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我們講《華嚴》,還是講《無量壽經》,只是把《無量壽經》這一句拿來細說而已,沒講到別的。
十、六度萬行
下面這一會是“十行”,第四會,第四會在夜摩天宮;第叁會在忉利天宮,說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學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麽?佛的生活是愛護一切衆生,關懷、幫助一切衆生,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麽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經典裏面講的六波羅密,生活行爲六個綱領。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叁個是忍辱,第四個是精進,第五個是禅定,第六個是智慧。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遵循這六個原則,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們自己有多馀的,別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幫助別人。我們多馀的,裏面事事物物很多,別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質生活上所缺乏的,我們有能力,要幫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應當幫助別人。在物質上,譬如財物,佛在經上常說:“財爲五家共有。”菩薩絕不積財。佛在經上常講“積財傷道”,爲什麽?人沒有財的時候,對財還沒有貪心;有了財,貪心隨著就起來了,愈是有錢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門裏面布施的,都是些沒有錢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錢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財他能帶得去嗎?一樣都帶不走!你跟他講,他也曉得,曉得還是放不下,還是不肯幫助別人。真的如佛所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舍財修福,福報是能帶得去的,財帶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機會,機緣現前了,你要不掌握到,修福的機會失掉了,再想修福沒機會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還是有福、有慧之人;沒有福、沒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沒有機會,你才曉得難!何況在這個世界,共業、別業錯綜複雜,學佛的人對於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盡我們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盡心盡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帶得走的,我們幹;帶不走的,決定不幹。所以錢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沒有了;不用,銅錢會生鏽,就沒有了;愈用愈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一點都不錯。我們學佛,佛先把果報擺在面前給你看。在此地有個非常殊勝的果報,你們天天看了沒在意,沒看出來。我們這一次《華嚴經》啓請,李木源居士做代表,這是真正一個果報。十年前他得癌症,醫生跟他講頂多活六個月,你看他活了十幾年。他是怎麽轉過來的呢?他沒有看醫生,也沒有吃藥,也沒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轉過來的。以前是個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煩惱。得了病之後他覺悟、回頭了,知道沒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淨,替佛教做工作,爲衆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來接引往生。做了十幾年了,愈做愈健康,愈做你看他精神愈越好。這是學佛的果報,好處擺在我們眼前,真的是一無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衆生,念念爲佛法,念念爲利益衆生,沒有一個念頭是爲自己著想。所以他相貌轉,身體轉;相隨心轉,身體體質也隨心轉,生活環境也隨心轉;生活環境是依報。這是我們眼前一個例子。我這一次到臺灣辦一件事情,在那邊聽說臺灣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現在在臺灣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薩。這個老太太的行儀,做出榜樣給大家看。他們告訴我,他們家裏有一塊地,被別人侵占了,許多年這個糾紛都不能解決。她去看那個占領她土地的那個人,跟他講:“我把你看做我自己的爸爸一樣,我非常恭敬你,我這土地你喜歡用盡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還給我,你用的時候盡管用。”這個人聽了這話,就受她的感動,自動就把地就還給她。什麽樣糾紛、糾纏都沒有辦法,非常頑強,她這幾句話真能感動人,出自於真誠,並不是來要,出自於真誠。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沒有兩樣!有一次她丟了五千塊錢,很歡喜,撿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沒有懊惱,沒有煩惱,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她的兒子有個摩托車,花了一萬五千塊錢修好,車有點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後被人偷去了,她喜歡得不得了,幸虧修好了,要不然他騎這車會出車禍。你看她這個存心念念都給別人,都是替別人想。他們在鄉下種一個菜園,她種的菜種得特別好,這依報隨正報轉;別人的菜園跟她連起來長得就不如她。她那個菜園是告訴人家:“隨便什麽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園去拿。”所以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園裏看到有人在那裏摘菜,他就問他:“你爲什麽到這地方?”他說:“這是慈悲菩薩的菜園,我們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沒話說。她也不需要特別照顧,這是證明依報隨著正報轉。無論做什麽事情,沒有不順利。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儀感動了許許多多人。出家人會說,做不到!人家不會說,統統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求生淨土。她不會講經說法,專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沒用處!要緊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爲一切衆生。持戒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麽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違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論做什麽事情,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精進是要求進步,不是說放下就什麽事不做了,還有精進!求進步,不但要做,還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那裏不做?所做不是爲自己做,是爲一切衆生做;爲自己做的放下了,爲衆生做的提起來了,總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都是爲衆生;換句話說,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爲衆生活的,這個身體是爲衆生工作的,不是爲自己。自己的放下了,爲衆生的、爲佛法的這個提起來了。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爲外面環境所動搖,那叫定功。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你看現代社會誘惑太多太多了,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誘惑,而且誘惑的力量非常的強大。我們在這個環境裏頭,六根不被六塵誘惑,不被境界所動搖,這就是禅定。這個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那個盤腿面壁的禅定沒用處。不受一切誘惑,這個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達明了,不糊塗,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叫行佛之行,這是十行位所講的。
十一、略述提要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開心量,就是剛才所說的,一切爲衆生,一切爲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幫助一切衆生覺悟之法,這就叫爲佛法,這叫做回向。諸佛如來、一切菩薩修因證果就是信、住、行、向這四個綱目,這四種修行。這四種修行再給諸位說,這個裏面不是有先後,不是有階段,先修這個階段,然後再進入那個階段,不是的。每一行裏面圓滿含攝這四種行,這是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所以此經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說這個生活怎麽不美滿?真正是大圓滿,大圓滿的境界在《華嚴》!等講到經題的時候,我再跟諸位細說。所以這部經我們的學習,一定要能夠契入境界,也就是說我們要學過佛菩薩的生活。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華嚴經》就是普賢法界,就是普賢的生活,普賢的榜樣,普賢的模範,是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美滿的。到十地,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衆生,也就是說“四弘誓願”裏面圓圓滿滿地實現他第一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他用什麽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了,也以這個方法去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信佛菩薩所信,住佛菩薩所住,行佛菩薩所行。拓開自己的心量,像經上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從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覺、妙覺在本經裏面說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壽量、諸菩薩住處、佛不思議法、十身相海,這是講正報;隨好光明、普賢行、如來出現,這一共有十一品經,是講等覺跟妙覺。這是《華嚴經》第二個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講“解”。你解了以後,你才曉得怎麽行。所以到第叁分是“托法進修成行分”。法是萬法,一切萬法,六根所接觸到的,你就懂得怎麽修行,《華嚴》妙就妙在此地。學了《華嚴》之後,才知道什麽叫六塵說法,才懂得佛在經上常講,“塵說刹說,無間斷說。”我們就能夠親眼見到,親耳聽到,時時刻刻都在“大方廣”,都在“佛華嚴”之中,你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們的修行。如果說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們美滿的生活好懂!那個行就是美滿的生活,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跟諸佛如來果地上完全相同。這個是有一品經:“離世間品”,有五卷,這一品經很長。最後第四分“依人證入成德分”。完全示現榜樣給社會大衆去觀摩,啓發社會大衆過諸佛菩薩大圓滿、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現給大家看。末後這一分在八十卷裏面,有二十一卷經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經裏面有四十卷,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十二、總釋經題
我們先介紹經題。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有很長的玄談,玄談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將全經的大意作一個介紹,介紹得非常詳細,當然也有相當的深度。古時候聽經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歡聽玄談,所謂的是談玄說妙;這一部分多半是法師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確確實實可以提供給後學作爲重要的參考。但是這一部分如果對於初學的人來講,他沒有讀過全經
,對全經大意未能夠接觸,聽了之後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講經的一些大德,都把這一部分舍棄掉了。除了華嚴宗爲了自己的家風,還有一些人遵循“十門開啓”的方式。可是絕大多數講全經大意多半采取天臺的“五重玄義”;五重比十門就省了一半,簡單多了。可是五重玄義對於現代人來講,依舊是很難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講經不但十門開啓不談,五重玄義也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