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那还得了!它是转变。为什麽把智慧转变成烦恼呢?迷了,迷失了自性。今天那一个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虚,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这个心确实是包太虚空,你就觉悟了;你自性里头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又转变了,又转变成智慧了。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迷、悟不同。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你感的果报是苦,你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十法界里头从上往下,越往下越苦,地狱是最苦。你觉悟了,境界转过来了,你就向上提升。悟得越大,悟得越深,你的转变逐渐逐渐就恢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华”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归纳成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佛经里面常讲“六波罗密”,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严”,庄严这个严,也是表智大,自性般若圆满的现前。你有修因,後来一定证果,由此可知,“佛”是一个能证果的人,“严”是你所证之法,果法。“严”是果法,“佛”是果人。修学这个人则称之为菩萨。我们刚才讲,他的目标方向跟“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这个人虽然是凡夫,也是菩萨,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给诸位说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因为这部经自始至终就是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丝毫不差与“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我们这个心一发,方向目标就准确了,就正了,这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诸位听到这几句话也许你的心就发了,你现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了。可是佛常常在经上讲“初发心的菩萨多”,佛在经上比喻像鱼子一样,可是真正能长成的没几个。为什麽?出了大门就退心,就退转了。在这儿听的时候发心,出去就忘掉了,就退心了,就难成就!如果你要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转,你跟善财童子一样,你这一生成佛了。为什麽呢?不退转!不退转一生就成佛了。为什麽佛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阿僧祇劫?实在说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转,退转了那就这麽难;要是不退转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发心能够保持你的发心,这个是不容易的事情,那这个真正是高度的智慧,《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真正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发心之後不退转,那有不成就的道理?一个人发心不退转,那个相貌、相状能看得出来,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智慧增长,一定是这个样子,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经用这个“严”来代表,代表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大。“经”就是教大,教学。学校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大学,大学大不大呢?不大,大学不大。为什麽?他学的东西很窄小,无量无边的法门他只修学一个法门、两个法门。我们讲现在学校,无量无边的科系、学术,他只学一个科系,只学一个专门,所以它不大,大学不大。可是佛经是大,那真大,它里面无所不包,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一些事理是应有尽有,一法不漏!所以这个教就大了。这种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社会教育”,所以佛的教学是社会教育,特别我们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明显的显示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佛法教学的内容,佛、法、僧三宝。佛教给人什麽?佛教给人家三宝。我们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就是把这三宝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它代表整个佛法教学的内容。三宝就是觉、正、净,是性德,也是修德,性修不二。第四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的,弥伽长者,这是一位在家居士。他做什麽工作?他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此地讲教大。佛教是社会教育,他教学的对象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这个教大了;世出世间没有任何教学能够跟它相比较的。这七个字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这是略略的先把题的大意给诸位报告出来,还得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大”是体大。这个大的意思是什麽?古德跟我们讲,体具足两个意思:一个是常义,一个是遍义。常是永恒不变,我们真心本性永恒不变,这是常的意思,超越时间。遍是广博,像我们刚才讲心包太虚,这是讲广大,从空间上讲。空间上讲没有边际,从时间上讲没有始终,无始终、无边际这是大的意思。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即使体会得不深,稍稍能体会一分、两分,我们的受用就无尽。知道自己有个真心,真心比虚空法界还大,真心是自己。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色身,这个色身是什麽呢?若就佛菩萨来说叫应化身,应化不是真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应化身,但是虽然跟佛菩萨都是应化身,应化的意思不一样;佛菩萨是愿力、智慧、功德的应化身,而我们是业障、烦恼、无明的应化身,这个就不相同了,所以那个起的作用就不一样。佛菩萨的应化身自在,我们这个应化身不自在,追究起根源还是在觉与迷。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应化得自在。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理论与事实完全迷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应化就不自在了;我们叫业报身,随业流转,随业受身,就苦不堪言。虽然我很苦,我们大家都很苦,看到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都很苦,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那里?遇到了佛法,尤其遇到了不可思议的《华严》大法,佛法里面第一大教。我们有机缘遇到,有机缘接触到,有机缘听到,有机缘学习,正是《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把後面一句话换一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遭遇此经。”不容易!有缘遇到这部经,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什麽呢?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在这里听经我能听得懂,我读经我能念得明白,这是善根。明白之後能够发心依教修行,我们要把如来的大教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你就能契入“大方广”,你就能证得“佛华严”,你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心凡夫。佛在这部经上不是随顺众生说,完全是顺着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华严经》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为了帮助众生悟入,这才大慈大悲为我们演说这部经典。这是“体大”的意思。第二个字“方”,方是相大。自性本体,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通常讲这叫性德,这个性德就是相大。古德说这个“方”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意思,一个是法的意思。什麽叫正?就像我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的方向目标对准了“大方广”这是正,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这就是菩萨了。二乘法声闻、缘觉都有一点偏差,这个偏差给诸位说不能得到正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必须要修正他的偏差,才能得到正果。所以诸大乘经里面世尊对於二乘人的呵斥、责备,这种经文我们常常看到;看到这些经文,我们应当知道警惕,不能走偏差的道路。第二个字叫法,法是方法,什麽方法呢?成佛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条轨道一样,我们循着这个轨道,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可以契入“大方广”。我们叫契入“大方广”,如果在禅宗里面来说就叫明心见性,诸位要记住,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此地所说的契入“大方广”。入就是证、证入,《华严经》末後一品“入法界品”,这入了,入就是证的意思。你能够契入“大方广”,你就证得“佛华严”;“大方广”是理,明心见性;“佛华严”是事,就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报,“华严”是一真法界的依报,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那这个法,你想想看多麽重要!在本经清凉大师分为四分∶信、解、行、证。首先,这是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今天再提一提也不碍事,我看看今天也有一些同修昨天没来。如来说法的善巧我们要学习,如来是第一个先把果报端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让你相信!那个果不好,你怎麽说人家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譬如我们种瓜、种果种得非常好,我们有方法,这收成,把收成展现在大家面前,开一个展览会让大家来欣赏;看到这麽好的果实,他就想要来跟你学了,你是怎麽种的!所以佛是先将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展现出来给你看。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本身就示现的果报。如果这个果报不殊胜,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掉头就去,谁愿意跟你学?诸位晓得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去托钵,过这种生活。一天吃一餐,世间一般人三餐都不够,吃五餐;佛跟这些学生们一天吃一餐,吃得那麽简单,而营养那麽好。我们在经上看到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来讲美男子,人人看到人人喜欢,都愿意亲近他,舍不得离开他。他这果报端出来给你看,所以讲经说法有那麽多人来听。我们今天一坐上讲台,面孔瘦瘦的、乾巴巴的,人家一看到的时候,哎呀!信心完全没有了,说得再好也没有人相信。所以我们要想利益众生,用什麽方法呢?先把自己修好。连世俗人都说“相随心转”,第一个我们要把相貌转过来。我学佛了,学了半年、学了一年、两年了,相貌跟一、两年之前决定不一样。人家一看到你,哎呀!你的相貌越来越好,越来越年轻,你是怎麽保养?我是念阿弥陀佛保养的。大家不都念佛了吗?你不拿出个样子给人看,那怎麽行呢?体质,身体健康长寿,我们常讲不生病,不老、不病!这是世间人最令人羡慕。特别是中年以上,他最羡慕的就是不衰老、不生病,健康长寿有钱都买不到。天天去找医生,天天去吃补品,越补越坏、越糟糕。我们能够把这个样子、形象转变过来了,你就能影响许许多多人,这佛法才能兴隆,才能够普遍在这个世间弘扬。我们自己转不过来,说法谁听?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自己要真干,从自己做起。我们先不能要求别人,先要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能不能跟“大方广”相应。所以我们…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