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得佛力加持能夠講一點,怎麽敢接受人禮拜呢?所以在講臺前面供一尊佛像,你拜,你是拜佛,我在佛後面躲著,不敢受你禮拜。前面一定供一尊佛像道理在此地,讓你拜佛,表示我不敢接受,是這麽個意思;謙敬意思統統都到了。居士上臺講經,也不可以貢高我慢,都要具足真誠、謙虛、恭敬,與法才相應。這裏面最重要的念念要有傳法的心,把如來正法,特別是念佛法門,《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法時期只有念佛法門才真正能得度,真正能了生死、出叁界。
(六)標注時處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一句經文裏面跟我們說了叁樁事情:說了時間,說了法會裏面主講人,又告訴我們這個法會的處所。“一時”這兩個字非常非常之好,現在有一些人把佛經翻成白話文,我也看了幾本。他怎麽翻呢?“有一個時候”。有一個時候不是一時,不曉得錯到那裏去了。這兩個字不能翻,怎麽翻也翻不出來。一時就是一時,不可以說有一個時候,那個味道不同,味道全變了。“一”的味道濃,“一”的味道真!“一”是什麽?一心、一真。“一心”就突破了無量的時空。現代科學家所講的叁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於無量度數的空間,一心全突破了,所有障礙都沒有了。“一時”是“一心”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一時”。一心不亂所有時空都突破了,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記住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你同時都見到了,這叫“一時”。“有一個時候”,那不行,那差遠了。時間突破了,空間也突破了,此界他方也同時存在。實在講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愛因斯坦講過,他肯定人有能力知道過去世、知道未來世,但是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他在理論上發現這個時間是同時存在,同時存在叫“一時”;換句話說,一時裏面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那叫一時。有過去、現在、未來,那怎麽能叫“一時”?那就是說“有一時”,有一時就是說有過去、現在、未來。跟諸位講真話:沒有叁世,也沒有十方。我們今天講東南西北、上下、四維,講十方,也是隨順衆生俗谛說的、方便說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沒有十方、沒有叁世,這就是“一時”。“一時”是一處!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是一處!後面會講到。一時一處,這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兩個字,我們翻成白話,翻成易解,也就用“一時”,但是裏面注解可以注出來,“叁世十方同時存在”,叫“一時”;這個注解就很好,沒有把意思講錯。如果落實在事相上說什麽呢?古德講的兩句話也講得很好,“法王啓運,嘉會之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衆聚集在一起聽經,就是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個行。我們今天在“居士林”這個道場,聚集在此地,我們來研學《華嚴經》,“一時”!我們在此地聚會,這個說法可以講。另外一個從感應道交上來講也行,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會有差誤。《楞嚴經》裏面所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諸佛如來、菩薩、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都是衆生有感,他才來應。應以什麽身說法,他就現什麽身分;他現這個身分,不是他自己想現什麽身分,自自然然的;應當說什麽法門,他就說什麽法門,應機說法,這個叫“一時”。法會、感應都是從事上講。給你講沒有十方、沒有叁世是從理上講,是從性上講,是從真谛上講;從法會、從感應是從事上講,從俗谛上講。一切經一開端,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一時”的意思要懂,然後才知道佛經裏面講的是什麽東西,我們才對於如來的說法産生信心,對佛的經典生起恭敬,恭敬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佛”這個字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這一個大會當中他是主講的人,這一次是爲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宣講。下面是地址,在那裏講的呢?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這是處所。這個處所有叁個,“摩竭提國”這是指一個地區。前面跟諸位同修報告過,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印度沒有統一,跟我們中國周朝時候情況差不多,都是些小部落、小國家,所以印度國家就很多很多。“摩竭提國”是指這個大地區來說。在“摩竭提國”什麽地方呢?“阿蘭若法”,這是世尊修學講道的一個場所。“摩竭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毒害”。從這個名義上來看,這個國家人非常善良,道德的水平很高,我們中國人講的文化水平很高;知書達禮,人人都懂禮,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有智慧,心地都清涼自在,有愛心、有慈悲心,這是贊歎這個國家文化水平高。唯有在這樣高水平的文化地區,佛在這裏講經教學才能夠有人接受。如果這個地區沒有這麽高的文化水平,人都是作奸犯科,都是自私自利,那麽佛在這裏講經說法,誰能聽得進去呢?不相應,他不能接受,佛當然就不會在那個地區講經說法。佛講經說法的地方,所謂是“首善之區”。佛出現在那裏呢?出現在印度,印度許許多多國家一定選擇最好的一個地區、最好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平高,佛在這裏講經說法,很容易爲大衆所接受。所以這個國的名字裏面含著有這一層深義在其中。“阿蘭若法”這是別舉說法的道場。這一句話四個字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要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很安靜的這個處所。環境清淨,修道容易。在過去土地面積廣大,人口稀少。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這個大地居住的人口不多,每一個人生活都非常清淨安甯,人怕噪音、怕煩躁;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很寂靜、很安靜。安靜到什麽程度?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世尊修道的這個道場多半是住在郊外,不在市區。市區太熱鬧了,修道就困難。爲什麽?特別是初學的人煩惱習氣還在,都市裏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很多,能叫自己的心定下來很困難很困難。所以佛帶著這些學生去修心養性,一定在山林、水邊,一般人很少到這些地方去。佛教傳到中國亦複如是,道場都建在深山裏面,人迹稀少的地方,這個地方建立道場好。古時候農村裏面養牛,牛叫的聲音就是很大的聲音;牛叫的聲音聽不到,表示跟這個村莊有相當一段的距離。大約總有一、二裏這樣的距離,牛叫的聲音就聽不到了,這個地方稱爲“阿蘭若”。“阿”要是從字面上翻,“阿”翻作“無”,“蘭若”翻作“喧鬧”,要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噪音。“阿蘭若”就是沒有噪音、聽不到噪音的這個地方。下面還有一個“法”字,法字很重要。“法”就是佛所證得的真理,現在人講真理,我們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爲什麽在此地要用個“阿蘭若法”呢?聯起來它有聯起來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表示叁界六道雜染不清淨,這個裏面衆生迷惑、造業、受報,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非常非常的複雜。佛今天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二障也盡了,都斷盡了,真正得到清淨自在,清淨自在就叫做“阿蘭若法”,這個意思多圓滿。所以這一句裏頭有事、有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法”的意思就很深廣了。那麽這是佛辦道的一個地方,也就是佛教學的場所,佛教學的場所就叫做“阿蘭若法”。“阿蘭若法”這個場也很大,在“阿蘭若法”什麽地方呢?在“菩提場”。這一句經文我們要用比喻來說,我們把“摩竭提國”比喻作新加坡,大家就好懂;“阿蘭若法”比喻作“居士林”,你也好懂了;“菩提場”比作我們現在的講堂,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菩提場”是佛講經的場所,在這個地方講的。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用這個比喻也相當恰當,新加坡確實能符合“摩竭提國”的意思。這個地區人民守法、守規矩,國家、社會安定,生活富裕,人有智慧,所以《華嚴經》選在這個地方講,也不是沒有道理,確確實實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有許許多多菩薩在護持,護持正法,護念衆生。菩薩很多很多,不僅僅是“居士林”裏面領導的這些幹部,個個都是菩薩;護法的這些居士也是菩薩,參與法會的大衆,我看都是一些傳法的菩薩。你說這一會多麽的希有、多麽的殊勝!“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這是梵語。“菩提場”就是佛證大菩提這個處所。“居士林”外面我看到有兩棵菩提樹,這個菩提樹大概不少年代了,我看底下那個樹,一個人都抱不過來。這麽大的菩提樹很希有,我看過許許多多地方的菩提樹,沒有看過這麽大的。所以我們細細想一想這一次學習的因緣,不能不承認是叁寶加持,諸佛護念。這一個地方衆生、同學們有感,佛菩薩有應,爲我們建立這樣殊勝莊嚴的道場。這就是處所。它表法的意思:一切菩薩行;《華嚴》裏面講的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就說明菩提道是存心,是一個覺悟的心,菩薩行是覺悟的行爲。我們言語造作表現在外面都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這就是道場,所以六度萬行就是我們修行證道的道場。總表所說如所證,所證如所說。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我們在每一段經文裏面,每一會一開端,我們都看到,釋迦牟尼佛“不離菩提場”,譬如說“而升忉利天”;“不離菩提場,而升兜率天”,沒有離菩提場,離菩提場就錯了。不離菩提場而遍虛空法界,這不就是說明盡虛空、遍法界是一處,跟那個“一時”相對。一時一處,一音而演究竟圓滿的*輪;你看這個味道多足。這個處所在《華嚴》裏面顯示得殊勝圓滿。再看底下這一句:
(七)始成正覺【始成正覺。】清涼大師在科判裏面把它判作“別明時分”。這是說初成佛的時候。前面說過“一時”,“一時”究竟是那個時候?這裏給我們說出來了,是初成佛時,初成正覺之時。實在講,佛那有成與未成呢?是從示現來說的。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裏面成正覺這個時候。這初成正覺而說的,所以它叫做…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