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利、貪財貪色,以貪爲緣而生起取。取可說是占有,對所愛的一切固執不舍,由取而成爲有。有是 [存在] 的意思,也是業的意,這是由取而熟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後報的業。有了業因,必有果報,這果報就是生----即是下一世生命開始的生。有了生、就必有老死。在生後死前,又有觸、受、愛、取、有,周而複始,就是生命流轉。
外緣起,是萬法生滅的緣起,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以麥種豆種爲因,以陽光、雨露、及人工等爲緣,就有麥子豆子的生起; 以泥土調水及工具爲因,就有瓶、缽的生起。生起起要仗因托緣,變異、壞滅也要仗因托緣,仗因托緣,就是仗依生起此法的因素和條件。一切法是依賴因素條件組合而有,所以一切法只是現象,不是 [本體] 。一切法受到因素條件 (因緣) 的變異而有變化,所以一切法無自性 (沒有固定之性) 。無自性又稱性空,此稱之爲 [緣起性空] 。
萬法離不開緣起,大致說,這就是緣起。
二 四緣五果
有爲法的生起,必依因緣之和合。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因此,唯識學上立有 [六因、四緣、五果。] 之說。事實上,因和緣沒有什麽差別,概略的說,因即是衆緣之一,緣也是生果之因,不過在生起萬法的關系條件上,因是較重要的一個條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說,只是四緣的另一種分類方式。於此先介紹四緣,四緣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增上緣:
一. 因緣: 因緣,是事物生起的衆多關系條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條件。經上說, [謂有爲法,親自辦果], 稱爲因緣。但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緣具備才能生果。同時、在唯識學上的因緣,又不同於一般緣起的因緣。唯識學以 [萬法唯識] 立論,萬法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後果,因此,唯識學上的親因緣,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種子。以種子生現行,始有宇宙萬法。但 [法不孤起] ,種子生現行,須要下列叁緣具備。
二.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舊譯次第緣,新譯等無間,意思是 [密密遷移,等無間隙],這是指我們的心識生起,念念生滅,刹那不停,前念心爲後念心開導,引令後念心生起,前念爲後念的緣,後念亦爲前念的緣,次第生起,故亦稱次第緣。
叁. 所緣緣: 所緣緣舊譯緣緣,這是心識攀緣外境的時候,此能攀緣之心,對所攀緣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爲其所緣。所緣緣這兩個緣字,前一個緣是境,後一個緣是四緣之一的緣。語雲: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 心生之境是法境,屬於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屬於色法,二者全是心識攀緣的對象。
四. 增上緣: 增上是增加或加強的意思,對於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義,所以也稱助緣。增上緣有順益、違損兩方面,自順益方面說,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長者,稱 [與力增上緣] ,不妨礙一法生生起或成長者,稱 [不障增上緣] ; 自違損方面說,此一法對他一法有妨害障礙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順益增上緣,而霜雹爲花木的違損增上緣。
唯識學是以 [萬法唯識] 立論,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果,因此,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緣。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緣具足; 色法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兩種緣。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事實上,六因只是四緣的另一種分類。也就是把四緣中能辦生自果的因緣,開展爲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 而把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叁種,合並爲一個能作因。能作因不俱辦生自果的功能,但能給具有生果功能的因予以資助,這又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前者是予生果之因以資助,稱爲 [與力能作因] ,後者是對生果之因不予障礙,稱爲 [不障能作因],這與增上緣的功能類似,此處爲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世間萬法,因緣具足,必定生果,所生之果,分爲五類,是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離系果,分述如下:
一. 異熟果: 這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果,有情以其善惡行爲所造作的業因,導致來生叁界六道的苦樂之果。其實異熟果就是衆生的第八識,第八識又名異熟識,舊譯爲果報識,所以稱爲生命流轉的果體。
異熟二字十分費解,據窺基大師 <成唯識論> 述記中的解釋,謂異熟有叁義:
1.異時而熟: 由因到果,時間不同,稱異時而熟。譬如果樹,由開花結果,到果子成熟,必要經過一段時間。有情所造善惡諸業,由造業時望果熟受報,也要經過相當時間,此稱異時而熟。
2.變異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不同程度的變異,曰變異而熟。譬如造酒,由水米和合到醞造成酒,必有變異。有情造作各種業因,到隔世成果,也必有變異,曰變異而曰變異而熟。
3.異類而熟: 由因到果,類別有異,曰異類而熟。譬如江河之水,性質各異,但流入大海,就混同一味了。有情所造的或善或惡的業,,而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這苦樂之果非善非惡,則是無記。由因果之間性質不同,故曰異熟。
二. 等流果: 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謂之等流。第八識中的善種子生善的現行,從惡種子生惡的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此果是等流果。
叁. 士用果: 士是 [士夫] ,是人的異名,用是作用,即人力之作用。如農夫耕作而有米麥之果,工匠工作而成器物之果,依其作用所獲之果,稱士用果。
四. 增上果: 以一因緣法之果,望其他因緣,曰增上果。因爲一法生起獲果,一切因緣皆予以增上之力,故曰增上果。
五. 離系果: 離系果是道果,這是修唯識行,斷我、法二執,證我、法二空,斷去煩惱、所知二障的系縛,證得的道果。
叁 九緣生識
依照唯識學的理論,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萬法----色心諸法種子,種子起現行,而有人生和世界 (主觀的認識作用,和客觀的外境) 。但色心諸法生起,要因緣具足。因緣,即上節所稱的四緣。心法生起要具足四種緣,色法生起只需具備兩種緣。但唯識學上又有一個名詞,叫 [九緣生識] ,意謂心識生起,要具足九種緣,這是不是矛盾呢
此處我們先看生識的九緣是那些緣,現在以眼識生起爲例,眼識生起的九緣是:
一. 空緣: 空即空間,眼識取境,須保持距離,否則不能取境,此謂空緣。
二. 明緣: 明即光明,眼識取境,須要光明,否則不能取境,此謂明緣。
叁. 根緣: 眼識依於眼根而生起,謂之根緣。
四. 境緣: 眼根觸對色境,生起眼識,境爲識之所緣緣,此謂境緣。
五. 作意緣: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則視而不見,此謂作意緣。
六. 種子緣: 阿賴耶識含藏的眼識種子,爲生起眼識的親因緣,此謂種子緣。
七. 分別依緣: 分別指第六識,眼識生起,依第六識分別外境,此謂分別依緣。
八. 染淨依緣: 染淨指第七識,此識是意識之根,亦影響前五識,此謂染淨依。
九. 根本依緣: 根本指第八識,第八識爲諸識根本,此謂根本依。
以上九種緣,爲生起眼識缺一不可的條件。但是這和四緣之說是否抵觸呢
事實上並不抵觸,原來以上九緣,種子緣就是四緣中的親因緣(因緣),境緣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而其馀的七種緣,全是增上緣。九緣之中,還少了一個等無間緣,但等無間緣、是在心識連續生起的時候才有的,此處的九緣生識,是在生識的橫切面(不包括時間因素)來看,所以不把等無間緣列入。如心識連續生起,加上等無間緣,就成十緣了。
眼識生起要具備九緣,那麽耳、鼻、舌、身諸識呢
是否也需要九種緣呢
不需要,八種識的生起,所需的緣各不相同,茲列表如下,以資分別:
一. 眼識: 眼識生起要具九緣、已如上述。
二. 耳識: 耳識生起,須具八種緣,即在九緣中減去明緣。因耳識緣聲境,耳朵聽聲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聽,所以只須八緣。
叁. 鼻識: 鼻識緣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離,所以在九緣減去空、明二緣,只須要七緣。
四. 舌識: 舌識緣味境,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飲食) 接觸才能生識,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間,只須要七緣。
五. 身識: 身識緣觸境,必須接觸才有感覺,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間,只須要七緣。
六. 意識: 意識取境,要具五緣,即根緣 (第六識以第七識爲根,亦以第七識爲染淨依) 、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和種子依緣。即九緣中減去空、明、根、分別依四緣。
七. 末那識: 末那取境,只須四緣,即根緣 (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爲根緣,複以阿賴耶識爲根本依緣)、境緣 (末耶緣第八阿賴耶識) 、作意緣、種子依緣。
八. 阿賴耶識: 賴耶取境,也要四緣,即根緣 (賴耶識依末那識爲根) 、境緣 (其境爲根身、器界、種子) 、作意緣、種子依緣。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六因、四緣、五果: 唯識學立有 [六因、四緣] ,爲萬法生起之條件。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各如下表所示:
│能作因
│俱有因
六因--│相應因
│同類因
│遍行因
│異熟因
│因緣
四緣--│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異熟果
│等流果
五果--│士用果
│增上果
│離系果
二. 八識具緣: 八識生起,具緣不同,如下表:
│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
│ 依緣。
│耳識----八緣----空、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鼻識----七緣---│
八識具緣│舌識----七緣---│---- 各具根、境、作意、種子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