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7

  ..续本文上一页这次讲经,我们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想想这八个字,我们能不能给社会大众作表率、作榜样?凡是不能的立刻要修正,凡是可以的那就要认真保持,这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够利益众生。这经不是空谈,一定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到,说到做到、读到做到、听到做到。希望我们在这个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当中,我们这样不间断的熏习,真正能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我们也得到《华严》的真实受用。这是讲的法,这个法太妙了、太好了。第三个字“广”,广是用大。刚才说了,用如其体,无不周遍。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包,一个是能遍;能包就是刚才所说心包太虚,能遍就是量周沙界。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称体之相、称体之用就周遍法界。但是那一个现相,那一个作用不称体呢?没有!决定找不到。诸佛菩萨他们觉悟了,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称性,都跟性体一样周遍法界。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给诸位说也是周遍法界。不能说悟了周遍法界,迷了就不是周遍法界,那这个事无障碍讲不通,性德的圆满也讲不通。迷、悟都周遍,一个是自己知道周遍,一个是自己不知道周遍。过去未曾听人讲过,也没有读过这种大经,这是不思议的大经。今天我们读到了、听到了,然後才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你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谨慎?断恶修善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修学科目。与自性体、相、作用(就是大方广)相应,这是至善,止於至善。如果你要是不会,也有个变通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麽?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对於事实真相,这些道理是一点都不晓得,只要你专心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也是止於至善。这个止於至善怎麽个讲法?念佛将来一定见佛,《楞严经》上说得好,“忆佛念佛”,忆是想。有同修常常告诉我:“妄想太多、杂念太多。”问我怎麽办?你想我怎麽办?这个事情你问佛,佛也没办法,问题在你自己!佛说得很好,你打妄想,打妄想不怕,你把那个妄想转变一下想佛,那这就好!不要想别的,想佛!把你那个想的境界,你所想的境界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我们曾经印了很多小的佛像,卡片的佛像,就是希望自己常常带在身上,一打一个妄想赶紧拿出来看看佛像,想佛!经念得很熟,想经!想佛在经上讲的话,你想这些就好!不叫你断妄想,妄想是断不掉的,换一个对象,这是个好办法。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这个“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里头阿弥陀佛,心里头还打妄想,那有什麽用处?没有用处。口里不念佛,心里想着佛,想着佛的教训,那叫真正念佛,那真念佛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引你入“大方广”,就帮助你证“佛华严”,这是一条近路。妄想多不要害怕,怕?愈怕愈糟糕,愈怕妄想愈多,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妄想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这是说到“广”的意思,作用大。“佛”是果大。“佛”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觉。“佛”翻作“觉者”,这是诸位同修都知道的。但是跟你讲“能觉”、“所觉”,未必你知道。“能觉”是人,“所觉”的是什麽?所觉的就是“大方广”,“大方广”就是真如本性。“大”是真如本性的体,“方”是真如本性的相,“广”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是体、相、用,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所觉!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能所是二,那就变成哲学。哲学里面有能、有所,佛法里头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过去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麽不是哲学?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不是哲学。後头他说:“而为今世所必需。”确确实实唯有“大方广佛华严”能够解决现在一切社会的疑难杂症。这个社会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上帝来了也束手无策,“大方广”能解决,确确实实能帮得上忙;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觉悟,这问题就解决了。“觉”如果落在事相上,我们现在讲落实,如果落实来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觉的作用是世间法,通达世间法,明了世间法,端正世间法;这个端正是改正,一切错误的他能把它改正。觉之体就是真谛,佛法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觉之体是真理;觉的作用是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经上也有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种觉到圆融无碍,到一而三,三而一,入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妙觉,妙觉就是经上这个“佛”字。所以这个“佛”是究竟圆满的果位,三觉无碍,三觉一体,这果大。“华”这个字是因大。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代表菩萨“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ㄣ、”;念“ㄏㄣ、”当动词用,念“ㄒㄧ∠、”是名词,念“ㄏㄣ、”是动词。它要做到,要把它实现。六度一展开是无量无边的行门,而且这六个纲目是交叉的、是圆融的,一法就是一切法。譬如说我们说布施,布施里面就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不是单纯的一个布施,圆满具足。说持戒,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所以法法圆融、法法周遍。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华严》五周因果说得好,那个“周”就是周遍,周遍法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一个因里面含一切因,一个果里头含一切果,不可思议!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华”里头含的意思。“华”里面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庄严众相。我们从感果,这是用“华”来表法,让你看到这个“华”就想到要修行,我一定要修六度万行。无论在什麽地方,不是说摆在佛堂供养佛这些花是表法,佛堂以外的花那不是表法,那你这样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了。佛堂你懂得,离开佛堂就不是,就完全又回去了。必须在佛堂里面学到的,离开佛堂统统会用,那你就真的学会了。无论在什麽地方,见到花你就想到我要修菩萨行,花是提醒我们。不但你看到外面这些草木之花提醒你,看到画的花一样也提醒,看到人穿一件花衣服,,我一看我要修六度万行,岂不是“花”都在这里说法了吗?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六尘何尝不说法呢?只是说法我们自己不懂,不能体会!如果能体会,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有什麽差别呢?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这些。另外还有庄严身的花,人喜欢穿花的衣服,喜欢佩这些璎络。古时候你们看看唐朝,我们在敦煌看到很多唐人的画,唐朝人不但女子喜欢戴花,男子也戴花。你看他戴的帽子,帽子上插花,男子也戴花。这种花庄严身相,我们看到这个相,要晓得真正庄严自己身相的是什麽?德行。你修学的有功德、有智慧,就是庄严身相,这是“华”。尤其是我们刚才所说“相随心转”,你看你学佛了,学佛开智慧,人就显得智慧的相,庄严!比你戴什麽花都还更充实。那花是假的,不见得是真的,拿掉了身上就不庄严了;智慧的相貌那永远拿不掉。你修清净心,一副清净的相;你修慈悲心,慈悲的相,相随心转!你心里头有忧虑,显出来忧虑的相,心里面有苦恼,苦恼的相,不一样!我们这个相千变万化不是一个相,千变万化!如何能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好相,这也是花的意思。我们一看到花,我们要想到我们这个身、相貌像花一样那麽美,体质也像花那麽样的完美,表法的意思。所以“华”有这麽两层的意思我们都要懂。“严”这个字,经上第六个字。“严”这个字,前面说了这是表智大,真实智慧。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这是“严”的意思。以六度,我们净宗成立之後,我为自己、为我们同参道友,定了修行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好记;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常常记在心里头,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将这五个科目落实,认真努力的去做到,这就是庄严我们的身体,庄严我们的性德,也就是庄严“大方广”。第二个意思,以我们修学的功德庄严佛法、庄严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对佛讲求供养,我们拿什麽来供养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如教修行供养”。我们将佛的教诲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上供十方佛,真实的供养。如何能下济三途苦?我们认真修行,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那是真正的下济三途苦。可见得能供养、能济苦,都在自己真实修学的功夫。你自己要不真修,你拿什麽去供佛,拿什麽去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是口号而已,不能落实;真正落实,一定要自己真修。我过去在讲席当中说过,今天世界动乱,人民疾苦,什麽原因造成的呢?我自己修行不好造成的。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明了?觉悟的人懂得,明白的人知道!看到这种现象,赶紧回过头来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读经明白教义,生活依教奉行,我们要求社会安定,要求一切众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自己本身认真修行做起。换句话说,本身如果不能够契入“大方广”,不能够证得“佛华严”,这种动乱疾苦,你就无能为力了。知道的人多,明白的人多,都能够回头是岸。一定要回过头来责备自己,从自身做起,这才行!这是题上“严”的意思。末後一个字,这是“经”,“经”是教大,教学广大。也跟前面意思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教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相,我们凡夫体会不到,但是这是事实。一个众生起心动念,极其微弱的念头,诸位要晓得,这个念头的根源是什麽呢?根源是心,心动。心是什麽?心是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了。我们在此地讲《华严经》,那有不震动十方的道理?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那有不放光照我们这个道场的道理?同修们坐在此地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不是我说得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