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7

  ..续本文上一页> 中立有 [所薰四义] 。能薰者是前七识,它所具备的四种条件是:

  一. 有生灭: 能薰者要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无为法是不生灭的常法,不能薰习,前七识是因缘生起的生灭法,可以薰习。

  二. 有胜用: 胜用有,一者能缘的势用,二者强胜的势用。心法中的前七识,具此二条件,所以为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强烈的气味才能薰,气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识性唯无记不能薰,物质无缘虑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识为能薰。

  三. 有曾减: 有了胜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减,方是能薰。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薰; 前七识是杂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脑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脑球也散发了。金球玉球本身无增减,不散发,也不能薰衣。

  四. 与所薰和合而转: 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和合而转。本身之前七识,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识,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识。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所薰者是第八识,它所具备的条件是:

  一. 坚住性: 受薰者要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始可受薰。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染污识,不能受薰,第八识一类相续而不间断,可以受薰。

  二. 无记性: 第八识性唯无记,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可受善恶现行的薰习。所以清净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识不能受薰。这好比沉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为它本身气味已固定了。

  三. 可薰性: 这是指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坚密,不能受薰;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子,可以受薰。这好比衣服体性虚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体质坚密,不能受薰。

  四. 与能薰和合而转: 此与能薰的第四条相同,即第八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识所薰。

  三 识体四分

  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它是如何变的呢

   [识变] 、是唯识学中、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一部分,若要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简单的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时以种子为因,生出现行的果。此现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处有个疑问,种子含藏於第八识中,种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识呢

   原来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与它所藏的种子,是同时而有的。种子是生识之因,是能生; 第八识是所生之果,是所生。这能生与所生之间,是 [因果同 时] , 同时是念念相续, [恒转如瀑流] 似的,不停的转变、变现,因此,种子生出第八识,第八识同时也含藏、摄持种子。这种子生出第八识,以种子为因,第八识是果,这叫 做 [因能变] 。

  在种子生出第八识的同时,第八识种子生出前七识,并且包括第八识及前七识在内的八个识,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二分。这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识体各各生出相分、见分的变,是第八识识体的变。第八识识是种子生出的果,因此这种变叫做 [果能变] 。

  八个识的识体,在果能变时,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什麽叫做相分、见分呢

   原来相分的相,就是世间万法----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因此,所谓相分,就是识体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见分的见,是能 [了别] ----了解分别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一部分。

  原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我们六种识所触对的六种境----色、声、香、味、触、法方六境,都不是实境,全是我们心识上变现出来的。我们心识变出相分 (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 ,再由心识的见分去认识。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成唯识论> 卷二上说: [以所缘相说名相分,以能缘相说名见分。] 又解释说: [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现在再换一个方式来说,在果能变中,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这时识体本身就叫做 [自证分] 。如以眼识为例,了别 (认识) 色境的作用,是见分; 所了别的色境,是相分。换句话说,见分是主观做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像。而所谓 [客观] ,并不在心识之外,仍是在心识之内。原来我们眼识所见之境,是我们第八识的色法种子 (相分色) ,变成我们眼识的相分,因此,我们所看到之相,是八识种子变出出来的相,不是心识外的境相。

  当心识上变现出相分、见分的时候,八个识的识体就叫做 [自证分] 。譬如以眼识为例,眼识了别外境的作用,即是见分; 眼识所了别的外境,即是相分。那麽,见分了别外外境,会不会发生错误呢 (此即所谓非量)

   这时识体要来验证一下,因此识体就叫做自证分了。可是,识体的验证是不是正确呢

   这时识体还有一种 [再度证知] 的作用,这再度证知的作用叫做 [证自证分] 。这样一来,每个识体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所谓四分,就是识体的四种作用。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这影相是第八识色法种子变现的) ,见分是心识的认识作用; 自证分是心识的验证作用,证自证分是心识再度证知的作用。如果以镜子为喻,相分好比镜子中的影像,见分、好比镜子能见照的作用,自证分好比是镜体,证自证分好比是活动镜架,镜子在活动镜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随意活动见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为比喻,眼前有一块布,它由第八识的色子种子,在眼识的相分上映出影像,此就像是相分。而见分相当於尺子,去量布的宽度与长度; 自证分的作用,是根据尺子所量的结果,知道这块布的宽度与长度,证自证分就是再检查所量的结果是否正确。

  此处特别加以说明的一点,所谓 [识体四分] 之说,正确的说,并不仅限於八识识体,而是包括各各相应的心所在内。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种子的分类: 种子,是阿赖耶识中、能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法尔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类--│

  │----习所成种,是种子生起现行,受现行薰习而成的新种子。

  │----有漏种子,是三界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种子。

  依有无漏分类│

  │----无漏种子,是大乘菩萨转染成净、修行证果的种子。

  │----善、不善、无记种子,是三界众生的有漏种子。

  依三性分类--│

  │----纯善种子,是出世圣者转染成净的无漏种子。

  │----名言种子-- 表义名言│即等流种子│名言习气

  有漏种子分类│ 显境名言│ │我见习气

  │ 业种子----即有支习气----亦名异熟种子

  二. 识体四分: 是八识识体在 [果能变] 时生起的四种功能。

  │----见分: 八识识体主能观的认识的功能。

  识体四分--│----相分: 为见分所认识的影像。

  │----自证分: 识体证知见分所见有无谬误的功能。

  │----证自证分: 识体再度验证的功能。

  │ 圆成实性------真空妙有│

  第六讲 九缘生识

  一 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

  ; 若离於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

  这就是因缘二字的来源。因缘、简称为缘起或缘生。什麽是缘起或缘生呢

   在 <阿舍经> 中这麽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又说: [譬如有两根□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便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名色和识互相依存,才有生命体的存在。所以因缘二字,简单的说,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关系和条件。生命体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识互相依存而有的。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後果的依存关系(因果关系),也有识和名色 (精神主体和物质性身体) 同时的依存关系。这异时的因果和同时的依存关系,就叫做因缘。不过最早的因缘----即缘起,是生命流转的缘起,到後来则扩大到万法生灭变化的缘起。譬如 <入楞伽经> 中说:

  [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

  等缘合成瓶、泥钵,草席、种芽、酪酥亦复如是,各外缘前後转生; 内者谓无明、

  爱、业等生蕴、处、界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内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缘起,即是佛法中的 [十二缘生] ,也就是: [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是我们蒙昧的生命原动力,行、是盲目意志冲动之下的行为,识、是业力寄托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成胎,这时的受精卵,已经成为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所谓生命体),所以称为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婴儿发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 触是出生後数岁以内的幼儿,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童心未凿,只是直觉,无分别心,所以叫触。受、是年龄渐长,对外的感觉有了领纳的作用。领纳有三种,顺我意者称乐受,违我意者称苦受,不顺不违的称舍受。有了苦乐之受,以受为缘,就有了爱----爱憎取舍。爱就是贪,贪名…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