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如何能夠修證。這六品經是:世主妙嚴、如來現相、普賢叁昧、世界成就、華藏世界,這五品是講果報;末後一品:毗盧遮那品,這是講修因。這一部分是說佛依正的因果。
九、大心凡夫
第二個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這一分經很長很長,也是《華嚴經》裏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裏面完全說的是宇宙人生複雜的現象,所以在五周因果裏面,它就占兩分∶一個是差別因果,一個是平等因果。差別因果是講十法界之內,當然包括我們六道;六道、十法界形象不相同,千差萬別。到什麽時候才平等呢?平等也不是一下就達到完全平等,逐漸逐漸地提升。幾時出離十法界?這個不平等最明顯的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是外面表現的相狀,我們要重視的是起心動念。不但每一個人的念頭不一樣,就是自己早晚的念頭都不相同!這那裏會平等呢?一個念頭就是造了一個因,因要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它就現相,所以這個相,十法界裏面千差萬別。也同樣一個道理,在十法界裏面愈往上去,那個相就比較上要單純,愈往下面去愈複雜。爲什麽?妄念太多,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在十法界裏頭愈往下面愈多,就愈複雜。那麽我們就曉得,最複雜的是什麽地方?地獄,沒有比地獄更複雜了。最單純的是那裏?最單純的是佛法界,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裏頭它比較單純,因爲妄想、分別、執著少,所以現出相就比較單純。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執著是煩惱障:見思煩惱;分別是所知障,二障統統都破了。還剩什麽?剩下是無明,無明就是妄想,無明沒有斷盡;但是他超越十法界了,也就是說他不用妄心。學過佛學的同學大概都知道,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裏面的統統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一個很大的關口,很難突破!不用八識,不用五十一心所了,法相家所講轉八識成四智,這個關口就突破了。突破了十法界,他到那裏去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差別因果沒有了,是平等因果。爲什麽跟他講平等?因爲他跟諸佛如來用一個心,真心。我們講真心跟妄心,大家就好懂。十法界裏面用妄心,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用真心;用真心,那個法界就是真實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你用真心,你就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你要用妄心,你決定不能證得一真法界。這個事情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去解決;不是別人設的限製,不讓我進去,沒這個道理。不是別人設的限,自己設的。自己只要用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剛入一真法界是真心,真心是什麽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華嚴經》上講的大心。大心凡夫,很有味道。如果嚴格的講,要發菩提心才能夠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夠接受《華嚴經》的教學,那我們就困難了。我們今天分別、執著這是一品都沒有斷,我們有什麽資格接受如來的大法?發大心就行了。我們的心量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但是我們的二障沒斷,佛這個條件開啓對我們就很有利,只要發大心。什麽叫大心?起心動念不再爲自己想,爲整個社會想,爲整個世界想,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想,這叫大心;雖然你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煩惱障、所知障一品都沒有斷,你是《華嚴經》的當機者。佛說這個話對我們是大有利益,我們要真正發大心,來接受如來圓滿的法門。從初住菩薩,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華嚴經》上一共把無明妄想分爲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證;到等覺那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可是諸位要曉得,從初住菩薩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級,在他們本身知道平等裏面有不平等。可是在我們看來他們完全都平等,那個微細的煩惱我們看不出來,我們感覺到他們心地都是真正到了清涼自在。他們展現出來的形象也是如此,跟如來果地上確實無二無別,所以初住菩薩即成等覺。這是講到平等因果。平等裏面有差別,差別裏面有平等,這是事實真相。何以說差別裏面有平等?我們現在是凡夫,六道裏面的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不平等!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心,每一個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只是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但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本來有的。馬嗚菩薩在《起信論》裏面講得很明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我們今天講放下,本來沒有的是不難放下的。本來有的,圓滿的智慧德能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換句話說,你能夠相信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那你自己可以肯定成佛是本來有的,是可以做得到的;煩惱習氣本來沒有,是可以斷掉的。可以斷掉,今天我們不能斷,那是自己沒有做克己的功夫。不是不能斷,你沒有去斷它;你果然認真去斷它,不難!你不想去斷它,不肯斷它,那就難了。這些事情總在自己,不在別人;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所以第二分裏面經文很長,裏面含著兩重因果。在佛的教學當中,我們非常明顯地看到五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要是算妙覺,一共六個位次。佛法的修學,圓圓滿滿呈現在我們眼前。每一條裏面都說十,十代表圓滿,不能把它當作數目字來看。第一個是住佛之住,這個叫十住位。這個住是講你心裏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那裏?佛在《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無所住就是佛住。無所住是指什麽?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十住菩薩。我們在講席當中說的,“過高度圓滿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圓滿智慧的生活。特別是講到高度跟圓滿,空有兩邊都不住;兩邊不住,這當中又立一個中道,那你住中道又錯了。你看這邊是中道,那是兩邊,還落在一邊上。所以祖師就給我們講:“兩邊不住,中道不存。”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兩邊不住就是中道,再以爲有個中道,又住了。《壇經》裏面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了,中道是一物,你還是有一物,話難講!我本來無一物,有沒有一物?你有,你有個“本來無一物”,你還是有一物。我什麽都沒有了,他還有個“什麽都沒有”。那“什麽都沒有”這個念頭也沒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裏頭,又壞了,總是墮在一邊。所以這個“住真實慧”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事情。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佛就教給我們:“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著有是什麽呢?你還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還能夠起心動念,約束自己,肯斷惡修善,你在六道裏面還不至於墮叁途,這是好事情。所以基本的這些道理我們要懂,佛說法之困難,我們也要了解。聽佛的言語,聽佛的經教,也相當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錯解,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報,還要有殊勝的因緣。可是我們不入這個境界,如佛所說我們果然能夠把心量擴大,也就接近佛。這種住就是“四弘誓願”,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落實。一般人對菩提心很難理解;發菩提心,如果講四弘誓願就比較容易懂得。第一個要發大心,大心凡夫。什麽是大心?“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發這個心,不是口頭,口頭發沒用!真正發這個大心。什麽叫度?用現代的話來說,愛護衆生,關懷衆生,全心全力照顧衆生,這就是度。不可以說這個衆生我喜歡他,我關懷他、照顧他;那個衆生我不喜歡他、討厭他,我理都不理他。你的菩提心沒發,你不是大心凡夫。關懷、愛護一定是平等,沒有怨親;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盡心盡力,這才叫菩提心,這才是發大心。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要是做不到,後面叁願都沒有了。就像蓋樓房四層一樣,沒有第一層,那來第二層、第叁層?不可能!第二是什麽?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爲什麽會認真努力去斷煩惱?因爲你有第一願。我要度一切衆生,我自己有煩惱我就度不了衆生;我要度衆生,一定先要把煩惱斷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學,德行擺在第一;釋迦牟尼佛教學,也是把德行擺在第一。先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斷煩惱爲誰呢?爲度衆生。學法門爲誰呢?爲度衆生。一切爲度衆生,如果不爲度衆生,就不必去斷煩惱,也不必去學法門。因爲一切大衆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諸位要曉得“四弘誓願”第一願是個動力,推動的力量。世間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麽力量在推動他呢?名利。諸位想想,要沒有名、沒有利,誰願意去幹事情?大家都不幹!你幹得越多,你的名利得到的越多,爲了貪圖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啊!社會都是講拼啊!拼命!爲什麽?爲名、爲利。在佛法是既不爲名,又不爲利,什麽力量推動你,你在那裏勇猛精進?就是這個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力量在推動你。到最後要成佛道,成佛道還是爲了度衆生,不成佛道度衆生不能夠圓滿。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覺菩薩,上至等覺,下至阿鼻地獄衆生,平等得度。這樣的心才叫大心凡夫,發這個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我們現在煩惱沒斷,但是這個心量,心不輸給十住菩薩,就是超越。《無量壽經》上講“行超普賢”,你那一樣超過普賢?心,這個大心超過普賢。在斷煩惱、學法門,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輸給他,我們憑這一點“行超普賢”。那麽回過頭來我們也就明白,這一部《華嚴經》裏面所說,也就是《無量壽經》上的一句話:“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細說那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些人怎樣修學普賢菩薩之德,也就是學習普賢菩薩的生活,學習普賢菩薩的工作,學習普賢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華嚴經》在《無量壽經》上這一句,一句話展開來,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