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次講經,我們的總題目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我們想想這八個字,我們能不能給社會大衆作表率、作榜樣?凡是不能的立刻要修正,凡是可以的那就要認真保持,這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幫助社會,才能夠利益衆生。這經不是空談,一定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到,說到做到、讀到做到、聽到做到。希望我們在這個短短的叁、五年時間當中,我們這樣不間斷的熏習,真正能把自己的命運改變,我們也得到《華嚴》的真實受用。這是講的法,這個法太妙了、太好了。第叁個字“廣”,廣是用大。剛才說了,用如其體,無不周遍。它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包,一個是能遍;能包就是剛才所說心包太虛,能遍就是量周沙界。體、相、用是一而叁,叁而一;稱體之相、稱體之用就周遍法界。但是那一個現相,那一個作用不稱體呢?沒有!決定找不到。諸佛菩薩他們覺悟了,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稱性,都跟性體一樣周遍法界。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惡道衆生:地獄、餓鬼、畜生,他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給諸位說也是周遍法界。不能說悟了周遍法界,迷了就不是周遍法界,那這個事無障礙講不通,性德的圓滿也講不通。迷、悟都周遍,一個是自己知道周遍,一個是自己不知道周遍。過去未曾聽人講過,也沒有讀過這種大經,這是不思議的大經。今天我們讀到了、聽到了,然後才曉得我們的起心動念,你一個善念周遍法界,一個惡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謹慎?斷惡修善是我們眼前最重要的修學科目。與自性體、相、作用(就是大方廣)相應,這是至善,止於至善。如果你要是不會,也有個變通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麽?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對於事實真相,這些道理是一點都不曉得,只要你專心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也是止於至善。這個止於至善怎麽個講法?念佛將來一定見佛,《楞嚴經》上說得好,“憶佛念佛”,憶是想。有同修常常告訴我:“妄想太多、雜念太多。”問我怎麽辦?你想我怎麽辦?這個事情你問佛,佛也沒辦法,問題在你自己!佛說得很好,你打妄想,打妄想不怕,你把那個妄想轉變一下想佛,那這就好!不要想別的,想佛!把你那個想的境界,你所想的境界換一換,換成阿彌陀佛。我們曾經印了很多小的佛像,卡片的佛像,就是希望自己常常帶在身上,一打一個妄想趕緊拿出來看看佛像,想佛!經念得很熟,想經!想佛在經上講的話,你想這些就好!不叫你斷妄想,妄想是斷不掉的,換一個對象,這是個好辦法。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這個“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裏頭阿彌陀佛,心裏頭還打妄想,那有什麽用處?沒有用處。口裏不念佛,心裏想著佛,想著佛的教訓,那叫真正念佛,那真念佛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就引你入“大方廣”,就幫助你證“佛華嚴”,這是一條近路。妄想多不要害怕,怕?愈怕愈糟糕,愈怕妄想愈多,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把妄想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就好。這是說到“廣”的意思,作用大。“佛”是果大。“佛”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覺。“佛”翻作“覺者”,這是諸位同修都知道的。但是跟你講“能覺”、“所覺”,未必你知道。“能覺”是人,“所覺”的是什麽?所覺的就是“大方廣”,“大方廣”就是真如本性。“大”是真如本性的體,“方”是真如本性的相,“廣”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所以這叁個字是體、相、用,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覺!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能所是二,那就變成哲學。哲學裏面有能、有所,佛法裏頭雖然講能、講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過去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爲什麽不是哲學?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這不是哲學。後頭他說:“而爲今世所必需。”確確實實唯有“大方廣佛華嚴”能夠解決現在一切社會的疑難雜症。這個社會神仙來了也解決不了,上帝來了也束手無策,“大方廣”能解決,確確實實能幫得上忙;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覺悟,這問題就解決了。“覺”如果落在事相上,我們現在講落實,如果落實來講,世間法跟出世間法,覺的作用是世間法,通達世間法,明了世間法,端正世間法;這個端正是改正,一切錯誤的他能把它改正。覺之體就是真谛,佛法裏面所講的原理原則,我們世間人所謂的真理,覺之體是真理;覺的作用是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經上也有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叁種覺到圓融無礙,到一而叁,叁而一,入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妙覺,妙覺就是經上這個“佛”字。所以這個“佛”是究竟圓滿的果位,叁覺無礙,叁覺一體,這果大。“華”這個字是因大。這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代表菩薩“六度萬行”,這個“行”念去聲,念“ㄏㄣ、”;念“ㄏㄣ、”當動詞用,念“ㄒㄧ∠、”是名詞,念“ㄏㄣ、”是動詞。它要做到,要把它實現。六度一展開是無量無邊的行門,而且這六個綱目是交叉的、是圓融的,一法就是一切法。譬如說我們說布施,布施裏面就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禅定、有般若,不是單純的一個布施,圓滿具足。說持戒,持戒裏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進、有禅定、有般若,任何一法都圓滿具足一切法,所以法法圓融、法法周遍。清涼大師給我們說《華嚴》五周因果說得好,那個“周”就是周遍,周遍法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謂是因該果海,果徹因緣。一個因裏面含一切因,一個果裏頭含一切果,不可思議!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華”裏頭含的意思。“華”裏面還有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莊嚴衆相。我們從感果,這是用“華”來表法,讓你看到這個“華”就想到要修行,我一定要修六度萬行。無論在什麽地方,不是說擺在佛堂供養佛這些花是表法,佛堂以外的花那不是表法,那你這樣學佛就變成佛呆子了。佛堂你懂得,離開佛堂就不是,就完全又回去了。必須在佛堂裏面學到的,離開佛堂統統會用,那你就真的學會了。無論在什麽地方,見到花你就想到我要修菩薩行,花是提醒我們。不但你看到外面這些草木之花提醒你,看到畫的花一樣也提醒,看到人穿一件花衣服,,我一看我要修六度萬行,豈不是“花”都在這裏說法了嗎?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何嘗不說法呢?只是說法我們自己不懂,不能體會!如果能體會,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有什麽差別呢?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這些。另外還有莊嚴身的花,人喜歡穿花的衣服,喜歡佩這些璎絡。古時候你們看看唐朝,我們在敦煌看到很多唐人的畫,唐朝人不但女子喜歡戴花,男子也戴花。你看他戴的帽子,帽子上插花,男子也戴花。這種花莊嚴身相,我們看到這個相,要曉得真正莊嚴自己身相的是什麽?德行。你修學的有功德、有智慧,就是莊嚴身相,這是“華”。尤其是我們剛才所說“相隨心轉”,你看你學佛了,學佛開智慧,人就顯得智慧的相,莊嚴!比你戴什麽花都還更充實。那花是假的,不見得是真的,拿掉了身上就不莊嚴了;智慧的相貌那永遠拿不掉。你修清淨心,一副清淨的相;你修慈悲心,慈悲的相,相隨心轉!你心裏頭有憂慮,顯出來憂慮的相,心裏面有苦惱,苦惱的相,不一樣!我們這個相千變萬化不是一個相,千變萬化!如何能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好相,這也是花的意思。我們一看到花,我們要想到我們這個身、相貌像花一樣那麽美,體質也像花那麽樣的完美,表法的意思。所以“華”有這麽兩層的意思我們都要懂。“嚴”這個字,經上第六個字。“嚴”這個字,前面說了這是表智大,真實智慧。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住真實慧”,這是“嚴”的意思。以六度,我們淨宗成立之後,我爲自己、爲我們同參道友,定了修行的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好記;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常常記在心裏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將這五個科目落實,認真努力的去做到,這就是莊嚴我們的身體,莊嚴我們的性德,也就是莊嚴“大方廣”。第二個意思,以我們修學的功德莊嚴佛法、莊嚴衆生,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惠以真實之利”。我們對佛講求供養,我們拿什麽來供養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如教修行供養”。我們將佛的教誨真正做到了,這就是上供十方佛,真實的供養。如何能下濟叁途苦?我們認真修行,將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那是真正的下濟叁途苦。可見得能供養、能濟苦,都在自己真實修學的功夫。你自己要不真修,你拿什麽去供佛,拿什麽去度衆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只是口號而已,不能落實;真正落實,一定要自己真修。我過去在講席當中說過,今天世界動亂,人民疾苦,什麽原因造成的呢?我自己修行不好造成的。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幾個人懂得,幾個人明了?覺悟的人懂得,明白的人知道!看到這種現象,趕緊回過頭來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讀經明白教義,生活依教奉行,我們要求社會安定,要求一切衆生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從自己本身認真修行做起。換句話說,本身如果不能夠契入“大方廣”,不能夠證得“佛華嚴”,這種動亂疾苦,你就無能爲力了。知道的人多,明白的人多,都能夠回頭是岸。一定要回過頭來責備自己,從自身做起,這才行!這是題上“嚴”的意思。末後一個字,這是“經”,“經”是教大,教學廣大。也跟前面意思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教大。盡虛空、遍法界的相,我們凡夫體會不到,但是這是事實。一個衆生起心動念,極其微弱的念頭,諸位要曉得,這個念頭的根源是什麽呢?根源是心,心動。心是什麽?心是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都震動了。我們在此地講《華嚴經》,那有不震動十方的道理?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那有不放光照我們這個道場的道理?同修們坐在此地生歡喜心,這個歡喜不是我說得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