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P12

  ..續本文上一頁跟真實的看法不一樣。所以,所認識跟能認識的關系,是什麼?所認識能不能離開能認識,離開能認識它還存在不存在?這都是問題。。

  無性這個頌子大家可以考慮。他說“天地、風、虛空,陂池方大海,皆真內所作,分別不在外。”他就認爲那都是假的,“分別不在外”,分別就是青覺,或是能觸,這所觸東西都不在外。我們都認爲離開這個能觸、離開這個青覺,有個青色有個所觸,實際上青色、所觸是不存在的,你沒法兒證明,你要證明那還得通過能觸,再觸一觸,拿眼睛再看一看。

  所以講這個頌子,就牽涉到講佛教裏頭怎麼看色法的問題,我們看龐然大物,簡直好象色法最了不起的,離不開的,生于斯、死于斯的這樣一個地方。我們要反過來,說生于斯、死于斯在什麼地方?這問題就很大了。我們現在覺得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北京、生活在法華村這個地方,但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這是值得大家考慮的。是不是我們在這做夢呢?覺得怎樣怎樣,這個覺得怎樣怎樣是不是可靠的?這都是問題,一連串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如不細追究還就罷了,要細追究,是不是有許多問題?是不是我們有許多認識是不正確的,是應該再考慮的?底下就繼續講。

  “複次,其余轉識普于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其余轉識”,就是除開阿賴耶識,其余的識,常常能轉起,有變化,尤其前六識,第七識有時也有變化,但是比較少一些,所以叫轉識。前面說了阿賴耶識能攝叁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那麼,其余的轉識對于一切自體諸趣,是什麼關系呢?“普于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明能受用者。”這是能所的一個區別,所以我們在這兒,怎麼認識我們人生宇宙?怎麼對待我們的環境?這都是我們前七識,就是能受用者。所受用者呢,就是緣,就是阿賴耶識。

  這裏引了聖教量。我們考慮問題,一是要依靠邏輯,所謂因明,現量跟比量,來決定是有還是無,是怎麼回事情;而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聖教量,就是修學聖教有證悟的人,他的現量,出世間現量,就是我們研究的原典,它能夠作決定的依據。

  《中邊分別論》,後來,玄奘法師翻譯的時候叫《辨中邊論》,“分別”翻成辨,《辨中邊論》還有真谛的翻譯。這也是慈氏學五個頌子之一,漢文裏只譯了叁個,藏文裏五個頌子都有。按說這地方應該叫《辨中邊頌》,論都是對經來說的,是分析經,解釋經的。有時把慈氏的五個頌也叫做論,現在藏族就管它叫做慈氏五論。我覺得還是叫慈氏五頌合適,因爲都有後來人們的解釋,象《辨中邊頌》就有世親的解釋,叫《辨中邊論》。

  我們慈氏學最主要的是根據慈氏五個頌子跟一個大論《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聽慈氏講話記錄下來的。所以我們知道慈氏學是很豐富的,它的道理,可以說是把釋迦學跟龍樹學中道的解釋到了究竟。

  這個頌子說什麼呢?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兩種識,一種緣識,一種受者,就是受用識,能受用識。一切一切,無論內的外的,都是阿賴耶識種子生起的,這是作爲緣的識。而我們依阿賴耶識生起的轉識就成了受用識,享用阿賴耶識提供的一切條件,這裏就有能受這方面的問題,就是受蘊。分別呢,就是想蘊,推是行蘊。受、想、行、識這些都是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

  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

  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

  這裏引用阿毗達磨大乘經的一個頌子,阿賴耶識與前七轉識是互爲因果的關系。轉識在阿賴耶識裏熏成種子,阿賴耶識又現行成爲轉識諸法。種子是一個潛隱的狀態,可以說是暗流,現行是一個顯現的狀態,是明流,這樣明流與暗流互爲因果,互相交替,就構成了我們的一切。

  “若于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于第二緣起中複是何緣?是增上緣。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如是叁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第一緣起是分別自性緣起,第二緣起是愛非愛緣起。第一緣起大家都熟悉了,阿賴耶識跟前七識是互爲因緣的。第二緣起就是是增上緣的關系,阿賴耶識對前六識是增上的,前六識對于阿賴耶識也是增上的,這個前頭還沒有特別分析。

  總結起來,緣,大體分別起來是有因緣跟增上緣;要細分析起來有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前頭說的叁種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實際上都屬于廣義的增上緣。阿賴耶識對于前六識是增上緣,這裏頭就包含了所緣緣跟等無間緣。

  我們知道,前六識起惑造業對于阿賴耶識形成異熟因,那麼阿賴耶識對于前六識,是怎麼形成增上緣的?

  現在我們享受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就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發生關系的時候,一定有器官的問題,也叫作所依或根,一定有境界的問題,還一定有等無間的問題,也就是識體的前一段讓路後,後頭的識才能生起。一般認爲,諸識起現時,以根爲增上緣,以境爲所緣,以前念無間滅識爲等無間緣。這些條件都是阿賴耶識提供的增上緣。

  總起來說,可分爲叁種緣起:一是窮生死,實際上講的就是分別自性緣起,從無始無明以來,一直到涅磐,都有分別自性緣起,叫窮生死。

  第二,愛非愛趣,因爲有惡業、善業、無記業,就使得有愛趣跟非愛趣,也就是善趣與惡趣,這都是異熟因和異熟果,屬于增上緣的範圍。

  第叁,能受用,愛非愛裏頭還有一個受用問題,就是剛才說的能受用的現行六識,它必須有叁種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也就是必須有色根、色境,和無間滅識。所以這叁種緣起就涵蓋了四緣。

  前頭說了阿賴耶識的異門,異名,跟阿賴耶識的相,能相,包括因相、果相跟自相。佛教的因果律跟其他世間的所謂因果都不太一樣,就在于它是刹那刹那生滅,是滅不待因,同時又是相續的,相續恒轉,這樣一個識體,才能受熏,才能攝藏種子。前頭講的能熏習跟所熏習,大家要特別注意,什麼法能夠受熏?什麼法能熏?這是一個佛教裏頭講因果的一個中心問題。

  前面所講的,阿賴耶識也叫所知依,它的作用,雖然跟前六識是互爲因緣、互爲增上緣,但是它還有比六識殊勝的地方,那就是前六識辦不到的,必須是阿賴耶識才能辦的到。後面還會特別分析前六識是不是能作所知依?前六識能不能代替第八識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前頭要複習一下,後頭也預習一下。

  今天講完以後,我希望大家寫一個小的總結,我提出兩個題目來,一個是解釋講熏習的五個頌子的要點,第二是描述一下佛陀學因果規律的特點,一個要點一個特點。寫的時候可以參考《攝大乘論》兩個釋,一個世親釋,一個無性釋。另外還可以參考《成唯識論》第二卷能熏所熏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根據《攝大乘論》前後講的,可以鍛煉自己寫作能力,把問題廓清,把理論徹底分析清楚。我覺得這步作完後,對以後講第六意識、前六識它能不能代替阿賴耶識的作用很有幫助。

  

  第八講

  “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複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于轉識?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這一段,是說如果離開阿賴耶識,就沒法子解決雜染清淨的問題,就沒法子解決因果問題。

  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地方,跟其他的不同,它有雜染跟清淨。雜染是渾,是濁,不清淨。現在講美醜的問題,美可以歸到淨,不淨就是醜,這都可以形容汙染。本來沒有的東西你認爲有,因此就造成染汙,不清淨。清淨是什麼呢?是鮮,是潔,是掃除意,佛教認爲我們這個生活都是渾濁不淨、醜惡的,還得要掃除,打掃衛生,要它還原,也就是還滅的過程,還其本來的那種清淨。

  一般世間的規律,是雜染的規律,沒有清淨,限于雜染,限于前六識或者前七識的因果關系,只有佛教才講清淨的問題,才講到對治雜染的問題,佛教認爲現在的生活是病態,是不正常的,要治病。可我們總認爲現在活的很好,有什麼可治的?世間規律只有改善,沒有整個反轉的問題,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它還是在結果上加工,不是徹底反個兒。所以佛教跟跟一般哲學不同,跟儒家、道家哲學以至外國哲學整個不同,而一般很容易把佛教也當成一種哲學,我們現在主張佛教是另外一種學說,跟哲學不同,更不用說跟信神的宗教了。

  我們這都是病態的生活,能使它健康,就要對治,用藥治療,藥是能對治,病是所對治。佛教最大的矛盾,就是所對治和能對治,也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跟魔這兩個互不相讓,正確的跟不正確的互相對立,時時刻刻在我們身上都有表現,時時刻刻在鬥。

  離開阿賴耶識,不但雜染不能成立,清淨也不能成立。我們這種不正確的生活——雜染,可以分成叁種,一種是煩惱雜染,一種是業雜染,一種是生雜染。這叁種雜染,也叫惑、業、苦。

  清淨,有世間清淨和出世間清淨兩種。什麼是世間清淨呢?就是有漏道,暫時的壓製,煩擾惱亂少一點,但還有漏,還有煩惱,臨時把它製約一下,我們一般的做點好事、思想上解決什麼問題,這是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是徹底解決,無漏道,沒有煩惱的道。

  安立這個阿賴耶識,前頭大半根據聖教,就是契經上所講,下面都是在正理上辨別。無性有一個頌子,“聖教及正理,各別有功能,爲生于信慧,無一不成故。”聖教和正理,缺一個就不成了。爲什麼有教跟理的分別?這個頌子說,各有各的功能,聖教就是生信,正理就是生慧,因爲經部一般是結論性的判斷,論部是講所以然…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生佛(大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