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18

  ..續本文上一頁聽人家念的是《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曉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邊聽了幾句,他就聽懂。他爲什麽聽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聞佛所說經。那個念經的人心境有二,有差別,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來真實義。他天天念,他也不開悟;惠能大師偶爾聽個一句、兩句,他開悟了。差別在那裏呢?一個人心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人心裏頭充滿了妄想、分別、執著,差別就在此地。所以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害死了我們,害慘了,不是好東西。爲什麽還在境界裏面起心動念?還要這樣繼續下去?不要說聽我講經,我在這裏這一次我們開講《華嚴經》,預定四年到五年,你聽上個五年也不會開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執著放下了,這五年當中你一定開悟。我不開悟,你會開悟;就像我念經、看經,你在旁邊聽,六祖惠能旁邊聽;我念的人不開悟,聽的人開悟了。講經的人不會開悟,聽經的人會開悟,會說不如會聽。長者這兩句話重要。你聽經沒有悟處,那個信受奉行你做不到。爲什麽人家聽了之後能夠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夠信受奉行。我們以惠能做一個例子,能大師能夠信受奉行;念《金剛經》的人不行,他做不到。這個是李長者很重要的一番開示,他的《論》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們作參考。講到表法,他表法講得很多。我們特別著重阿蘭若法菩提道場,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場”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菩提是覺悟,你覺悟的那個處所就是菩提場。處所不能夠定在某一個地方,所以大乘經上講六度就是菩提場,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叁學是菩提場,普賢菩薩十願是菩提場。這些修學的綱領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場,你所在之處無一不是菩提場。由此可知,法界無邊,菩提場也沒有邊際。這個道理懂了,然後我們才稍稍能夠體會,佛與大菩薩,這個大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薩就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正是所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某一種法門而得度者,他就示現某一個法門來幫助他。得度也有許許多多差別,在佛門裏面我們剛才講了,天臺四教,四種佛;賢首五教,五種佛。成佛成那一種佛?這個佛法你都成不了,沒有這個因緣;佛可以幫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幫助你不墮叁惡道;人天小果,幫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報。由此可知,套佛經的例子,如果應當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薩一定示現牧師的身分去度脫他;應當以伊斯蘭教而得度者,佛菩薩一定示現阿訇的身分;那一個宗教裏面都有佛菩薩在其中,佛菩薩無處不現身。法界無邊,道場無邊。那些宗教對佛教不尊敬,應該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對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錯誤的,那個不正常。爲什麽?佛教了解事實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怎麽能分呢?所以佛法裏頭沒有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沒有階級的界限,沒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沒有。它是圓融無礙。所以說恭敬,一切恭敬,決定不能分,學佛的我對他恭敬,學基督教的我對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們對佛怎樣的恭敬,對一切衆生同樣的恭敬,沒有差別,你才能夠契入境界。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這在頭一天就跟諸位說過了,爲衆生作最好的榜樣。衆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許許多多的過失,佛菩薩示現改過自新,作一個圓圓滿滿的好樣子。所以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爲什麽?幫助衆生斷煩惱、證菩提,不爲自己,爲一切衆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應當要學習。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也能如是,這叫做學佛。這是李長者在這一段經文裏面幾句很重要的開示。

  (八)別顯處嚴“別顯處嚴”。下面給我們講講經的處所,主講人以及聽衆,這個聽衆是“衆”。一般講六種成就,這是處成就、主成就、衆成就;這個就是叁世間,在本經裏面講的∶器世間、衆生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主”,主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智正覺世間;講經的這個處所就是器世間。這叁種世間前面的兩種,智正覺世間跟器世間,本經顯示的是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衆”,這個衆不是普通的大衆,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這個法會顯得無比的莊嚴。處所莊嚴是依報,教主難思是正報;衆海雲集是有情世間,古德講“輔翼不空”,這些人莊嚴道場,幫助佛教化九法界的衆生。世間人有家親眷屬,佛是以弟子爲眷屬,我們稱爲“法眷屬”,這顯示眷屬的圓滿。這四樁事在本經裏面每一樁跟我們說十種莊嚴,它裏面的含義是教我們“即染顯淨”。我們今天住的是娑婆穢土,如何能在娑婆穢土裏面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淨土,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諸位要曉得,世尊本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住的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訴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們如何能在穢土裏面見到淨土?通過學習《華嚴》,我們在穢土裏面見到淨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華嚴》境界。“別顯處嚴”,這個處所裏面有四段經文∶第一個是講大地,第二個是講樹,第叁個是說宮殿,第四個是講師子座。這四段經文都有叁種解釋;第一個是從“事”,那在經文都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事法,從事法裏面,我們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個講“地”。地是什麽?地是表心地、法身。“樹”代表什麽?樹代表建立,樹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敘說他學習的成就、境界逐漸的向上提升,這就好像樹木年年往上長高。夫子自己說“叁十而立”,叁十是成立了;這個“立”是道德學問基礎打好了,建立了。我們想想∶我們的學業、道業、事業有沒有成就呢?這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說“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了,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開了。那我們四十歲還會不會迷惑?“五十而知天命”,這都是建樹,都是樹表的,又高一層了,知天命。什麽叫知天命?明白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六十歲他到這個境界了,一切都能夠順衆生。“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隨心所欲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巧,不逾矩是善。隨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規矩;得大自在,不違背規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縱,縱欲那個造業要墮落的。你看看他這個建樹,這個樹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裏面,這個樹代表菩提,菩提是覺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覺悟的範圍越大,越來越高,我們的覺悟也要一年比一年範圍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講的這些樹木表這個意思。“宮殿”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住在那裏呢?《金剛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雲何住?”這是個大問題。“應雲何住”意思:我們的心要住在那裏;不是講身,身不要緊,你這個心要安住在那裏?佛給我們說:“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在《金剛經》上就講的“無住生心”。“無住”,不生;“生心”,不滅;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話如果聽起來不太容易領會,換一個說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個就是涅槃境界。你這個心住在“有”,樣樣都執著,錯了;你要住在“空”,也錯了;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個就對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宮殿是表這個意思。“座”,我們每天都要找一個很舒適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時間是比較多。除了睡覺之外,坐的時間最多,所以這個座就很重要了。如來升座講經,他是坐著講,他不是站著講。“座”表什麽?座表法空,萬法皆空;以法空爲座就能夠隨機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這個處所莊嚴(器世間莊嚴)給我們講了這四樁事情,裏頭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頭,我們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萬法來說法,明白了何必要開口呢?見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圓滿;看到是樹木,你就曉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斷的向上提升;見到房屋,走進房屋,立刻就想到我這個心要住在非空非有;無論坐在那個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這都給你說法了。所以要塵說,刹說,無間斷說。《華嚴》在那裏?《華嚴》就在我們生活當中,生活裏頭點點滴滴都是“大方廣佛華嚴”。《華嚴經》不在這個書本裏頭,《華嚴經》不在這個講堂裏面,《華嚴經》在我們生活裏面;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與我們的關系多麽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講的我們現實的生活。這是從表法上說的。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我們這個觀念換過來。我們過去起心動念錯誤的,與事實不相應,現在把觀念轉過來,念念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叫真正修行。那麽第一個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深入學習“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夠獲得如來果報裏面的金剛之地。這個相確實是隨心轉。我們講經這個場所現在經過修繕,煥然一新;講臺這些布置,我們看起來賞心悅目,能生歡喜心。從前爲什麽沒有?現在爲什麽有?以前的心不清淨,現在心清淨;以前隨染緣,現在隨淨緣。念頭改了,我們這個物質環境自然它就在變,心地不斷的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那我們這個依正的環境當然就跟著轉了,這個是要認真學習心地法身的這一些條件。“以般若爲因”,佛法自始至終追求高度的智慧,我們要過高度智慧的生活。第叁“以悲智相導爲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個智是虛妄的。智慧落實在生活裏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爲因”。《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給我們說了四種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