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18

  ..续本文上一页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听懂。他为什麽听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有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个一句、两句,他开悟了。差别在那里呢?一个人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人心里头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害死了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麽还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里这一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个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着放下了,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经、看经,你在旁边听,六祖惠能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麽人家听了之後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个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作参考。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着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後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得度也有许许多多差别,在佛门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那一种佛?这个佛法你都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那一个宗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麽?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麽能分呢?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了,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作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麽?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八)别显处严“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这个听众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个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别显处严”,这个处所里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那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里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麽?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麽?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了;这个“立”是道德学问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了,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开了。那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了,知天命。什麽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里面,这个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越大,越来越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我们的心要住在那里;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那里?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的“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槃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着,错了;你要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了。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着讲,他不是站着讲。“座”表什麽?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这个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呢?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向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那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这都给你说法了。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那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里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里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里面;然後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的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的。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那麽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里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麽没有?现在为什麽有?以前的心不清净,现在心清净;以前随染缘,现在随净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那我们这个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着转了,这个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一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