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輪”。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把他所證得的全盤說出來,所以本經所宣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真實圓滿無障礙的境界。我們凡夫聽不懂,不能接受,這佛才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裏面珍藏起來了。爲什麽?世間人不能接受!釋迦牟尼佛從菩提座起來,爲五比丘講小法,講《阿含》;從做人講起,大家好接受。像《觀經》叁福裏面先給你講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這個是大家很容易接受,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應當要接受,應當要奉行的。然後從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講這些戒法。叁皈是基本的戒條,講叁皈,講一切戒律、教誡;“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戒善。第叁條講行善,菩薩行,你的生活行爲沒有一樣不善。佛教化衆生,逐漸逐漸把我們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這是古來大德判世尊一代時教爲五教、爲四教。華嚴家判“小、始、終、頓、圓”,判五教;天臺判的是“藏、通、別、圓”,判這四教。就好比我們現在教學由淺而深,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逐漸逐漸的提升,就有這個意思在。這是根本*輪,根本的教義,教殊勝!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學的大根大本,這在初成佛的時候示現的。“始成正覺”,“始”永遠是一個始,始不是初後之始。初成正覺這個“初”,不是初後之初。古德對於這一句有叁個說法,這叁個說法有從事上說,有從理上講。第一個說法,說“不壞前後相說”,與前面這個“一時”相應,才成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初七說前面的五會。本經一共有九會,說前面的五會,一七,七天所說。第二七說後面的叁會,說後面的叁會就是說到第八會,二七日中說;講十地、等覺、妙覺。因爲第九會在後時,第九會是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個決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場。這個說法就是不壞前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雖能頓說,裏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會,“信、解、行、願”在最初,所以不離菩提場。前面五會經文一開端,都是“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爲什麽呢?經的內容給我們講信解行願,這個都在最初建立。第六會這是講十地菩薩,講十地品,十地品就沒有說“不離菩提場”了,沒有這個字樣了;前面說是“不離菩提場”,第六會裏頭沒有這個字樣。這是說“明心見性”,證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薩我們通常稱他作“摩诃薩”,你看一般講“菩薩摩诃薩”;菩薩是叁賢位,叁賢位還沒有離開信、解、行、願;“摩诃薩”這就高了,地位就深了。所以他在最後不說菩提場,這個裏面顯示出二乘絕分,聲聞、緣覺不見不聞,縱然在座也不見不聞。這是一個說法。菩提流支他們解釋跟這個意思很接近。第二種說法也是順古大德的講法,九會都在二七日後。二七時間不長,二七是十四天,時間不長,所以都可以說“始成”,“始成正覺”,都可以講。這些都是順著事相上來說。第叁種講,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說如來真實的境界,這不是我們凡夫境界,“念劫圓融”。一念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可以縮成一念,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也可以說是“始成即說”,始成正覺的時候一下就說完了。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時映現”,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鏡子一樣,岸邊虛空的境界統統照在裏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層次照的,一時同現。這個話我們如果聽了很難於體會,我們用鏡子,現在有鏡子的時候是非常方便。我們這個境界確確實實有先後、有次第,可是我們擺著一面鏡子在此地,照進去的時候沒有先後次第,不是說近距離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機來照你們,絕對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後照到,第叁排又後一點,不是!一按快門全照到,這叫“一時”。所以佛是一時、一處、一音說法,《華嚴經》九會無盡的經文同時完成,這個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稱爲“大不思議經”,沒有先後次第。後來古人也想了個妙法,我們如何能“一時”就把整個《華嚴經》都說完、都聽完了?有啊!有辦法!把整個《華嚴經》經文刻在一個大鍾上,那個鍾一敲,《華嚴經》不全部都出來了嗎?我們一聽鍾聲,全部《華嚴經》都聽進去了。有啊!整個《華嚴經》刻在這個鍾上,鍾的正面、裏面都刻,一部《華嚴經》的經文刻在一個大鍾上,一聲敲了,這《華嚴經》全部都出來了。你聽到了,全部《華嚴經》都聽到了,一音說法,一時頓聞,全都聽到了。《華嚴經》長,你看許多短的經,像《心經》,鍾裏面刻《心經》的最多,《心經》不長,它敲一次兩百六十個字的經文,一聲當中就傳播了,都采取《華嚴》表法的意思。那麽我們只能夠表,我們的這個“一時”確確實實不能把這個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來。我們同時都接受了,像這個電腦接受了,沒有能力把它分出來;這個機械還不行,還不夠進步。那一天這個頭腦靈了,“一時”裝進去了,同時能夠詳詳細細的給它整理出來,分別出來,那就是無量的經文。有沒有這個可能?有啊!清淨心這個能力就顯現了,現在不能,清淨心沒現前。“始成正覺。”這一句經文,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始成”。什麽叫“正覺”?在佛門裏面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說的都是事實,都有道理。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裏面有別教,有頓教,有圓教。賢首大師判一代時教爲五教,五教都成佛。天臺大師判爲四教,有藏佛、通佛、別佛、圓佛。究竟成的是那一種正覺?我們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給我們,他說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經永遠離開貪嗔煩惱;那麽說貪嗔,貪、嗔、癡、慢、疑,換句話說,這六種根本煩惱,他確確實實斷盡了,這才能入見道位。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如果不在這上下真實功夫,無所有處這是慧,我們所講的看破,看破什麽?看破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剛般若》裏面給我們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又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些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還是把境界都當作真實,換句話說,沒看破。依舊在這個夢幻泡影、虛妄境界裏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面對實相生起輪回心,造輪回業,本來沒有輪回,將一真法界轉變爲六道輪回,在這個裏面受苦受難,錯了,錯得太離譜。所以見思煩惱一定要斷,不能不斷。從那裏斷起呢?從貪愛斷起,於一切法不生貪愛。佛教我們要生慈悲,不生貪愛。貪愛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慈悲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常說慈悲就是對一切衆生的關懷、愛護、全心全力的協助;但是這個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慈悲,如果這個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貪愛。這是我們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在小乘位,天臺家講的藏教,只要斷叁十四心,斷有頂一地之迷惑,就能夠證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時候就叫做成正覺,小乘成正覺。他所示現的是藏教的佛,佛門也稱之爲藏頭佛,這藏教的佛。這些事相將來在本經第二十二品,“十藏品”裏頭有一段很長的經文,到那個地方我們再詳細跟諸位介紹。在大乘當中如果就應化來說,佛所示現的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在當年出現在北印度,爲我們示現的也可以說是“始成正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地修行圓滿,十地菩薩修行圓滿,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也叫做“始成正覺”。都是從事相上講的。如果從理上講,古德所謂:“古今情亡,心無初相。”,這叫做“始”。什麽時候叫始?說古今意思就是講叁世:過去、現在、未來。凡夫總是會懷念過去,會想著將來,這個所謂叫情見。如果叁世情見都放下了,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平等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了,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這個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正”,正知正見。見到自己覺心常住,這就稱之爲“覺”。始覺與本覺,本覺是本有。實在講那裏有“始”?不過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覺這個時候現前,佛法裏稱之爲“成”。這是“始成正覺”的意思,這從理上講。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說真心理體,在佛法裏面也稱作爲法身,這裏面沒有成與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兩樁事。禅宗裏面所謂“向上一著”,向上一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如果你說成,成的對面是不成,成與不成是二法。使我們聯想到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初次見到印宗法師,印宗那個時候是嶺南的大善知識,在南方一帶講經說法,教化衆生。突然認識能大師,這是講經的時候聽衆裏面有兩個人在爭論,看到外面挂的這個幡,風吹著幡動。有一個人說風動,有個人∶不是,幡動;他們兩個在吵架,爭論不休。能大師在旁邊聽到了,就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聽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傳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覺得這個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這一問,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印宗對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請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邊常常聽法,五祖對於禅定、解脫怎麽個講法?六祖惠能就說:“禅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這麽說法,向上一著;你還在問解脫怎麽講法?禅定怎麽講法?你是落在第二義,不是上上法,上上法裏頭是不二法門。所以從向上一著來說,成與不成,念頭都不能生,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義裏頭所說。如果就華嚴本宗的教義來說“始成正覺”,華嚴是無障礙的法界。“以十佛法界的身雲”,這個意思將來諸位在古大德注疏裏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義。十佛法界,這個十不是數字,是表圓滿,用我們現在話說,盡虛空、遍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