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了,是完整的一篇。八十卷《華嚴》在這一品裏頭只有一半,二十一卷。他送過來完整的這一品經,四十卷。合起來我們華文的《華嚴經》超過五萬頌,《華嚴經》的義趣可以說是相當的完整,我們能夠看得出來,能夠在這部經裏面得到真實的利益。那麽這個經在中國叁次翻譯。而近代弘一大師教給我們,他老人家對待年輕的知識分子特別愛護。佛法好,從那裏學起呢?他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介紹給大衆,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注解,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疏是注解經的;鈔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疏、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他是先作疏,大概以後嫌疏太深了,恐怕一般初學的人有困難,再把疏作一個注解,所以稱之爲疏鈔。“疏鈔”兩個字相當客氣,很謙虛。在佛經裏面,注解稱之爲“論”。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注解稱之爲“傳”。大家念古書,都知道有《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這叁種都是《春秋》的注解。《春秋》是一部古書,孔老夫子給它刪訂整理過,左丘明給它加以注解,稱之爲《左傳》。“傳”跟佛法裏面那個“論”意思相同,決定沒有錯誤;他的注解,如果這個注解符合佛的意思,一點沒有錯誤,你跟到我這個學就行了,有這樣的口氣,這就稱爲“論”。不敢有這個口氣,恐怕我還有不到之處,要請諸位加以批評改正,那就不敢用“論”,不敢用“傳”,所以用“疏”、用“鈔”。現在人就更客氣,用講記,用這些,這是謙虛的話。實在清涼這也是再來人,決定不是一個普通人。弘一大師教我們,八十卷經讀到《離世間品》,五十九卷,然後接著念《四十華嚴》,四十卷,這樣合起來總共九十九卷,這是我們華文《華嚴經》最完整的本子。他這個建議相當之好,我們這一次講解也用這個辦法。我們前面五十九卷采取《八十華嚴》,到末後這一品我們就采《四十華嚴》,這樣子九十九卷。我們現在一個星期講八個小時,四次講八個小時,預定叁年到四年把這一部經講圓滿,所以這也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叁年到四年是最短的時間了,沒有辦法再短了。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講這部經,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只講四十五分鍾,因爲他一個半小時有臺語翻譯,翻譯占了一半,所以只能夠講四十五分鍾。我算了一算,他這部經從頭到尾要講圓滿需要五十年,壽命短的還不行。我們現在一個星期講八個小時,實際上差不多我們的一年等於他的十年,所以差不多四年的時間應該可以講圓滿。這是《華嚴經》很簡單的流傳到中國來,一段的史略。

  五、古德注解

  在中國的注解,自古以來也有不少家,這裏面最著名的是賢首國師的注。但是賢首的注子現在研究的人倒不多,因爲賢首是根據《六十華嚴》;《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搜玄記》都是以《六十經》爲主。所以絕大多數研究《華嚴》,都采取清涼的,唐譯,清涼的《疏鈔》。唐譯的注子,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李通玄長者的《合論》。他們兩個人對《華嚴經》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兩個人注經的方式不相同。疏之體完全是依照經文一字一句地詳細解釋,這個是疏鈔。而《合論》它不是一句一句解釋經,它是一段、一章、一節裏面的這些大意,提出來發揮。所以疏之體跟論的體不一樣,各有好處。清朝初年鼓山湧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師,他將疏跟論合起來,編了一部書:《華嚴經疏論纂要》,這個也很了不起。因爲“疏”跟“論”的體例完全不一樣,這東西在一般人講是合不攏來,他怎麽能夠把它合起來?道霈禅師也非常客氣,他也是一個嘗試、一種作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讀清涼的疏,和李長者的論,他做一個導引而已。但是他這個東西做得相當有價值,特別對我們現代人,我們現代人耐心不夠,長遠心很難!所以用他的《疏論纂要》就非常理想,我們這一次講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論纂要》。

  六、信、解、行、證

  而我們這一次講演,一定是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生活上。過去我跟諸位報告過,佛說經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長經或者是短經,我們從分量上來說,每一部經都具足教、理、行、果,每一部經都具足。言說、文字,這是教,是教學。教裏面含著有理論,含著有道理在,這些道理都是幫助我們生活,幫助我們達到幸福美滿。那就是你要去做,這裏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後,你一定得到好處。這個好處就是我們講的幸福美滿,你得到好處那叫果,那個好處就是果,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這些疑難,消除一切災難,這個一點都不假。一部經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經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無不具足。佛經的殊勝,佛經的微妙,古人歎爲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習,清涼也教給我們四個方法∶信、解、行、證。教,我們要相信;理,我們要明白;行,我們要真幹;果,我們要親證。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圓融遍滿,我們信、解、行、證也是交叉圓融而遍滿,這在《華嚴經》裏面特別顯示這種形式,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

  七、正果生心

  這部經的內容,根據古大德,可以說是共同的研學心得。根據他們的報告,清涼將本經分爲四分,四分就是四個大段,分科判教,全經分作四大段。第一段“舉果勸樂生信分”。這個“分”是部分,這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所說的是什麽呢?說的是毗盧遮那如來,他已經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果報,依正莊嚴。正報,他的身體;依報,他的生活環境。我們看到這個果報無比的希有,無比的殊勝,見了之後我們能生起信心,喜歡向他學習。這是佛說法,他的巧妙之處;佛是先把好處展示出來給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他不先說因,他先說果;如果先說因,你很難接受。因,要怎麽修行結果;果,我也沒看見,就很難相信,很難接受。先把果報放在這個地方讓你看,你看了之後信不信?這是世尊接引衆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今天要把這樣圓滿的佛法介紹給社會大衆,爲什麽社會大衆不能接受呢?學佛的人這麽少?這原因在那裏呢?原因,我們沒有能夠把果報拿出來給人看。說得再好,沒見過,他不相信。果報是什麽呢?果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佛學得不是一個好樣子。人家一說你學佛,你勸我學佛,你看你這個樣子,不值得人家羨慕。我們怎麽能令一切衆生相信?你看佛那個樣子,叫人一看就生歡喜相。由此可知,佛法第一個要自己得到真實的好處,然後才能勸人。先要把我們修學的成果展示出給人家看。我學佛學了這麽多年了,好處在那裏?你一看就曉得了。從那裏看?快樂!我常常在講席裏面講,學佛,學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們把這麽好的果報展示出來了,誰不想學?個個人都想學。你爲什麽會老?爲什麽會病?爲什麽會死?都是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你就不會老、不會生病、不會死了,佛法裏講得很清楚。我們看到佛,佛菩薩不老,世俗諺語常說∶“菩薩!菩薩!年年十八。”佛菩薩不老!沒聽說那個佛菩薩生病,沒有!我們知道原因,知道這個好處,我們相信了。佛教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呢?一定要斷煩惱,要斷習氣。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什麽叫惡報?煩惱就是惡報,你日子過得不開心就是惡報。果然能過得法喜充滿,你在佛法裏頭就真正得受用。所以我們自己要有個好樣子給人看,就如同諸佛菩薩一樣,示現一個好樣子給世間人看。所以《華嚴經》一開頭,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他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看到,我們對於佛這種生活環境才生起羨慕向往,自己覺得應該跟他學習。他能夠成就,我也能成就。這是在第一分,第一部分所說。

  八、願解如來真實義

  同時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佛法也是因緣生。因此佛在《般若經》上才教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況世間東西,更要放下。有人把這個話意思聽錯了。我這次到臺北,臺北基金會的同修告訴我,中國大陸有個人寫了好幾封信來,都寫得很長。他現在困難,因爲他聽講經聽得很認真,努力學習,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了,都辭掉了,現在變成沒飯吃了。這佛菩薩不送飯給他吃,一家陷於困境,來問我怎麽辦?這個是聽話聽錯了。佛法叫我們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還得了嗎?那這個佛還能學嗎?你是個家庭主婦,你把工作放下了,你一家人都沒飯吃,家庭就癱瘓了。放下是叫你心裏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放下工作。如果是連工作都放下了,佛菩薩不講經也不說法了,他放下了嘛!你還有什麽佛法好聽?他在講臺上認真努力講經說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沒放下。怎麽叫放下呢?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認真努力在工作,工作絕不放在心上,你的工作就不累。如果你放不下,我今天做多少多少工作,你累了,事情做太多,累了。作而無作,做許許多多工作,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好像沒做的樣子,一點都不累!二十四小時的工作,不疲不厭,那叫真的放下。放下是心裏面放下,不是工作放下,他搞錯了。他是工作放下了,心裏沒放下,心裏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錯解如來真實義,錯解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把它辨別清楚的。放下煩惱,放下分別,放下執著,無論從事那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淨,真誠、清淨、慈悲,你能保持這個,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無論那一種生活,無論那一種工作,都是佛菩薩的工作,佛菩薩的生活,我們才得到真正的好處利益,學了現前就能得到。所以本經在因果上講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種因果。爲什麽叫“周”呢?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錯綜複雜的,周遍法界,有五種。在第一分裏面是所信的因果。經文一共有六品經,前面五品都是講果,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後面一品是講因,這種殊勝的果報,怎樣得來的。讓我們先看果,然後再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