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這是很不對的一件事情。譬如甚麽呢?「譬如清冷」的「雲中」,「霹雳起火」:打一個霹雳,就有閃電的火光。「非所應也」:在這下大雨,狂風暴雨的時候,打雷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雲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這是不對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氣不要緊的;但你若是個修道的人,爲甚麽還要有那麽大的脾氣呢?還要那麽放不下呢?這是不對的。
2、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個是講瞋恚煩惱障對治的方法。有瞋恚心,脾氣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對治瞋恚煩惱障的一個方法。
第二是貢高煩惱障的對治方法。我們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貢高我慢,總覺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識,有道德,有學問,所以就生出種種貢高我慢的障礙,這也就是一種貢高的煩惱障。對治這種障,就要修謙下,自己要對所有的人都沒有驕傲心,也就是要有謙虛和藹的心。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你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當自摩頭」:你應該每一天叁摩其頭,摩摩(摸摸)自己的頭叁次,知道出家人把頭發都剃去,也沒有甚麽好的帽子戴著,應該知道自己是個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應該摩摩(摸摸)自己的頭,想一想,我現在雖然沒有出家,還有頭發,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種貢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學謙虛、卑恭、折節,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所以當自摩頭。「已舍飾好」:我已經舍棄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劍之類的東西。古來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寶劍,這把寶劍也是裝飾品,表示自己是一個雄糾糾的武夫,或者是會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這些個飾品,那些莊嚴的裝飾品都沒有了。「著壞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麗的顔色,或者灰色,或者黃色,或者黑色的壞色衣。因在家人不願意穿這一類顔色的衣服,這叫壞色服。出家人著壞色的衣服,這叁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顔色都不好;又「執持應器」:執持應量器。應量器就是缽多羅,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應量器。甚麽叫應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缽乞食的時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夠吃就得了,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這叫應你食的器量。你能吃這麽多,就化這麽多,就用這麽大的一個缽。「以乞自活」:以托缽乞食來養自己的色身,來生活。「自見如是」:看見自己是這樣子的—也沒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沒有戴甚麽裝飾品,又著壞色衣,又執持應量器,又各處去次第乞食,沿門托缽乞食。
自見如是,你自己看見這種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種憍慢心來,「當疾滅之」:應該趕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爲甚麽呢?你已沒有頭發,頭上也不戴一頂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莊嚴的飾品,穿這壞色的衣服,又執持應量器,去托缽乞食,這都是教人去貢高我慢,沒有憍慢的思想。假如還有的話,還不能控製自己貢高我慢這種驕傲的思想的話,當疾滅之,你應該趕快把這種思想,這種心取消了它。「增長憍慢」:如果增長憍慢的話。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應該有憍慢的心,不應該有這種貢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這種思想。「何況出家入道之人」:況且你已經出了家來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還有這種貢高我慢的思想,這怎麽可以的呢?「爲解脫故」:你想要得到解脫的緣故,不受我執和法執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應該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應該非常的謙虛,非常的和氣。「而行乞耶」:既然到各處去沿門托缽乞食,可是還有貢高我慢這種驕傲思想的話,這一定沒有甚麽功德的,永遠都不會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業。
3、谄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谄曲。但爲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爲本。
這一段經文是教我們沒有一種谄曲的煩惱障。對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質直的心;要用直心,沒有彎曲的心,來對治谄曲的煩惱障。
甚麽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麽叫谄媚呢?就世俗語所說的流虛。流虛是北方的一句土語,叫「流虛捧盛」,也就是說看見沒有錢的人,他就不睬;看見有錢的人,他就要叩頭,這叫流虛捧盛,又叫拍馬屁,這也就是谄。也就是見到富貴的人就谄媚、贊歎,見到貧窮的人就驕傲,看不起他們。「曲」:就是委曲婉轉,心裏不直,用委曲婉轉的言詞來討人歡喜。這和「谄」差不多。不過「谄」是對有錢人說的,「曲」是對一般人說的,不拿出直心來對人,總是彎彎曲曲的來欺騙人,不講真話,沒有一句真話。所講出來的話是轉彎抹角的,彎曲不直。
那麽怎麽樣對治這個毛病呢?佛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些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的人,你們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於人,說話不實的這種心。「與道相違」:你要修道,切記不可以有這種的行爲。爲甚麽呢?這個與你修道是相違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麽事必須要直,若是不直,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了,說話行事都不要轉彎抹角的。這個谄也就是見到有錢的人,盡說好聽的話,盡說他們願意聽的話,這是谄媚語。曲,心裏不質直,委曲之心。這是與道相違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應質直其心」:因爲這樣子,所以你這個「心」,要實實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場。你若是盡討人歡喜,卻說你是學菩薩,用四攝法。四攝法是什麽呢?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錢財布施給其他的人。愛語就是對人說好話,可是菩薩說好話,他是無所企圖,無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裏高興,而不是教人高興,好對自己有什麽利益。若是爲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說好話,這就是谄曲,不是質直。直心是道場,要用直心來對人,說話、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當知谄曲」:所有的人都應該知道,谄曲「但爲欺诳」:你用這種谄媚和不直的心來說話,這就是欺騙世間人,打妄語。「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們想要修道的人,「則無是處」:絕對不可以打妄語,絕對不可以谄媚於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對人。「是故汝等」:因爲這個原因,所以你們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當端心」:應該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沒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沒有了,歪曲不實的心也沒有了。「以質直爲本」:以這個真實、質直、不谄曲的心爲根本。絕對不可以谄媚於人,絕對不可以對任何人有一種企圖,或者有一種計謀。所謂勾心鬥角,盡用一些手段使自己獲得利益,這是我們信佛的人不應該有的。
次、明不共世間法要
一、無求功德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義、禮、智做到最圓滿,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裏講「仁義禮智根於心」;它的根在心裏頭。「其生色也」:它有這種光輝顔色。「睟然見於面」;你若是充滿了仁義禮智,你的面就有一種德相,有一種功德在裏面。你若是沒有仁義禮智呢?就沒有這種功德的流露。那麽不單在面上,也「盎於背」,就是「施於四肢,四體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見了他都歡喜,爲什麽歡喜呢?因爲他有功德。就與人也無爭、也無求了,所以第一個功德就是無求的功德。
我們人在這個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個人沒有貪求?信佛的人,也有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貪求。貪什麽呢?從小孩子一生出來,他就有所貪求了,貪求什麽呢?一出生他就貪求要吃奶,不給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兒叫苦,叫苦連天。爲什麽叫哭(苦)?因爲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滿足,因爲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沒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說:「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兒呱呱叫。叫得媽媽把自己的血變成了奶,布施給這個小孩子,滿他的願,滿他的食欲。一生出來就有這個貪心。等到會吃別的東西,他就貪吃別的東西。你若是給他一個東西,教他怎麽樣玩,教他做什麽,給什麽好吃的東西吃,他都願意做的。所以說「食色性也」,這個吃好東西是與生俱來的知識。他就歡喜吃好東西。等到會玩的時候,你給他買一個玩具,他就高興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給他買,他就要調皮,在那兒搗亂。這是小孩子與生俱來就有這麽大的貪心,貪心一天比一天大。
大了什麽都懂,要讀書了,爲什麽要讀書?讀多一點書,將來好賺錢,這就是貪心嘛!在讀書的時候,就研究將來讀什麽書好呢?想一想:現在太空時代科學發達,我讀科學!又想一想科學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沒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質學。又研究氣候,把衛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這都是一種貪心在作怪。還有些學生認爲研究天文地理,這都離得太遠了,我來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學。人家說這個也賺不到多少錢,好吧!就作醫生,讀醫學、讀化學、讀生物來研究,把一只蛤蟆剖開,看看裏邊都有些什麽東西?把一只老鼠殺了,看看裏頭都有些什麽東西?研究來研究去,這無窮無盡的貪心跟著都跑出來了。你無論做什麽都是有這個貪心。出家的人貪有多一點的護法;「那個有錢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錯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錢來供養我,幫助我造廟,幫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幫助我印經,你看這有多好?」這個是貪心。那麽不貪錢的人呢?就貪了要修道。啊…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