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如何能够修证。这六品经是: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後一品:毗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九、大心凡夫
第二个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经很长很长,也是《华严经》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里面完全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当然包括我们六道;六道、十法界形象不相同,千差万别。到什麽时候才平等呢?平等也不是一下就达到完全平等,逐渐逐渐地提升。几时出离十法界?这个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起心动念。不但每一个人的念头不一样,就是自己早晚的念头都不相同!这那里会平等呢?一个念头就是造了一个因,因要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现相,所以这个相,十法界里面千差万别。也同样一个道理,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去,那个相就比较上要单纯,愈往下面去愈复杂。为什麽?妄念太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在十法界里头愈往下面愈多,就愈复杂。那麽我们就晓得,最复杂的是什麽地方?地狱,没有比地狱更复杂了。最单纯的是那里?最单纯的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头它比较单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少,所以现出相就比较单纯。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分别是所知障,二障统统都破了。还剩什麽?剩下是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没有断尽;但是他超越十法界了,也就是说他不用妄心。学过佛学的同学大概都知道,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的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口,很难突破!不用八识,不用五十一心所了,法相家所讲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关口就突破了。突破了十法界,他到那里去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差别因果没有了,是平等因果。为什麽跟他讲平等?因为他跟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我们讲真心跟妄心,大家就好懂。十法界里面用妄心,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用真心;用真心,那个法界就是真实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你用真心,你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你要用妄心,你决定不能证得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去解决;不是别人设的限制,不让我进去,没这个道理。不是别人设的限,自己设的。自己只要用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刚入一真法界是真心,真心是什麽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大心凡夫,很有味道。如果严格的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够接受《华严经》的教学,那我们就困难了。我们今天分别、执着这是一品都没有断,我们有什麽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发大心就行了。我们的心量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我们的二障没断,佛这个条件开启对我们就很有利,只要发大心。什麽叫大心?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为整个社会想,为整个世界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想,这叫大心;虽然你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烦恼障、所知障一品都没有断,你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佛说这个话对我们是大有利益,我们要真正发大心,来接受如来圆满的法门。从初住菩萨,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上一共把无明妄想分为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证;到等觉那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可是诸位要晓得,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在他们本身知道平等里面有不平等。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完全都平等,那个微细的烦恼我们看不出来,我们感觉到他们心地都是真正到了清凉自在。他们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如此,跟如来果地上确实无二无别,所以初住菩萨即成等觉。这是讲到平等因果。平等里面有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这是事实真相。何以说差别里面有平等?我们现在是凡夫,六道里面的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不平等!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每一个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只是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本来有的。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明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我们今天讲放下,本来没有的是不难放下的。本来有的,圆满的智慧德能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换句话说,你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你自己可以肯定成佛是本来有的,是可以做得到的;烦恼习气本来没有,是可以断掉的。可以断掉,今天我们不能断,那是自己没有做克己的功夫。不是不能断,你没有去断它;你果然认真去断它,不难!你不想去断它,不肯断它,那就难了。这些事情总在自己,不在别人;别人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所以第二分里面经文很长,里面含着两重因果。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第一个是住佛之住,这个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那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麽?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特别是讲到高度跟圆满,空有两边都不住;两边不住,这当中又立一个中道,那你住中道又错了。你看这边是中道,那是两边,还落在一边上。所以祖师就给我们讲:“两边不住,中道不存。”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两边不住就是中道,再以为有个中道,又住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了,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我什麽都没有了,他还有个“什麽都没有”。那“什麽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里头,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所以这个“住真实慧”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着有是什麽呢?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里面还不至於堕三途,这是好事情。所以基本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佛说法之困难,我们也要了解。听佛的言语,听佛的经教,也相当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错解,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报,还要有殊胜的因缘。可是我们不入这个境界,如佛所说我们果然能够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一般人对菩提心很难理解;发菩提心,如果讲四弘誓愿就比较容易懂得。第一个要发大心,大心凡夫。什麽是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发这个心,不是口头,口头发没用!真正发这个大心。什麽叫度?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全心全力照顾众生,这就是度。不可以说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关怀他、照顾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讨厌他,我理都不理他。你的菩提心没发,你不是大心凡夫。关怀、爱护一定是平等,没有怨亲;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这才叫菩提心,这才是发大心。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要是做不到,後面三愿都没有了。就像盖楼房四层一样,没有第一层,那来第二层、第三层?不可能!第二是什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为什麽会认真努力去断烦恼?因为你有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我就度不了众生;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断烦恼为谁呢?为度众生。学法门为谁呢?为度众生。一切为度众生,如果不为度众生,就不必去断烦恼,也不必去学法门。因为一切大众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诸位要晓得“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世间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麽力量在推动他呢?名利。诸位想想,要没有名、没有利,谁愿意去干事情?大家都不干!你干得越多,你的名利得到的越多,为了贪图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啊!社会都是讲拼啊!拼命!为什麽?为名、为利。在佛法是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什麽力量推动你,你在那里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到最後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那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那麽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细说那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这一句,一句话展开来,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