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真实的看法不一样。所以,所认识跟能认识的关系,是什么?所认识能不能离开能认识,离开能认识它还存在不存在?这都是问题。。
无性这个颂子大家可以考虑。他说“天地、风、虚空,陂池方大海,皆真内所作,分别不在外。”他就认为那都是假的,“分别不在外”,分别就是青觉,或是能触,这所触东西都不在外。我们都认为离开这个能触、离开这个青觉,有个青色有个所触,实际上青色、所触是不存在的,你没法儿证明,你要证明那还得通过能触,再触一触,拿眼睛再看一看。
所以讲这个颂子,就牵涉到讲佛教里头怎么看色法的问题,我们看庞然大物,简直好象色法最了不起的,离不开的,生于斯、死于斯的这样一个地方。我们要反过来,说生于斯、死于斯在什么地方?这问题就很大了。我们现在觉得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北京、生活在法华村这个地方,但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是值得大家考虑的。是不是我们在这做梦呢?觉得怎样怎样,这个觉得怎样怎样是不是可靠的?这都是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如不细追究还就罢了,要细追究,是不是有许多问题?是不是我们有许多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应该再考虑的?底下就继续讲。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其余转识”,就是除开阿赖耶识,其余的识,常常能转起,有变化,尤其前六识,第七识有时也有变化,但是比较少一些,所以叫转识。前面说了阿赖耶识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那么,其余的转识对于一切自体诸趣,是什么关系呢?“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明能受用者。”这是能所的一个区别,所以我们在这儿,怎么认识我们人生宇宙?怎么对待我们的环境?这都是我们前七识,就是能受用者。所受用者呢,就是缘,就是阿赖耶识。
这里引了圣教量。我们考虑问题,一是要依靠逻辑,所谓因明,现量跟比量,来决定是有还是无,是怎么回事情;而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圣教量,就是修学圣教有证悟的人,他的现量,出世间现量,就是我们研究的原典,它能够作决定的依据。
《中边分别论》,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的时候叫《辨中边论》,“分别”翻成辨,《辨中边论》还有真谛的翻译。这也是慈氏学五个颂子之一,汉文里只译了三个,藏文里五个颂子都有。按说这地方应该叫《辨中边颂》,论都是对经来说的,是分析经,解释经的。有时把慈氏的五个颂也叫做论,现在藏族就管它叫做慈氏五论。我觉得还是叫慈氏五颂合适,因为都有后来人们的解释,象《辨中边颂》就有世亲的解释,叫《辨中边论》。
我们慈氏学最主要的是根据慈氏五个颂子跟一个大论《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听慈氏讲话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知道慈氏学是很丰富的,它的道理,可以说是把释迦学跟龙树学中道的解释到了究竟。
这个颂子说什么呢?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两种识,一种缘识,一种受者,就是受用识,能受用识。一切一切,无论内的外的,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这是作为缘的识。而我们依阿赖耶识生起的转识就成了受用识,享用阿赖耶识提供的一切条件,这里就有能受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受蕴。分别呢,就是想蕴,推是行蕴。受、想、行、识这些都是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这里引用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一个颂子,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转识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阿赖耶识又现行成为转识诸法。种子是一个潜隐的状态,可以说是暗流,现行是一个显现的状态,是明流,这样明流与暗流互为因果,互相交替,就构成了我们的一切。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第一缘起是分别自性缘起,第二缘起是爱非爱缘起。第一缘起大家都熟悉了,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是互为因缘的。第二缘起就是是增上缘的关系,阿赖耶识对前六识是增上的,前六识对于阿赖耶识也是增上的,这个前头还没有特别分析。
总结起来,缘,大体分别起来是有因缘跟增上缘;要细分析起来有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前头说的三种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增上缘。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是增上缘,这里头就包含了所缘缘跟等无间缘。
我们知道,前六识起惑造业对于阿赖耶识形成异熟因,那么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是怎么形成增上缘的?
现在我们享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发生关系的时候,一定有器官的问题,也叫作所依或根,一定有境界的问题,还一定有等无间的问题,也就是识体的前一段让路后,后头的识才能生起。一般认为,诸识起现时,以根为增上缘,以境为所缘,以前念无间灭识为等无间缘。这些条件都是阿赖耶识提供的增上缘。
总起来说,可分为三种缘起:一是穷生死,实际上讲的就是分别自性缘起,从无始无明以来,一直到涅磐,都有分别自性缘起,叫穷生死。
第二,爱非爱趣,因为有恶业、善业、无记业,就使得有爱趣跟非爱趣,也就是善趣与恶趣,这都是异熟因和异熟果,属于增上缘的范围。
第三,能受用,爱非爱里头还有一个受用问题,就是刚才说的能受用的现行六识,它必须有三种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也就是必须有色根、色境,和无间灭识。所以这三种缘起就涵盖了四缘。
前头说了阿赖耶识的异门,异名,跟阿赖耶识的相,能相,包括因相、果相跟自相。佛教的因果律跟其他世间的所谓因果都不太一样,就在于它是刹那刹那生灭,是灭不待因,同时又是相续的,相续恒转,这样一个识体,才能受熏,才能摄藏种子。前头讲的能熏习跟所熏习,大家要特别注意,什么法能够受熏?什么法能熏?这是一个佛教里头讲因果的一个中心问题。
前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也叫所知依,它的作用,虽然跟前六识是互为因缘、互为增上缘,但是它还有比六识殊胜的地方,那就是前六识办不到的,必须是阿赖耶识才能办的到。后面还会特别分析前六识是不是能作所知依?前六识能不能代替第八识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前头要复习一下,后头也预习一下。
今天讲完以后,我希望大家写一个小的总结,我提出两个题目来,一个是解释讲熏习的五个颂子的要点,第二是描述一下佛陀学因果规律的特点,一个要点一个特点。写的时候可以参考《摄大乘论》两个释,一个世亲释,一个无性释。另外还可以参考《成唯识论》第二卷能熏所熏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摄大乘论》前后讲的,可以锻炼自己写作能力,把问题廓清,把理论彻底分析清楚。我觉得这步作完后,对以后讲第六意识、前六识它能不能代替阿赖耶识的作用很有帮助。
第八讲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这一段,是说如果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法子解决杂染清净的问题,就没法子解决因果问题。
佛教有一个重要的地方,跟其他的不同,它有杂染跟清净。杂染是浑,是浊,不清净。现在讲美丑的问题,美可以归到净,不净就是丑,这都可以形容污染。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因此就造成染污,不清净。清净是什么呢?是鲜,是洁,是扫除意,佛教认为我们这个生活都是浑浊不净、丑恶的,还得要扫除,打扫卫生,要它还原,也就是还灭的过程,还其本来的那种清净。
一般世间的规律,是杂染的规律,没有清净,限于杂染,限于前六识或者前七识的因果关系,只有佛教才讲清净的问题,才讲到对治杂染的问题,佛教认为现在的生活是病态,是不正常的,要治病。可我们总认为现在活的很好,有什么可治的?世间规律只有改善,没有整个反转的问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它还是在结果上加工,不是彻底反个儿。所以佛教跟跟一般哲学不同,跟儒家、道家哲学以至外国哲学整个不同,而一般很容易把佛教也当成一种哲学,我们现在主张佛教是另外一种学说,跟哲学不同,更不用说跟信神的宗教了。
我们这都是病态的生活,能使它健康,就要对治,用药治疗,药是能对治,病是所对治。佛教最大的矛盾,就是所对治和能对治,也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跟魔这两个互不相让,正确的跟不正确的互相对立,时时刻刻在我们身上都有表现,时时刻刻在斗。
离开阿赖耶识,不但杂染不能成立,清净也不能成立。我们这种不正确的生活——杂染,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烦恼杂染,一种是业杂染,一种是生杂染。这三种杂染,也叫惑、业、苦。
清净,有世间清净和出世间清净两种。什么是世间清净呢?就是有漏道,暂时的压制,烦扰恼乱少一点,但还有漏,还有烦恼,临时把它制约一下,我们一般的做点好事、思想上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是彻底解决,无漏道,没有烦恼的道。
安立这个阿赖耶识,前头大半根据圣教,就是契经上所讲,下面都是在正理上辨别。无性有一个颂子,“圣教及正理,各别有功能,为生于信慧,无一不成故。”圣教和正理,缺一个就不成了。为什么有教跟理的分别?这个颂子说,各有各的功能,圣教就是生信,正理就是生慧,因为经部一般是结论性的判断,论部是讲所以然…
《摄大乘论讲座(1-8讲)(韩镜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