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煩惱沒有了智慧也沒有了,那還得了!它是轉變。爲什麽把智慧轉變成煩惱呢?迷了,迷失了自性。今天那一個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虛,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這個心確實是包太虛空,你就覺悟了;你自性裏頭的煩惱慢慢慢慢它又轉變了,又轉變成智慧了。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沒有差別,就是迷、悟不同。佛對我們的恩德,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迷,你感的果報是苦,你的生活狀況苦不堪言。十法界裏頭從上往下,越往下越苦,地獄是最苦。你覺悟了,境界轉過來了,你就向上提升。悟得越大,悟得越深,你的轉變逐漸逐漸就恢複“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變成十法界,迷悟不二。“華”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歸納成一個綱領,這個綱領就是佛經裏面常講“六波羅密”,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六個原則。“嚴”,莊嚴這個嚴,也是表智大,自性般若圓滿的現前。你有修因,後來一定證果,由此可知,“佛”是一個能證果的人,“嚴”是你所證之法,果法。“嚴”是果法,“佛”是果人。修學這個人則稱之爲菩薩。我們剛才講,他的目標方向跟“大方廣佛華嚴”完全相應,這個人雖然是凡夫,也是菩薩,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給諸位說就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因爲這部經自始至終就是像《無量壽經》上所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絲毫不差與“大方廣佛華嚴”完全相應。我們這個心一發,方向目標就准確了,就正了,這就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諸位聽到這幾句話也許你的心就發了,你現在就是初發心的菩薩了。可是佛常常在經上講“初發心的菩薩多”,佛在經上比喻像魚子一樣,可是真正能長成的沒幾個。爲什麽?出了大門就退心,就退轉了。在這兒聽的時候發心,出去就忘掉了,就退心了,就難成就!如果你要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轉,你跟善財童子一樣,你這一生成佛了。爲什麽呢?不退轉!不退轉一生就成佛了。爲什麽佛講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要無量阿僧祇劫?實在說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轉,退轉了那就這麽難;要是不退轉很容易,一點都不難。所以發心能夠保持你的發心,這個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這個真正是高度的智慧,《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你真正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發心之後不退轉,那有不成就的道理?一個人發心不退轉,那個相貌、相狀能看得出來,法喜充滿,清涼自在,智慧增長,一定是這個樣子,業障習氣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經用這個“嚴”來代表,代表究竟圓滿的智慧,智大。“經”就是教大,教學。學校的教育,我們今天講大學,大學大不大呢?不大,大學不大。爲什麽?他學的東西很窄小,無量無邊的法門他只修學一個法門、兩個法門。我們講現在學校,無量無邊的科系、學術,他只學一個科系,只學一個專門,所以它不大,大學不大。可是佛經是大,那真大,它裏面無所不包,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一些事理是應有盡有,一法不漏!所以這個教就大了。這種教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社會教育”,所以佛的教學是社會教育,特別我們從“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裏明顯的顯示給我們看。五十叁參前面的叁位善知識,是代表佛法教學的內容,佛、法、僧叁寶。佛教給人什麽?佛教給人家叁寶。我們學佛的人一入佛門先受叁皈,就是把這叁寶傳授給你,這叫傳授叁皈,它代表整個佛法教學的內容。叁寶就是覺、正、淨,是性德,也是修德,性修不二。第四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去參訪的,彌伽長者,這是一位在家居士。他做什麽工作?他就是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此地講教大。佛教是社會教育,他教學的對象是九法界一切衆生,教學的內容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包,這個教大了;世出世間沒有任何教學能夠跟它相比較的。這七個字如果說“大”,七個字都大。這是略略的先把題的大意給諸位報告出來,還得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大”是體大。這個大的意思是什麽?古德跟我們講,體具足兩個意思:一個是常義,一個是遍義。常是永恒不變,我們真心本性永恒不變,這是常的意思,超越時間。遍是廣博,像我們剛才講心包太虛,這是講廣大,從空間上講。空間上講沒有邊際,從時間上講沒有始終,無始終、無邊際這是大的意思。如果我們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即使體會得不深,稍稍能體會一分、兩分,我們的受用就無盡。知道自己有個真心,真心比虛空法界還大,真心是自己。我們現在這個身是真心變現出來的色身,這個色身是什麽呢?若就佛菩薩來說叫應化身,應化不是真身。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應化身,但是雖然跟佛菩薩都是應化身,應化的意思不一樣;佛菩薩是願力、智慧、功德的應化身,而我們是業障、煩惱、無明的應化身,這個就不相同了,所以那個起的作用就不一樣。佛菩薩的應化身自在,我們這個應化身不自在,追究起根源還是在覺與迷。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應化得自在。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理論與事實完全迷惑,一點都不知道,所以這個應化就不自在了;我們叫業報身,隨業流轉,隨業受身,就苦不堪言。雖然我很苦,我們大家都很苦,看到這個世界上幾十億人都很苦,我們在這些苦人當中還挺幸運,幸運在那裏?遇到了佛法,尤其遇到了不可思議的《華嚴》大法,佛法裏面第一大教。我們有機緣遇到,有機緣接觸到,有機緣聽到,有機緣學習,正是《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把後面一句話換一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遭遇此經。”不容易!有緣遇到這部經,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什麽呢?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在這裏聽經我能聽得懂,我讀經我能念得明白,這是善根。明白之後能夠發心依教修行,我們要把如來的大教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爲,你就能契入“大方廣”,你就能證得“佛華嚴”,你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心凡夫。佛在這部經上不是隨順衆生說,完全是順著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華嚴經》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爲了幫助衆生悟入,這才大慈大悲爲我們演說這部經典。這是“體大”的意思。第二個字“方”,方是相大。自性本體,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通常講這叫性德,這個性德就是相大。古德說這個“方”字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正的意思,一個是法的意思。什麽叫正?就像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的方向目標對准了“大方廣”這是正,一絲毫偏差都沒有,這就是菩薩了。二乘法聲聞、緣覺都有一點偏差,這個偏差給諸位說不能得到正果,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必須要修正他的偏差,才能得到正果。所以諸大乘經裏面世尊對於二乘人的呵斥、責備,這種經文我們常常看到;看到這些經文,我們應當知道警惕,不能走偏差的道路。第二個字叫法,法是方法,什麽方法呢?成佛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像一條軌道一樣,我們循著這個軌道,依照這個方法決定可以契入“大方廣”。我們叫契入“大方廣”,如果在禅宗裏面來說就叫明心見性,諸位要記住,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就是此地所說的契入“大方廣”。入就是證、證入,《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這入了,入就是證的意思。你能夠契入“大方廣”,你就證得“佛華嚴”;“大方廣”是理,明心見性;“佛華嚴”是事,就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報,“華嚴”是一真法界的依報,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那這個法,你想想看多麽重要!在本經清涼大師分爲四分∶信、解、行、證。首先,這是昨天跟諸位報告過,今天再提一提也不礙事,我看看今天也有一些同修昨天沒來。如來說法的善巧我們要學習,如來是第一個先把果報端出來,讓大家看一看,讓你相信!那個果不好,你怎麽說人家的信心都生不起來。譬如我們種瓜、種果種得非常好,我們有方法,這收成,把收成展現在大家面前,開一個展覽會讓大家來欣賞;看到這麽好的果實,他就想要來跟你學了,你是怎麽種的!所以佛是先將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展現出來給你看。同樣一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他本身就示現的果報。如果這個果報不殊勝,人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掉頭就去,誰願意跟你學?諸位曉得在那個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去托缽,過這種生活。一天吃一餐,世間一般人叁餐都不夠,吃五餐;佛跟這些學生們一天吃一餐,吃得那麽簡單,而營養那麽好。我們在經上看到佛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在來講美男子,人人看到人人喜歡,都願意親近他,舍不得離開他。他這果報端出來給你看,所以講經說法有那麽多人來聽。我們今天一坐上講臺,面孔瘦瘦的、乾巴巴的,人家一看到的時候,哎呀!信心完全沒有了,說得再好也沒有人相信。所以我們要想利益衆生,用什麽方法呢?先把自己修好。連世俗人都說“相隨心轉”,第一個我們要把相貌轉過來。我學佛了,學了半年、學了一年、兩年了,相貌跟一、兩年之前決定不一樣。人家一看到你,哎呀!你的相貌越來越好,越來越年輕,你是怎麽保養?我是念阿彌陀佛保養的。大家不都念佛了嗎?你不拿出個樣子給人看,那怎麽行呢?體質,身體健康長壽,我們常講不生病,不老、不病!這是世間人最令人羨慕。特別是中年以上,他最羨慕的就是不衰老、不生病,健康長壽有錢都買不到。天天去找醫生,天天去吃補品,越補越壞、越糟糕。我們能夠把這個樣子、形象轉變過來了,你就能影響許許多多人,這佛法才能興隆,才能夠普遍在這個世間弘揚。我們自己轉不過來,說法誰聽?由此可知,這個法門自己要真幹,從自己做起。我們先不能要求別人,先要要求自己,我們自己能不能跟“大方廣”相應。所以我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