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中立有 [所薰四義] 。能薰者是前七識,它所具備的四種條件是:
一. 有生滅: 能薰者要有生滅,有生滅變化方有作用,方能薰習種子。無爲法是不生滅的常法,不能薰習,前七識是因緣生起的生滅法,可以薰習。
二. 有勝用: 勝用有,一者能緣的勢用,二者強勝的勢用。心法中的前七識,具此二條件,所以爲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強烈的氣味才能薰,氣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識性唯無記不能薰,物質無緣慮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識爲能薰。
叁. 有曾減: 有了勝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減,方是能薰。佛果是圓滿的淨法,不能薰; 前七識是雜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腦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腦球也散發了。金球玉球本身無增減,不散發,也不能薰衣。
四. 與所薰和合而轉: 能薰與所薰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和合而轉。本身之前七識,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識,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識。
在 <攝大乘論> 中立有 [所薰四義] ,所薰者是第八識,它所具備的條件是:
一. 堅住性: 受薰者要一類相續,能持習氣,始可受薰。前六識有變易,第七識是染汙識,不能受薰,第八識一類相續而不間斷,可以受薰。
二. 無記性: 第八識性唯無記,法體平等,無所違拒,能容習氣,故可受善惡現行的薰習。所以清淨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識不能受薰。這好比沈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爲它本身氣味已固定了。
叁. 可薰性: 這是指受薰體性非堅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堅密,不能受薰;第八識體性虛疏,能含容種子,可以受薰。這好比衣服體性虛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體質堅密,不能受薰。
四. 與能薰和合而轉: 此與能薰的第四條相同,即第八識唯受本身的前七識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識所薰。
叁 識體四分
宇宙萬法,都是阿賴耶識含藏的萬法種子變現而來的。它是如何變的呢
[識變] 、是唯識學中、是非常深奧難解的一部分,若要細說,幾個小時講不完。簡單的說,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這時以種子爲因,生出現行的果。此現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此處有個疑問,種子含藏於第八識中,種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識呢
原來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與它所藏的種子,是同時而有的。種子是生識之因,是能生; 第八識是所生之果,是所生。這能生與所生之間,是 [因果同 時] , 同時是念念相續, [恒轉如瀑流] 似的,不停的轉變、變現,因此,種子生出第八識,第八識同時也含藏、攝持種子。這種子生出第八識,以種子爲因,第八識是果,這叫 做 [因能變] 。
在種子生出第八識的同時,第八識種子生出前七識,並且包括第八識及前七識在內的八個識,自識體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見分] 二分。這第八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八識體各各生出相分、見分的變,是第八識識體的變。第八識識是種子生出的果,因此這種變叫做 [果能變] 。
八個識的識體,在果能變時,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什麽叫做相分、見分呢
原來相分的相,就是世間萬法----世間各種事物的形相。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因此,所謂相分,就是識體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見分的見,是能 [了別] ----了解分別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認識作用的一部分。
原來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就是 [萬法唯識,識外無境。] 我們六種識所觸對的六種境----色、聲、香、味、觸、法方六境,都不是實境,全是我們心識上變現出來的。我們心識變出相分 (世間各種事物的形相) ,再由心識的見分去認識。這叫做 [識所緣,唯識所變。]
<成唯識論> 卷二上說: [以所緣相說名相分,以能緣相說名見分。] 又解釋說: [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
現在再換一個方式來說,在果能變中,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這時識體本身就叫做 [自證分] 。如以眼識爲例,了別 (認識) 色境的作用,是見分; 所了別的色境,是相分。換句話說,見分是主觀做能認識的主體,相分是客觀的所認識的對像。而所謂 [客觀] ,並不在心識之外,仍是在心識之內。原來我們眼識所見之境,是我們第八識的色法種子 (相分色) ,變成我們眼識的相分,因此,我們所看到之相,是八識種子變出出來的相,不是心識外的境相。
當心識上變現出相分、見分的時候,八個識的識體就叫做 [自證分] 。譬如以眼識爲例,眼識了別外境的作用,即是見分; 眼識所了別的外境,即是相分。那麽,見分了別外外境,會不會發生錯誤呢 (此即所謂非量)
這時識體要來驗證一下,因此識體就叫做自證分了。可是,識體的驗證是不是正確呢
這時識體還有一種 [再度證知] 的作用,這再度證知的作用叫做 [證自證分] 。這樣一來,每個識體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所謂四分,就是識體的四種作用。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這影相是第八識色法種子變現的) ,見分是心識的認識作用; 自證分是心識的驗證作用,證自證分是心識再度證知的作用。如果以鏡子爲喻,相分好比鏡子中的影像,見分、好比鏡子能見照的作用,自證分好比是鏡體,證自證分好比是活動鏡架,鏡子在活動鏡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隨意活動見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爲比喻,眼前有一塊布,它由第八識的色子種子,在眼識的相分上映出影像,此就像是相分。而見分相當於尺子,去量布的寬度與長度; 自證分的作用,是根據尺子所量的結果,知道這塊布的寬度與長度,證自證分就是再檢查所量的結果是否正確。
此處特別加以說明的一點,所謂 [識體四分] 之說,正確的說,並不僅限於八識識體,而是包括各各相應的心所在內。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種子的分類: 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種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類--│
│----習所成種,是種子生起現行,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
│----有漏種子,是叁界六道衆生輪回生死的種子。
依有無漏分類│
│----無漏種子,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修行證果的種子。
│----善、不善、無記種子,是叁界衆生的有漏種子。
依叁性分類--│
│----純善種子,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
│----名言種子-- 表義名言│即等流種子│名言習氣
有漏種子分類│ 顯境名言│ │我見習氣
│ 業種子----即有支習氣----亦名異熟種子
二. 識體四分: 是八識識體在 [果能變] 時生起的四種功能。
│----見分: 八識識體主能觀的認識的功能。
識體四分--│----相分: 爲見分所認識的影像。
│----自證分: 識體證知見分所見有無謬誤的功能。
│----證自證分: 識體再度驗證的功能。
│ 圓成實性------真空妙有│
第六講 九緣生識
一 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他所證悟的就是緣起。不過佛陀最初證悟的緣起,是有情生命流轉的緣起。像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中說:
[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
;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
這就是因緣二字的來源。因緣、簡稱爲緣起或緣生。什麽是緣起或緣生呢
在 <阿舍經> 中這麽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又說: [譬如有兩根□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便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是。]
名色和識互相依存,才有生命體的存在。所以因緣二字,簡單的說,就是組成一切事物的關系和條件。生命體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識互相依存而有的。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後果的依存關系(因果關系),也有識和名色 (精神主體和物質性身體) 同時的依存關系。這異時的因果和同時的依存關系,就叫做因緣。不過最早的因緣----即緣起,是生命流轉的緣起,到後來則擴大到萬法生滅變化的緣起。譬如 <入楞伽經> 中說:
[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工
等緣合成瓶、泥缽,草席、種芽、酪酥亦複如是,各外緣前後轉生; 內者謂無明、
愛、業等生蘊、處、界法,是謂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內緣起,是有情生命流轉緣起,即是佛法中的 [十二緣生] ,也就是: [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是我們蒙昧的生命原動力,行、是盲目意志沖動之下的行爲,識、是業力寄托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受業力牽引,納識成胎,這時的受精卵,已經成爲精神和物質的混合體(即所謂生命體),所以稱爲名色。以名色爲緣,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嬰兒發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備)。 觸是出生後數歲以內的幼兒,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童心未鑿,只是直覺,無分別心,所以叫觸。受、是年齡漸長,對外的感覺有了領納的作用。領納有叁種,順我意者稱樂受,違我意者稱苦受,不順不違的稱舍受。有了苦樂之受,以受爲緣,就有了愛----愛憎取舍。愛就是貪,貪名…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