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解釋爲什麼這麼說,所以一般的講正理的都是阿毗達摩,是論部,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習所作彼種子體,于六識身不應理故。
先來說離了阿賴耶識,煩惱雜染不成立。煩惱包括根本煩惱和隨煩惱,貪、嗔、癡、慢、疑六個是根本煩惱,, 隨根本煩惱煩惱而起的有二十隨煩惱。這些煩惱的熏習,也就是習氣、種子,在前六識中攝藏是不合理的。
“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余,即此眼識若已謝滅、余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得,從此先滅、余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如從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
爲什麼呢?以眼識爲代表,如果說就是眼識攝藏貪欲等等煩惱的種子,而不需要另外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眼識能和貪等煩惱同時生滅,此眼識能持煩惱熏成的種子。那麼,就有問題了。眼識它不是一類相續恒轉的,它會滅,被其它的識打斷,既然滅了,它攜帶的種子(熏習)以及這識體本身(熏習所依)都不存在了,現無有體,自然不能與貪等煩惱俱生俱滅,也就不能攝藏種子生起煩惱的現行,就好象已經過去、現無有體的業不能再感果一樣。
“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然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識中,以彼諸識所依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亦複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是故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又複此識非識所熏。如說眼識,所余轉識亦複如是,如應當知。”
不單眼識不能持種,它自己的種子也沒法子成立。就是說,眼識是由那裏的種子生起的?⑴這種子首先不能住在貪等煩惱中,因爲貪欲等是能熏,不是所熏,它也不是堅住相續恒轉。這個貪是心所有法,不是心王。前頭有一條,必須自在、是心王才能受熏,心所不能受熏;⑵這種子也不能住在耳識等其它識中,因爲所依不同,眼識的所依是眼根,耳識的所依是耳根,而且它們所緣也不同,所以不能相應,也就是前頭講的“叁差別相違”,眼識與耳識等其它識也不一定是俱生俱滅的;⑶這眼識的種子更不可能住于眼識自體之中,前頭說熏習,能熏、所熏必須同時而有,而這裏不可能同時存在著兩個眼識,就是“決定無有俱生滅故"。因此,說眼識是貪等所熏而成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是自識或其它識之所熏。前面是以眼識爲例來說明,其它的轉識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無想等上諸地”指無想天以上諸天,無想天是色界第四禅天,已經滅盡念想,可是,從這些地方死以後,如果又生到欲界,這種欲界的染識會立刻生起,如果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而是前六識受熏持種的話,這個“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就成沒有種子蹦出來的了,因爲在無想天呆了這麼長時間,種子的所依的六識以及以前熏的煩惱習氣早就沒有了,已經是現無有體。
“複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余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複于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對治煩惱識”就是出世的無漏識,它是能對治,煩惱是所對治,二者勢不兩立。這個無漏識的最初生起,小乘是在初果,大乘是在初地,這個時候一切的世間雜染識都已經滅去,因爲這二者不能共存,但是這裏並不是修行的終點,只是暫時伏除了煩惱現行,所余煩惱種子在以後還有可能起現,還需要在以後的修行中繼續對治。如果不許阿賴耶識,這時又沒有其它的識,這些煩惱種子就只能住在對治識中,但是,這對治識是以解脫爲自性的,與煩惱是死對頭,不相應,不是俱生俱滅。所以,這煩惱種子就無從安立,如果後時還有世間的染識起現的話,便又成了無種而生。
“雲何爲業雜染不成?行爲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上面說煩惱雜染,離開阿賴耶識不能成立,現在呢業雜染也是這樣。業雜染它也有個熏習問題,熏習成種子然後才能感生成異熟果識,沒有種子,過去造的業已滅,怎麼能于未來感果呢?“行爲緣識不相應”,行就是業,以業爲緣而有識,要是離開了阿賴耶識,在哪裏保存種子呢?前六識前面已經說了,肯定是不行的。
行爲緣識要是沒有的話,以取爲緣而生有也不成立。十二因緣裏的“有”,大家好好考慮一下。爲什麼叫有啊?是有沒有的有?空有的有?有什麼不同啊?這有,有時候翻作“能有”,就是能有生起、能有後有的意思。種子被愛、取所潤澤以後,就跟種子受水的滋潤以後一樣,就要發芽了,那時候叫有。
下面講生雜染離阿賴耶識不成。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我們從中有身到生有這一步,叫結生相續。這個環節,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就沒法子解釋。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
等引,“等”就是平等的意思,“非等引地”就是欲界,因爲我們這個欲界跟色界、跟無色界不同,這生活裏頭煩擾惱亂多,不會平等的那種運行。如果從欲界死去,又生到欲界,在死後未生的這個中有的時間段裏,如果不許阿賴耶識,認爲是依第七識意根,生起染汙意識,就是這個染汙意識于父母生起強烈的愛或憎,就會“結生相續”,由中有到生有。
“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
那麼,結生相續的時候,染汙意識在中有中滅去,“于母胎中識羯羅藍”,羯羅藍就是赤白和合的最初狀態,就是這個結生相續的染汙意識,跟羯羅藍更相和合,和合以後,依止這個結生相續的意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又有一個意識生起來了。原來有一個意識,現在又生起一個意識,在母胎中同時有兩個意識轉,這是不可能的,出現了過失。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所以,跟羯羅藍和合的那個識,不可能是意識性,爲什麼呢?⑴因爲和合的這個識必然被貪等煩惱所染汙,而意識是通叁性,不一定是依染汙;⑵這個識必須在時間上沒有斷,而意識是有斷的;⑶這裏根本沒有意識所緣的境界,意識所緣的東西都是很分明的,這裏的所緣並不分明,母胎中的和合識,所緣是不可知的,都是阿賴耶識所緣的境界。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這是假設,如果這個與羯羅藍和合的識,就是意識的話,那麼,這個和合的意識,就是一切種子識呢?還是依此識所生的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就是說,種子究竟是住在原來的那個和合意識中呢?還是在後來由此和合意識生起的意識中呢?由哪個識來持種呢?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你要說那跟羯羅藍和合的意識就是一切種子識,那其實就是阿賴耶識,不過是給阿賴耶識起了另外一個名,所指的還是阿賴耶識。
“能依止識”就是指由最初的和合識後來生起的意識,那最初和合識是所依,後生的識是能依,如果說能依止識是種子識,這樣就成了,所依的因即最初的那個意識,不是一切種子識,能依的果識即後來生起的意識,反而是一切種子識,如此因果倒置,不應道理。
所以,跟羯羅藍和合的識只能是阿賴耶識。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前頭我們說過,阿賴耶識就是執受識,也叫阿那陀識,我們的根,要沒有這個阿那陀識來執受的話,就會爛壞,就沒有能夠感覺的作用。所以,要離開這個異熟識,就再沒有能執受這個色根的識。其他的諸識,各有各的所依,眼有眼根,耳有耳根,就是執受也只能是各別執受,不能普遍執受,眼識不可能執受耳根。而且這些識不堅住,就是不恒相續的意思,時斷時續,而色根是相續不壞的,所以不可能是由它來執受。
“是諸色根不應離識”,所有的色根,不應該離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能夠變現這個根、器官,同時它能執受,這樣給其它的轉識生起,提供一個增上緣。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就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色這裏指羯羅藍,識與五蘊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所有的轉識都已經包括在名色中了,這個與名色互爲緣的識只能是阿賴耶識。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這“識食” 呢,大家可以參考《成唯識論》第四卷開頭,一般有情有四種食,四種營養來源: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四種食都有滋養作用。
我們平常吃飯,這叫段食,分段而食,吃進去的事物,能被轉化吸收,滋養身體。觸食是感受到境,能滋養身心,比如欣賞音樂。思食是由希望而起滋養作用,如望莓止渴。那麼這識食呢,就是能執受,使身體不爛壞,這也是一種滋養作用。這些當中,段食是只有欲界才有的,另外叁食通叁界。
這識食的識,不可能是六識中的任何一個,因爲前六識不遍叁界,在無想位是有間斷的,這樣的話,那裏的有情就無法識食了。所以只有阿賴耶識是相續恒轉的,能作識食。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他又舉了一種現象,如果從欲界——非等引地死去,到等引地正受生時,這個結成相續的染汙意識是屬于等引地的,如果不許阿賴耶識,這染汙意的種子不可能在欲界的轉識中,因爲這時已經從欲界死去了,不屬于欲界了,也不可能在等引地意識中,因爲還未生起。非等引跟等引地交接的時候,必須有阿賴耶識。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生無色界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前五識,只有染汙善心這種意識活動,要離開這一切種子異熟識,離開這個阿賴耶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應無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如果在這無色界中,生起了無漏的出世間心,余下的世間有漏心,皆滅盡,已經沒有其他的識了,要是再沒阿賴耶識的話,這時就應該“滅離彼趣”無須功用自然解脫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染汙種子還未斷。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磐爲所依趣。”
到了無色界,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這兩個處,出世間心要現在前時,余識都滅盡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話,那就只有出世間心,那麼這時就什麼趣都不屬于了,因爲以上二趣都是世間的,也不是涅磐,因爲還有余依。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人在將要死的時候,他因爲造善造惡的不同,于是乎,造善的從下邊慢慢冷卻,這是上升的,造惡的從上往下慢慢冷卻,這是下墮,要不信有阿賴耶識的執受作用,這種現象都不會有。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前邊都是講生雜染不成,這個生雜染,從欲界到無色界天都有。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