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本*轮”。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来,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这佛才说完之後,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珍藏起来了。为什麽?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像《观经》三福里面先给你讲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这个是大家很容易接受,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的。然後从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讲这些戒法。三皈是基本的戒条,讲三皈,讲一切戒律、教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善。第三条讲行善,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没有一样不善。佛教化众生,逐渐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这是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判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判这四教。就好比我们现在教学由浅而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的提升,就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根本*轮,根本的教义,教殊胜!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学的大根大本,这在初成佛的时候示现的。“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初後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不是初後之初。古德对於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第一个说法,说“不坏前後相说”,与前面这个“一时”相应,才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初七说前面的五会。本经一共有九会,说前面的五会,一七,七天所说。第二七说後面的三会,说後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二七日中说;讲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会在後时,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决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虽能顿说,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会,“信、解、行、愿”在最初,所以不离菩提场。前面五会经文一开端,都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为什麽呢?经的内容给我们讲信解行愿,这个都在最初建立。第六会这是讲十地菩萨,讲十地品,十地品就没有说“不离菩提场”了,没有这个字样了;前面说是“不离菩提场”,第六会里头没有这个字样。这是说“明心见性”,证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他作“摩诃萨”,你看一般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位,三贤位还没有离开信、解、行、愿;“摩诃萨”这就高了,地位就深了。所以他在最後不说菩提场,这个里面显示出二乘绝分,声闻、缘觉不见不闻,纵然在座也不见不闻。这是一个说法。菩提流支他们解释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第二种说法也是顺古大德的讲法,九会都在二七日後。二七时间不长,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所以都可以说“始成”,“始成正觉”,都可以讲。这些都是顺着事相上来说。第三种讲,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时映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里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的,一时同现。这个话我们如果听了很难於体会,我们用镜子,现在有镜子的时候是非常方便。我们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有先後、有次第,可是我们摆着一面镜子在此地,照进去的时候没有先後次第,不是说近距离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机来照你们,绝对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後照到,第三排又後一点,不是!一按快门全照到,这叫“一时”。所以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後次第。後来古人也想了个妙法,我们如何能“一时”就把整个《华严经》都说完、都听完了?有啊!有办法!把整个《华严经》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那个钟一敲,《华严经》不全部都出来了吗?我们一听钟声,全部《华严经》都听进去了。有啊!整个《华严经》刻在这个钟上,钟的正面、里面都刻,一部《华严经》的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一声敲了,这《华严经》全部都出来了。你听到了,全部《华严经》都听到了,一音说法,一时顿闻,全都听到了。《华严经》长,你看许多短的经,像《心经》,钟里面刻《心经》的最多,《心经》不长,它敲一次两百六十个字的经文,一声当中就传播了,都采取《华严》表法的意思。那麽我们只能够表,我们的这个“一时”确确实实不能把这个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我们同时都接受了,像这个电脑接受了,没有能力把它分出来;这个机械还不行,还不够进步。那一天这个头脑灵了,“一时”装进去了,同时能够详详细细的给它整理出来,分别出来,那就是无量的经文。有没有这个可能?有啊!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显现了,现在不能,清净心没现前。“始成正觉。”这一句经文,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始成”。什麽叫“正觉”?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里面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究竟成的是那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他说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经永远离开贪嗔烦恼;那麽说贪嗔,贪、嗔、痴、慢、疑,换句话说,这六种根本烦恼,他确确实实断尽了,这才能入见道位。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在这上下真实功夫,无所有处这是慧,我们所讲的看破,看破什麽?看破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刚般若》里面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把境界都当作真实,换句话说,没看破。依旧在这个梦幻泡影、虚妄境界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面对实相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这个里面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那里断起呢?从贪爱断起,於一切法不生贪爱。佛教我们要生慈悲,不生贪爱。贪爱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慈悲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常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全心全力的协助;但是这个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慈悲,如果这个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贪爱。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三十四心,断有顶一地之迷惑,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藏教的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里头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那个地方我们再详细跟诸位介绍。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修行圆满,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从理上讲,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这叫做“始”。什麽时候叫始?说古今意思就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会想着将来,这个所谓叫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放下了,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那里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里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从理上讲。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说真心理体,在佛法里面也称作为法身,这里面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两桩事。禅宗里面所谓“向上一着”,向上一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使我们联想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到印宗法师,印宗那个时候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在南方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突然认识能大师,这是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有两个人在争论,看到外面挂的这个幡,风吹着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有个人∶不是,幡动;他们两个在吵架,争论不休。能大师在旁边听到了,就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传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觉得这个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这一问,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印宗对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请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边常常听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麽个讲法?六祖惠能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这麽说法,向上一着;你还在问解脱怎麽讲法?禅定怎麽讲法?你是落在第二义,不是上上法,上上法里头是不二法门。所以从向上一着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义里头所说。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的身云”,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里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义。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是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尽虚空、遍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