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5

  ..续本文上一页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後就开始讲经题,接着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了这个方式。将这一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後,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後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这一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麽?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这六个字是意思、意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麽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络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麽?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个样子来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一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练,这个项练是器。金是这个器之体,这个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一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那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了“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後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後的这个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了“大方广佛华严”,那麽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了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麽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这个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那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他把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也叫做本性,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呢?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里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这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里面最大的这个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这个云彩在太虚空里面,诸位想想那个大呢?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里面,就像虚空里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个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麽?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那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所以今天我们要学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这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系,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了,这个不行,量要大,那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了,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这个“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麽大的心量了,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毗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麽呢?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那里?是我们的心量太小了,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善,什麽叫善?什麽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了、偏差了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是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着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是辟支佛;又偏一点,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六道轮回;偏到一百八十度,正好跟它相反,阿鼻地狱!我用这个方法来说,你们好懂,你们容易懂,确确实实如此。所以我们跟佛距离遥远不要紧,凡夫没有关系,凡夫可以学《华严》,凡夫可以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这是佛在这部经上明白告诉我们的。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大心凡夫,什麽叫大心?方向很准确,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正对准了。对准了极乐世界,对准了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方向角度一丝毫都不能差错,真的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准确。如果这一部经纵然用上三年、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此地学习圆满,我们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方向调整,调整得一丝毫都不差,成功了,这个一段光阴没有白费。也是我们这一次讲这一部经的目的,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帮助每一位同修调整这个方向,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就相应了。相应,相就大了,用就大了,作用就大了。“佛”这个字,佛是果报,修行证果,果大;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称之为佛果。“华”这个字是代表因大,这是我们佛法里面用这个作表法。植物先开花後结果,所以用果代表我们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的无量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真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了,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我们享受不到。所享受的是完全变了质的性德,大家能懂吗?无量的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变成无量的烦恼,所以大家要晓得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无量无边不怕,转过来就是无量无边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