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是完整的一篇。八十卷《华严》在这一品里头只有一半,二十一卷。他送过来完整的这一品经,四十卷。合起来我们华文的《华严经》超过五万颂,《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能够在这部经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那麽这个经在中国三次翻译。而近代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老人家对待年轻的知识分子特别爱护。佛法好,从那里学起呢?他劝人从《华严经》学起。介绍给大众,一定要学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疏、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他是先作疏,大概以後嫌疏太深了,恐怕一般初学的人有困难,再把疏作一个注解,所以称之为疏钞。“疏钞”两个字相当客气,很谦虚。在佛经里面,注解称之为“论”。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注解称之为“传”。大家念古书,都知道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种都是《春秋》的注解。《春秋》是一部古书,孔老夫子给它删订整理过,左丘明给它加以注解,称之为《左传》。“传”跟佛法里面那个“论”意思相同,决定没有错误;他的注解,如果这个注解符合佛的意思,一点没有错误,你跟到我这个学就行了,有这样的口气,这就称为“论”。不敢有这个口气,恐怕我还有不到之处,要请诸位加以批评改正,那就不敢用“论”,不敢用“传”,所以用“疏”、用“钞”。现在人就更客气,用讲记,用这些,这是谦虚的话。实在清凉这也是再来人,决定不是一个普通人。弘一大师教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後接着念《四十华严》,四十卷,这样合起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华严经》最完整的本子。他这个建议相当之好,我们这一次讲解也用这个办法。我们前面五十九卷采取《八十华严》,到末後这一品我们就采《四十华严》,这样子九十九卷。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四次讲八个小时,预定三年到四年把这一部经讲圆满,所以这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年到四年是最短的时间了,没有办法再短了。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这部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只讲四十五分钟,因为他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翻译占了一半,所以只能够讲四十五分钟。我算了一算,他这部经从头到尾要讲圆满需要五十年,寿命短的还不行。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实际上差不多我们的一年等於他的十年,所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应该可以讲圆满。这是《华严经》很简单的流传到中国来,一段的史略。
五、古德注解
在中国的注解,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家,这里面最著名的是贤首国师的注。但是贤首的注子现在研究的人倒不多,因为贤首是根据《六十华严》;《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都是以《六十经》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研究《华严》,都采取清凉的,唐译,清凉的《疏钞》。唐译的注子,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李通玄长者的《合论》。他们两个人对《华严经》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两个人注经的方式不相同。疏之体完全是依照经文一字一句地详细解释,这个是疏钞。而《合论》它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它是一段、一章、一节里面的这些大意,提出来发挥。所以疏之体跟论的体不一样,各有好处。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这个也很了不起。因为“疏”跟“论”的体例完全不一样,这东西在一般人讲是合不拢来,他怎麽能够把它合起来?道霈禅师也非常客气,他也是一个尝试、一种作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读清凉的疏,和李长者的论,他做一个导引而已。但是他这个东西做得相当有价值,特别对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耐心不够,长远心很难!所以用他的《疏论纂要》就非常理想,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论纂要》。
六、信、解、行、证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过去我跟诸位报告过,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长经或者是短经,我们从分量上来说,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每一部经都具足。言说、文字,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着有理论,含着有道理在,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後,你一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个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
七、正果生心
这部经的内容,根据古大德,可以说是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个“分”是部分,这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所说的是什麽呢?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果报,依正庄严。正报,他的身体;依报,他的生活环境。我们看到这个果报无比的希有,无比的殊胜,见了之後我们能生起信心,喜欢向他学习。这是佛说法,他的巧妙之处;佛是先把好处展示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他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如果先说因,你很难接受。因,要怎麽修行结果;果,我也没看见,就很难相信,很难接受。先把果报放在这个地方让你看,你看了之後信不信?这是世尊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为什麽社会大众不能接受呢?学佛的人这麽少?这原因在那里呢?原因,我们没有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说得再好,没见过,他不相信。果报是什麽呢?果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学得不是一个好样子。人家一说你学佛,你劝我学佛,你看你这个样子,不值得人家羡慕。我们怎麽能令一切众生相信?你看佛那个样子,叫人一看就生欢喜相。由此可知,佛法第一个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好处,然後才能劝人。先要把我们修学的成果展示出给人家看。我学佛学了这麽多年了,好处在那里?你一看就晓得了。从那里看?快乐!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学佛,学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们把这麽好的果报展示出来了,谁不想学?个个人都想学。你为什麽会老?为什麽会病?为什麽会死?都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你就不会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了,佛法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佛,佛菩萨不老,世俗谚语常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佛菩萨不老!没听说那个佛菩萨生病,没有!我们知道原因,知道这个好处,我们相信了。佛教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呢?一定要断烦恼,要断习气。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什麽叫恶报?烦恼就是恶报,你日子过得不开心就是恶报。果然能过得法喜充满,你在佛法里头就真正得受用。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个好样子给人看,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示现一个好样子给世间人看。所以《华严经》一开头,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他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看到,我们对於佛这种生活环境才生起羡慕向往,自己觉得应该跟他学习。他能够成就,我也能成就。这是在第一分,第一部分所说。
八、愿解如来真实义
同时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因缘生。因此佛在《般若经》上才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况世间东西,更要放下。有人把这个话意思听错了。我这次到台北,台北基金会的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有个人写了好几封信来,都写得很长。他现在困难,因为他听讲经听得很认真,努力学习,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了,都辞掉了,现在变成没饭吃了。这佛菩萨不送饭给他吃,一家陷於困境,来问我怎麽办?这个是听话听错了。佛法叫我们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还得了吗?那这个佛还能学吗?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把工作放下了,你一家人都没饭吃,家庭就瘫痪了。放下是叫你心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是连工作都放下了,佛菩萨不讲经也不说法了,他放下了嘛!你还有什麽佛法好听?他在讲台上认真努力讲经说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没放下。怎麽叫放下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认真努力在工作,工作绝不放在心上,你的工作就不累。如果你放不下,我今天做多少多少工作,你累了,事情做太多,累了。作而无作,做许许多多工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好像没做的样子,一点都不累!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疲不厌,那叫真的放下。放下是心里面放下,不是工作放下,他搞错了。他是工作放下了,心里没放下,心里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辨别清楚的。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无论从事那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净,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无论那一种生活,无论那一种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好处利益,学了现前就能得到。所以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为什麽叫“周”呢?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後面一品是讲因,这种殊胜的果报,怎样得来的。让我们先看果,然後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