境,分别说明如下:

  一. 眼识: 眼识缘色境,此色是颜色之色,非有质碍性(物质) 之色。此色有三类:

  1.显色: 有十三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雾、空。

  2.形色: 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3.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4.法处色: 有五,极回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二. 耳识: 耳识缘声境,此境有三:

  1.执受大种因声: 人之语言、动作 (如鼓掌) 所发之声音。

  2.非执受大种因声: 自然界所发之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3.俱大种因声: 人与物质界共发之声音,如吹笛、奏萧,伐木、凿石等。

  三. 鼻识: 鼻识缘香境,此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者,顺益者名好香、如沉檀; 违损者合恶香、如粪秽; 无顺违者名平等香,如土石。三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四. 味境: 舌识缘味境,此有六种,有甘、酸、咸、辛、苦、淡。

  五. 身识: 身识缘触境,即是我人的触觉,略说如冷、暖、滑、涩,轻、重、痛、痒,细说有二十六种,不细述。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 [唯是现量,不带名言] ,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此将在下一节叙述。

  二 第六识

  第六识名意识,这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於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是第六识的功能。

  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於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识依於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 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

  二. 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

  三. 意识不仅了别现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别过去、未来之事之理。

  四. 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的了别。

  五. 意识 [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 [五俱意识] 与 [独头意识] 的分别,五俱意识是:

  一. 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眼俱意识。

  二. 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耳俱意识。

  三. 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鼻俱意识。

  四. 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舌俱意识。

  五. 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身俱意识。

  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 称: [六识缘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 这四因是:

  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 [似曾相识] ,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 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再者,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序,又称为 [五心] 。五心是:

  一. 率尔心: 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

  二. 寻求心: 这是五俱意识於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後,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

  三. 决定心: 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

  四. 染净心: 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

  五. 等流心: 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

  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独头意识又分为四种:

  一. 梦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睡觉的时候,缘梦中境界生起的意识。梦境在三量中是非量,所以我们不必为梦境所困惑。

  二. 定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禅定时,缘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识。定中意识,唯是现量。

  三. 散位独头意识: 这是既不在梦中,也不在定中,也不与前五识同缘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乱心起,在意念游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乱想个不停。这在佛教中叫做 [打妄想] 。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 狂乱独头意识: 人在颠狂----神经错乱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甚至於比手划脚,以加强语势。我们看他语无伦次,事实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三 七八识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於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 [恒审思量] ,思量些什麽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 [自我] 。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我。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审] 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 [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後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此在天竺义为 [无没]在我国译为藏识。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生起宇宙万法。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於第八识中。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於执藏二字,又称 [我爱执藏] ,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於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 [我爱执] 。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 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二. 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 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 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 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 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 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 神识: 佛法中本无 [神我] 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 阿陀那识: 阿陀那…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