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之身。这是什麽身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是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身。如果不说这个身,那就迷惑了,就不好懂了,你到底在说什麽?说这个东西做身,这是假的,绝大多数的人误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身。诸位要晓得,佛这个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作梦作比喻很多。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的想一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再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梦到有别人,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虚空,这个所有一切境界从那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心是能变,梦中这整个境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为什麽说相是虚妄的?相是常常在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我们就叫它做真的;常常会变化的,我们就叫它做虚妄的。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心像什麽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心已经现一个相,心什麽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就是自己。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这个作梦的经验里面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相,这个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那麽这个相,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他真的明白、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麽是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就如同我们作梦醒来之後,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叫法身。在这个身後面用一个“云”,这个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云,我们知道非有、非无。云彩我们远看,有,一朵一朵的云彩很清楚。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层里面去的时候,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经典里面用个云,都是告诉你这个事情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你不能说它有,它相是假的,幻相,不是真的,没有妨碍。大乘经教里面,“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身云。是佛的身云,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呢?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呢?如果你从今天起豁然真的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那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了。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後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的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是那麽样的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也是表圆满的意思,也是表无量的意思。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麽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那个应身有没有来去?没有!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呢?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地方是不相同的。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这佛变成众生,就一念差别而已。境界相非常复杂,这个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正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混乱,有大灾难要来。怎麽知道有大灾难呢?还是佛的一句话,“从心想生”。你们问问社会一些人,会不会有大灾难?嗯!有哦!我想可能。大家都在想灾难,灾难怎麽会不来呢?想的人很多,想的时间很长。西方的预言,十六世纪就有人讲这个两千年有大灾难,换句话说,他已经想了四百年了。这世间这麽多人在想,这个灾难那有不来的道理?如何叫灾难能够化解呢?大家都不想了,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想,这灾难就不能够避免了。这是我们从理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如果从缘上讲,一切众生造作贪、嗔、痴、慢,造十不善业。你看这个社会普遍的都在造杀、盗、淫,都在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是缘,有因有缘,果报那能不现前?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一定要觉悟。他们在造,我们在念佛,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也不要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佛菩萨保佑我消灾免难,不要有这个妄想,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还没有摆脱妄想。我们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只有这一个很单纯的一个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灾难自然就化解了,自然就消除了,不能夹杂一个杂念在里面。那麽我们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也不必去想,你想就有攀缘心了;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此地李木源居士,菩萨再来。他十年前得癌症,医生说他只能活六个月,李居士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早一天往生,没有。一切随其自然,这就对了。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那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早也好、晚也好,根本就不想。换句话说,看佛菩萨的意思,看大众的因缘,这个自在。这个地方的大众还有福报,佛菩萨还要他办事,所以他那个病自然就好了,他也没有求病好,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自己不要去关心这个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个事情,只问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们分内的事情,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传法利生。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大家发流通正法这个大愿,这一切、这一生都由诸佛菩萨照顾,我们何必去操心呢?何必为自己去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所以就本经的教义,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跟伴没有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也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了,包括了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一个“始”字里面就包含了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经上讲,这是《出现品》里头说:“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关键在那里?佛觉察到了,我们没觉悟到,佛讲的句句是真实话。这些意思将来在这个经里面,《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以及《如来不思议品》:第三十三品里面,很详细的来解说,这都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什麽事实呢?自己。我们常讲,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那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李长者对於这一段经文,他说得也很好,值得我们作参考,也能帮助我们去体会。他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呢?“是佛所说”,这个好懂。确实,我们如果做这部《华严经》的简单的注解,用这个好。“如是我闻”,如佛所说,这个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不是我阿难说的。阿难在此地给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加自己的意思进去,如佛所说,非常忠实。阿难亲自在佛那里听讲经的,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是传说,诸位一定要明了,传说就不可靠。为什麽?往往在传说里面,这个传的人,所谓在里头有增有减,不忠实,听人家说两句话,他要加上七八句话,渲染,越传越讹,越传越不是那个样子,传闻容易失真。阿难是亲闻,不是传闻。长者在他的注子里面,他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一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着这个道理去修学,对於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那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里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麽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的什麽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着就行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他二十出头,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一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儿注意听听,…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