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浅释▪P8

  ..续本文上一页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甚麽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甚麽还要有那麽大的脾气呢?还要那麽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2、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个是讲瞋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瞋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瞋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甚麽好的帽子戴著,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著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著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甚麽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麽多,就化这麽多,就用这麽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甚麽装饰品,又著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

  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甚麽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麽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甚麽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甚麽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麽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麽怎麽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於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麽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麽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麽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麽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於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於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麽不单在面上,也「盎於背」,就是「施於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麽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麽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麽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麽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麽样玩,教他做什麽,给什麽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麽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大了什麽都懂,要读书了,为什麽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麽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麽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麽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著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麽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麽不贪钱的人呢?就贪了要修道。啊…

《佛遗教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