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4

  ..续本文上一页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十、六度万行

  下面这一会是“十行”,第四会,第四会在夜摩天宫;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麽?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麽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六波罗密,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馀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馀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伤道”,为什麽?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着就起来了,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了,你要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了,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一个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麽转过来的呢?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了病之後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了,愈做愈健康,愈做你看他精神愈越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着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也随心转;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我们眼前一个例子。我这一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仪,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了,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那个占领她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做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就把地就还给她。什麽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於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於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了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後被人偷去了,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麽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所以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他就问他:“你为什麽到这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是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做什麽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仪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麽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麽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麽事不做了,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那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了,为众生做的提起来了,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了,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了。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你看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了,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一、略述提要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为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个里面不是有先後,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後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说这个生活怎麽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地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麽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了,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这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後,你才晓得怎麽行。所以到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麽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後,才知道什麽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个是有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最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後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十二、总释经题

  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作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後学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

  ,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後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了。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了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