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6

  ..續本文上一頁叁類,即小隨煩惱十個,中隨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小中大的分別,以叁義俱備者名大; 兼俱二義者----自類俱起,遍不善性者稱中隨; 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小隨煩惱,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十小隨煩惱如下:

  一. 忿: 忿者忿怒,於不饒益境, [憤發爲性,執杖爲業。] 忿是以嗔一分爲體。

  二. 恨: 由忿爲先,懷惡不舍, [結怨爲性,能障不恨,惱熱爲業。] 亦以嗔爲體。

  叁. 惱: 惱者 [狼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性。] 由忿恨而起報複心,惱害於他。

  四. 覆: 覆者隱藏,自作過惡,怕爲人知,故以 [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

  五. 嫉: 嫉者嫉□,嫉賢妒能, [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蹙爲業。] 亦以嗔爲體。

  六. 悭: 悭是悭吝,是 [耽著財法,不能惠施,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

  七. 诳: 诳是虛僞不實,[爲獲利譽,喬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

  八. 谄: 谄者谄媚,巧言令色,阿谀於人。[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

  九. 害: 害者不害之反, [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

  十. 喬: 喬者倨傲,持己才能,淩辱他人 [醉傲爲性,能障不喬,染依爲業。]

  中隨煩惱二個:

  一. 無慚: 無慚者慚之反,做了壞事,不自羞恥,它 [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

  二. 無愧: 無愧者愧之反,做了壞事,不畏清議,不怕批評,謂之愧。它 [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人到了無慚無愧的時候,了無忌憚,什麽不仁不義、寡廉鮮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大隨煩惱八個:

  一. 昏沈: 神志昏昧,無所堪能,無所肩任,使身不得輕安,而心不得入觀。

  二. 掉舉: 神魂不定,妄想紛飛, [令心於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及止爲業。]

  叁. 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誹謗聖賢, [心穢爲性,墮依爲業。]

  四. 懈怠: 不精進爲善,不努力斷惡, [懶惰爲性,能障淨信,墮依爲業。]

  五. 放逸: 放蕩縱逸,不防惡修善, [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

  六. 散亂: 散者分散,亂者擾亂, [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七. 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長, [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八. 不正知: 知者知見,知見不正,邪見增長, [於所觀境謬解爲性,毀犯爲業。]

  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是不定,此有四種,謂悔、眠、尋、伺,曰 [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惡。故曰不定。

  一. 悔: 悔者追悔,於所作之善事追悔,即是惡; 於所作惡事追悔,即是善。或於未作之惡事追悔則是惡,或於未作善事追悔則是善。

  二. 眠: 眠者睡眠,爲調攝身心的適當睡眠是善,睡眠無度或晝夜顛倒者是惡。

  叁. 尋: 尋是對事理粗略的思考,若思善便屬善,思惡則屬惡。

  四. 伺: 伺是對事理細密的思考,若思善便屬善,思惡則屬惡。

  附記: 相關名相表解

  二.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五位百法的第二位法,心所五十一個,分爲六位。

  │遍行心所五

  │別境心所五

  │善心所十一: 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

  │ 、行舍、不害。

  │根本煩惱心所六: 貪、嗔、癡、慢、疑、惡見。

  六位心所-│隨煩惱心所二十: 又分爲叁類:

  │ 1.小隨煩惱十: 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喬。

  │ 2.中隨煩惱二: 無慚、無愧。

  │ 3.大隨煩惱八: 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

  │ 不知知。

  │不定心所四: 悔、眠、尋、伺。

  第五講 種子、薰習、識體四分

  一 種子

  本文第二講第二節,講過 [萬法唯識] ,其中說到,識是一種功能,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識而稱爲種子; 種子起現行時,不占種子而稱識。所以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潛在功能發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種子只是一種功能,此功能非物質而有物質的力用。世間萬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於此,種子有下述定義:

  一. 種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種功能。

  二. 此種功能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起現行) ,宇宙萬象森羅。故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

  叁. 種子無大小輕重之分,種子起現行時, [相分] 由 [見分] 而顯示。故心識分別一生,即攝盡全宇宙,無一法不在心識之中。

  於此可知,所謂宇宙萬法,皆是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的萬法種子變現而來。因此,

  <成唯識論>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

   謂本識 (阿賴耶識) 中,親自生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

  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以上這段論文,如果加以語譯的話,就是說: 什麽叫敘種子呢

   就是阿賴耶識中,能夠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這種功能,與阿賴耶識,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異。

  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有萬法種子,此種子從何而來呢

   這有叁種不同的說法:

  一. 唯本有說: 這是印度護月論師等的主張,他認爲,阿賴耶識中的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是無始以來, [法爾本具] ,後來再從薰習新生。

  二. 唯新薰說: 這是印度難陀論師等的主張,他認爲,一切種子,皆是無始以來,從現行薰習新生的。

  叁. 本有新薰並有說: 這是印度護法論師的折衷主張,他認爲,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有 [法爾本具] 的種子,同時也有從現行薰習的新薰種子。

  以上叁說,後世以護法的說法較爲圓滿。

  在 <成唯識論> 中,爲種子的體性立有六條定義。這六條定義是:

  一. 刹那滅: 種子只是一種功能,不可以色、聲、香、味、觸去測量,但在發生作用卻有力用。這種力用,才生即滅,即所謂 [無間即滅] ,中間沒有 [住] 的階段,這叫做 [刹那滅] 。

  二. 果俱有: 種子起現行,雖然刹那即滅,但不是滅後始有果,而是刹那生滅之際,[正位轉變,能取與果] ,也就是即因生現果,這果就是新薰的種子。

  叁. 恒隨轉: 種子起現行,刹那滅,果俱有。但不是滅了即斷,而是前滅後生,相似隨轉,恒常不斷。

  四. 性決定: 種子隨其能薰因力的善惡,而決定其性別,成爲善業種子或爲惡業種子,而在起現行的時候,善業種子起善的現行,惡業種子起惡業現行。此一原則,決定不變。

  五. 待衆緣: 種子起現行,要衆緣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備四緣,色法生起具備二緣,關於各種緣,將在下一節課講述。

  六. 引自果: 種子並不是一類種子生各類的果,而是色法種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種子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則不能錯亂。

  二 薰習

  種子是爲第八識所攝持 (即儲藏於第八識中) 、能生自果的一種功能。這種能生起萬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是前念種子生後念種子,前滅後生, [自類相續,有如瀑流] ,這叫做 [種子生種子] 。另一方面,某一類種子,在衆緣和合 (四緣具備) 的時候,能生起各自的果法,這叫做 [種子生現行] 。當其生起現行之刹那,有強盛的勢用,刹那之間,再薰習各自的種子,這叫做 [現行薰種子] 。被薰的種子成爲新種子,則仍儲藏於第八中。不過認真的說,所謂 [現行薰種子] ,是具有見聞覺知作用的前七識。前七識的見聞覺知作用,就是 [現行] ----現在的行爲,身、語、意叁方面的行爲。

  種子生起現行的時候,種子是因,現行是果; 而現行薰習種子的時候,現行是因,受薰的新種子是果。這叁者 (種子、現行、薰習) 之間的關系,是 [刹那生滅,與果俱有]。所以古德曾說: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叁法 (種子、現行、薰習) 輾轉,因果同時。]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刹那滅,果俱有 (種子六義的第一二義) 。而受薰的種子成爲新種子,新種子又起現行,這種前滅後生,有如瀑流,亘古不息者,就是 [恒隨轉]。在這前生後減的隨轉中,具有 [叁法] 和 [二重因果] 。

  所謂叁法,是能生的種子,生起的現行,和受薰的新種子。所謂二重因果,即種子生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現行薰種子,現行薰種子,現行是因,種子是果,這是又一重因果。這叁法輾轉,刹那之間,成爲二重因果。

  種子與第八識的關系,以因果來說,種子是因,第八識是果,因爲第八識是現行,種子是生現行之因 (第八識是種子所生之果,後面另有解釋。) 另以體用來說,第八識是體,種子是用,故攝用歸體,攝果歸因,這二者的關系,是 [非一非異] 。

  種子與前七識的關系,是在 [因能變] 中,種子生出第八識。在果能變中,第八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八個識體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見分] 。前七識以其見聞覺知的認識作用,又薰習了起現行的種子。因此,就薰習面來說,前七識是因,受薰的新種子又成爲果了。

  什麽叫薰習呢

   我人身、口、意叁者所表現的善惡行爲,其 [氣分] 留於第八識中,就叫做薰習。也可以說,第八識把我人行爲經驗的痕迹保留下來,這經驗痕迹就就是種子,亦名氣分,也叫習氣。<大乘起信論> 曰: [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

  在薰過程中,前七識是能薰,第八識是所薰。在能薰與所薰之間,各要具四種條件,所以在 <成唯識論> 中立有 [能薰四義] ,在 <攝大乘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